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父皇的老家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他们还发现,自己携带的大包小包,统统被留在了后湖。
下船时,五兄弟彻底两手空空,身无长物。就连里里外外都被换上了布衣棉鞋,还他么是打了补丁的……
哦,也不能说完全空手,他们每人手里还多了张路引。
然后就被加塞到了移民的船上,稀里糊涂来到了这里……
~~
站在临淮县衙前的大坪上,朱桢整个人还是懵的。
不对啊,俺是来当王爷的呀,咋又成草民了?拿错剧本了吧,导演?
要不是身边还站着二三四五哥,他非以为自己又穿越了不成。
三个年长的哥哥倒是很兴奋,站在那左顾右盼,看啥都新鲜。
“洪灏!”负责户籍登记的书办喊了一声。
“洪灏?”没人应声,又喊一遍。等第三遍时,书办已经是怒吼了:“有没有叫洪灏的?!”
这下老三老四终于回过神来,推一把老二道:“喊你呢!”
“哦,那,那个字念‘浩’啊,俺以为俺叫‘洪景’呢……”朱樉恍然,赶紧应声上前,指着自己道:“俺,是,是俺。”
“你他娘不光结巴,还他么聋啊?”书办没好气骂他一句。“真他么阿扎人!”
“你,伱怎么说话呢?”朱樉登时大怒道:“来,来人……”
说完才想到,自己现在没有护卫。不过不要紧,他撸起袖子,露出醋钵大的拳头。准备亲自动手,教训下这个无礼之徒。
“二哥别冲动,咱现在是老百姓了。”老三老四赶紧把他拉住。“不都说民不与官斗吗?”
“妈的,这是你小子能撒野的地方吗?”那书办先被吓了一跳,见那方脸门神被他兄弟拉住,马上又嚣张起来。
“住口!”这时,一个义正言辞的呵斥声响起。
“提控。”书办一听是本房司吏的声音,赶紧起身相迎。
“我平常怎么教你们的?要时刻牢记县尊的教诲,对新来的移民细致耐心、笑脸相迎,要让他们尽快把临淮当成自己的家!”李司吏一本正经的教训道。
“是是,属下知道错了。”书办也不知道自家司吏吃错了什么药,但县官不如现管,他说什么是什么呗。
“赶紧跟人家道歉。”李司吏说着一屁股坐下道:“我亲自来办。”
他便亲自登记这家人的户贴——
‘一户,洪灏。
凤阳府临淮县感应乡燃灯集金桥坎民户。
共有兄弟五人洪灏,洪槟、洪基、洪焐、洪锷。’
写到这儿,李司吏不禁暗赞一声,果然是书香门第、宦官之后,起名字都这么讲究,兄弟五个,整一五行相生。
而且这家当爹的肯定能掐会算,不然怎么会料到,自己能生五个儿子呢?
填到父亲一栏时,他问道:“令尊高姓大名啊?”
“这……”兄弟几个面面相觑,路引上没写,他们也不知道叫啥。
要不还是实话实说,告诉他咱爹朱元璋?
以父皇在家乡的威望,估计会被吊起来打的……
好在那位李司吏十分善解人意,以为他们不想提起犯罪的父亲,便直接跳过这一条,问道:“乡贯?”
“呃,老家是这儿的,出,出生在应天。”朱樉老实答道。
“那就填凤阳府临淮县吧。”李司吏就很好说话的帮兄弟五人建好了户籍,又在田亩一栏,填上民田十五亩,菜地两亩。
边写边解释道:“按规制,丁三口之家,每户给田十五亩,另给菜地两亩。要是有余力者,自行开荒、不限顷亩。”
大明男子十六岁成丁,老五十五岁,所以跟老六一样,都还不算丁……
户贴登记完毕,李司吏便亲自带他们到后头,去领取种子、农具、生活用具、还有半年的口粮,以及最重要的耕牛。
李司吏特意给他们挑了头健壮的大水牛,还多给了两袋粮食。
把领到的东西装满牛车,兄弟几个便牵着牛,跟着引路的胥吏出去了。
“真没礼貌。”方才那书办又凑上来,望着五兄弟的背影,愤愤道:“提控这么帮他们,从头到尾连声谢都没有。”
“你懂什么,这就对了。”李司吏却丝毫不以为忤,他现在坚信这五个小子,肯定是大官儿家的子弟了。
不然怎么能这么目中无人。
~~
待到凑够了一拨人,胥吏便带他们出了县城,往感应乡去了。
一出县城,这些新移民们终于不那么拘谨了,便开始纷纷抱怨。
“为啥他们家的牛又高又壮?我们的牛就这么瘦,这么小?”
