流星小说网 > 战国大司马 > 第22章:名家

第22章:名家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名家,即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由于注重“名”与“实”之间的关联,故而在后世称为名家,但在早期时,名家却被当世称为「辩者」。

    名家的思想,源自礼官,当时世人对于“名”非常看重,孔子亦曾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家的代表,当前较为著名有「邓析」与「惠子」。

    邓析亦是郑国大夫,与当时的国相「子产」都支持“刑文公开”,同时,他还主张「不法先王、不是礼仪」,即表示先王制定的法令并非不能更改的圣物。

    是故,当国相子产使郑国出现改革时,邓析亦是其中的参与人物。【PS:前文作者记错了,子产铸刑鼎改革的是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期,而不是郑庄公时期,两者相差一百多年,现已修改。】

    但在制定新法的过程中,邓析与子产出现了分歧。

    国相子产推行改革的时期,郑国由于经历了一系列公室夺位的内乱,国力已大不如前,更要命的是,此时国家的政权,已被合称「七穆」的七家卿室家族所把持。

    之所以称「七穆」,是指这七家卿室都是郑穆公的子孙,即公室的分支,而郑国国君的权力,此时已被大大压缩。

    七穆中最强盛的,即郑穆公的公子「子罕」的后人「罕氏」,以及同为郑穆公之子的「子驷」的后人「驷氏」,而子产的父亲,则同样郑穆公的儿子「公子国」,属「国氏」一支。

    后来,七穆中其他几支家族遭到排挤而衰弱,在国家政坛上就只剩下罕氏与驷氏,由于子产在此前七穆中驷氏与良氏的争夺与厮杀中保持中立,因此他得到了罕氏一族罕虎的信任,成为了郑国的国相。

    在这种情况下,子产施行改革,由于他自身是公卿一势的代表,因此他所主张的,自然是维护公室利益,限制贵族(非公室家族)的特权。

    而邓析因为是非公室家族的贵族出身,代表的是贵族——即士大夫、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他主张维护贵族,通俗地说即不效法先王、不肯定礼义,也不接受当时国君的命令。

    这样的主张,自然无法得到郑公与七穆的支持。

    于是邓析便聚众讲学,向国民传授刑法知识与诉讼的方法,并帮人诉讼【PS:最早的讼师,即后世熟知的律师。】

    关于邓析帮人诉讼,还有一个典故。

    曾经洧河发大水,郑国有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淹死了。后来有人打捞起富人的尸体,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赎买尸体,但对方要价很高。

    于是,富人的家属就来找邓析,请他出主意。

    邓析对富人家属说:你安心回家去吧,那些人只能将尸体卖你的,别人是不会买的。

    于是富人家属就不再去找得尸者买尸体了。

    得尸体的人着急了,也来请邓析出主意。

    邓析又对他说:你放心,富人家属除了向你买,再无别处可以买回尸体了。

    这则典故,形象地表述了邓析的一个重要思想——“两可说”。

    在正统观点看来,这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诡辩论,简单地说,就是模棱两可、混淆是非的理论。

    但就「买尸」这则典故来将,邓析他对“得尸者”与“赎尸者”所讲述的话,实际上都是正确的,作为中立者,他没有立场,也没有理由为其中任何一方说话。

    所以说,「两可说」并非诡辩,其实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念。

    而除了帮人诉讼外,邓析亦自己编了一部刑书,载于竹简上,后人称为「竹刑」。

    后来,执政郑国的权臣「郑驷歂」——即驷氏子弟,他叫人杀掉邓析,但却取用了邓析所著这部竹刑作为郑国的新法。

    再说惠子。

    惠子,即庄子的挚友惠施,与邓析不同的是,惠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成为了魏国的国相,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者与支持者。