“他们怎么还有铁锅棉被,粮食好像也比我们多!这不公平,得给我们补上!”
“怎,怎么,不服?”发现他们攀比的是自己家,老二老四同时回过头来,凶神恶煞的样子,登时吓得鸦雀无声。
“呵呵呵……”骑在驴背上的老胥吏,乐得不用费口舌。其实他也很奇怪,李司吏和他们非亲非故,也没见他们送好处,怎么就这么照顾他们呢?
也没听说李司吏好那口啊……
过午时分,一行拖家带口的移民,抵达了感应乡燃灯集。
各村的里长早就等在那里,将分到本村的移民领回。
那老胥吏得了李司吏的吩咐,亲自将兄弟五个领到了金桥坎。
这就是他们父皇出生长大的地方了。但当初朱家住的茅草屋,早就被夷为平地,已经找不到任何印记了……
就连父皇当年的同村老乡,也大半死于战乱饥荒。活下来的要么去给他家守皇陵吃皇粮去了,要么搬去中都城享福了。
眼下住在村里的,基本都是新来的各地移民,拢共也就二三十户,还空着一半的村落呢。
老胥吏先带他们去认了认,分给他们的水田和菜地,然后指了指村里的房屋道:
“随便找户没人的住下,就好好过日子吧。”
说完,便骑着毛驴回去了。
他可没得什么好处,才懒得跟这几个没礼貌的夯货废话呢。
~~
忽然没人告诉他们该干什么,兄弟几个忽然有些不知所措。
好一会儿,朱才开口道:“我去转转,找个好点的宅子安家。”
“俺也去。”朱棣也自告奋勇。
两人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发现好点儿的房子都住着人,没人住的宅子都破败不堪。
找来找去,好容易找到个两进的院子,里头有一间房顶是完好的,当然门窗早就被人拆走了。
眼看天色已黑,只好决定就先住这儿来了。
ps.第四章,1000订加更。剩下的还得检查起名,要慢点了哈。
(本章完)
他们还发现,自己携带的大包小包,统统被留在了后湖。
下船时,五兄弟彻底两手空空,身无长物。就连里里外外都被换上了布衣棉鞋,还他么是打了补丁的……
哦,也不能说完全空手,他们每人手里还多了张路引。
然后就被加塞到了移民的船上,稀里糊涂来到了这里……
~~
站在临淮县衙前的大坪上,朱桢整个人还是懵的。
不对啊,俺是来当王爷的呀,咋又成草民了?拿错剧本了吧,导演?
要不是身边还站着二三四五哥,他非以为自己又穿越了不成。
三个年长的哥哥倒是很兴奋,站在那左顾右盼,看啥都新鲜。
“洪灏!”负责户籍登记的书办喊了一声。
“洪灏?”没人应声,又喊一遍。等第三遍时,书办已经是怒吼了:“有没有叫洪灏的?!”
这下老三老四终于回过神来,推一把老二道:“喊你呢!”
“哦,那,那个字念‘浩’啊,俺以为俺叫‘洪景’呢……”朱樉恍然,赶紧应声上前,指着自己道:“俺,是,是俺。”
“你他娘不光结巴,还他么聋啊?”书办没好气骂他一句。“真他么阿扎人!”
“你,伱怎么说话呢?”朱樉登时大怒道:“来,来人……”
说完才想到,自己现在没有护卫。不过不要紧,他撸起袖子,露出醋钵大的拳头。准备亲自动手,教训下这个无礼之徒。
“二哥别冲动,咱现在是老百姓了。”老三老四赶紧把他拉住。“不都说民不与官斗吗?”