    他最大的成就,即让魏国与齐国“互尊为王”,结成联盟,然后又将另外一个强国楚国亦拉到这个联盟中,结成「齐楚魏」三国联盟,共同对抗秦国。

    而私底下呢,惠子又让魏惠王暗中派遣贿赂「公孙衍」——即后来继惠子之后,「合纵抗秦」的第二代领袖人物。

    公孙衍亦是魏人,在秦惠君五年时,被秦国任命为「大良造」,且积极谋划攻打魏国。

    秦惠君,即是杀掉商鞅的秦君。【PS:秦惠文君,即秦惠文王嬴驷,当时秦国他还未称王,是故称秦君。】

    在收到魏国的贿赂后,公孙衍便劝秦王改变攻打目标,趁着秦魏修好之际,攻伐秦国西边的游牧民族。

    然而此时,鬼谷子门徒张仪来到了秦国,他指出,魏国有称霸的根基,如果让魏国缓过气来攻打秦国,到时候秦国的处境就会很艰难。

    秦惠君如梦初醒,便驱逐了公孙衍,启用张仪为客卿。

    公孙衍因此深恨张仪,离开秦国后,便来到魏国,支持惠子「合纵抗秦」。

    值得一提的是,张仪也是魏人。【PS:魏国真的是人才输出大国。】

    秦惠君十四年,张仪拥戴前者正式称王,更改年号为秦惠王元年。

    秦惠王三年时,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被秦国派往魏国担任国相,希望魏国能成为中原第一个向秦国屈服的国家。

    正是在这段时期,惠子失去了相位,先赴楚国,随后回到宋国,而公孙衍则成为「合纵抗秦」的魏方第二代领袖人物。

    且在后来,公孙衍在齐、韩、燕、赵、楚五国的支持下,赶走张仪,成为魏国的国相,并继续「合纵抗秦」。

    这即是惠子、公孙衍、张仪三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而颇为有趣的是,在「合纵连横」期间,纵横家是这场博弈的主角,比如苏秦、张仪、公孙衍,而惠子,虽然他主张合纵抗秦,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名家鼻祖。

    而这,也正是庄子对惠子很不满、觉得他“犹有未树”的地方——你惠施就应该老老实实去研究你的名学,混在诸国间的博弈中做什么?

    平心而论,惠子其实是一位学者,一位辩者,他在魏国执政期间,虽然对国家不能说没有裨益,但终归不如公孙衍、张仪等人那般耀眼。

    对于惠子的才学,庄子亦是认可的,甚至于还在《天下篇》中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这即「学富五车」典故的由来。

    而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惠子有才学,但却因为种种俗事俗物而耽误了在其名学中的成就,所以庄子才要骂惠子——这大概就是“爱之深、恨之切”吧。

    作为被誉为名家鼻祖的惠子,其主要思想有「合同异论」与「坚白论」。【PS:有书友指出「坚白论」是公孙龙提出来的,实际上不是的,公孙龙只是延续了惠子的思想,并且,他割裂了惠子的「坚白论」理论,是「离坚白派」,属于狭义的诡辩范畴。顺便说一句,「白马非马」的理论,其实也不是公孙龙首创,而是出自稷下学宫的「倪说」,即《韩非子》所载的「儿说」。】

    而在「合同异论」中,认为世上的万物,虽然有小的差别,但本质都是相同的,基于这一点,他劝世人「泛爱万物」,莫分彼此。

    听上去似乎跟墨家的思想有点相同?

    但事实上,墨家思想的最大对手,就是惠子。

    比如《墨子》曰:厚,有所大。

    顾名思义,即是一件事物只有有了“厚度”,才能有体积。

    但惠子则反驳道: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他认为,认为物质的粒子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墨子》又曰: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即认为个别区域的前方不容一线之地,这就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

    惠子又反驳道:南方无穷而有穷。

    他表示人站在北方(北方极点)时,所有方向都是南方,所以是“无穷”;可若是站在南方(南方极点)时,所有方向都是北方,南方的“实”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是“有穷”。

    《墨子》又曰:平,同高也。

    惠子又反驳道:天与地卑(接近),山与泽平。

    意思是说,在从极高处俯视,天跟地是接近的,山与湖泊是平的,表示观测的人所在位置不同,他看到的高低是不同的。

    毫不夸张地说,在辩论这方面,当时惠子堪称辩遍天下无敌手,无数慕名而来的学者、辩者,都无法难倒惠子。

    然而似这般雄辩的惠子,他偏偏就无法辩过庄子。

    最著名的,莫过于「濠梁之辩」,即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一座桥上散步时的辩论。

    当时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道: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道:你又不是鱼,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PS:「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就来自于此。】

    庄子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正确的。

    庄子笑道:请你回归最开始的问题,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即是战国首屈一指的两位辩者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