“妈的,这是你小子能撒野的地方吗?”那书办先被吓了一跳,见那方脸门神被他兄弟拉住,马上又嚣张起来。
“住口!”这时,一个义正言辞的呵斥声响起。
“提控。”书办一听是本房司吏的声音,赶紧起身相迎。
“我平常怎么教你们的?要时刻牢记县尊的教诲,对新来的移民细致耐心、笑脸相迎,要让他们尽快把临淮当成自己的家!”李司吏一本正经的教训道。
“是是,属下知道错了。”书办也不知道自家司吏吃错了什么药,但县官不如现管,他说什么是什么呗。
“赶紧跟人家道歉。”李司吏说着一屁股坐下道:“我亲自来办。”
他便亲自登记这家人的户贴——
‘一户,洪灏。
凤阳府临淮县感应乡燃灯集金桥坎民户。
共有兄弟五人洪灏,洪槟、洪基、洪焐、洪锷。’
写到这儿,李司吏不禁暗赞一声,果然是书香门第、宦官之后,起名字都这么讲究,兄弟五个,整一五行相生。
而且这家当爹的肯定能掐会算,不然怎么会料到,自己能生五个儿子呢?
填到父亲一栏时,他问道:“令尊高姓大名啊?”
“这……”兄弟几个面面相觑,路引上没写,他们也不知道叫啥。
要不还是实话实说,告诉他咱爹朱元璋?
以父皇在家乡的威望,估计会被吊起来打的……
好在那位李司吏十分善解人意,以为他们不想提起犯罪的父亲,便直接跳过这一条,问道:“乡贯?”
“呃,老家是这儿的,出,出生在应天。”朱樉老实答道。
“那就填凤阳府临淮县吧。”李司吏就很好说话的帮兄弟五人建好了户籍,又在田亩一栏,填上民田十五亩,菜地两亩。
边写边解释道:“按规制,丁三口之家,每户给田十五亩,另给菜地两亩。要是有余力者,自行开荒、不限顷亩。”
大明男子十六岁成丁,老五十五岁,所以跟老六一样,都还不算丁……
户贴登记完毕,李司吏便亲自带他们到后头,去领取种子、农具、生活用具、还有半年的口粮,以及最重要的耕牛。
李司吏特意给他们挑了头健壮的大水牛,还多给了两袋粮食。
把领到的东西装满牛车,兄弟几个便牵着牛,跟着引路的胥吏出去了。
“真没礼貌。”方才那书办又凑上来,望着五兄弟的背影,愤愤道:“提控这么帮他们,从头到尾连声谢都没有。”
“你懂什么,这就对了。”李司吏却丝毫不以为忤,他现在坚信这五个小子,肯定是大官儿家的子弟了。
不然怎么能这么目中无人。
~~
待到凑够了一拨人,胥吏便带他们出了县城,往感应乡去了。
一出县城,这些新移民们终于不那么拘谨了,便开始纷纷抱怨。
“为啥他们家的牛又高又壮?我们的牛就这么瘦,这么小?”
“他们怎么还有铁锅棉被,粮食好像也比我们多!这不公平,得给我们补上!”
“怎,怎么,不服?”发现他们攀比的是自己家,老二老四同时回过头来,凶神恶煞的样子,登时吓得鸦雀无声。
“呵呵呵……”骑在驴背上的老胥吏,乐得不用费口舌。其实他也很奇怪,李司吏和他们非亲非故,也没见他们送好处,怎么就这么照顾他们呢?
也没听说李司吏好那口啊……
过午时分,一行拖家带口的移民,抵达了感应乡燃灯集。
各村的里长早就等在那里,将分到本村的移民领回。
那老胥吏得了李司吏的吩咐,亲自将兄弟五个领到了金桥坎。
这就是他们父皇出生长大的地方了。但当初朱家住的茅草屋,早就被夷为平地,已经找不到任何印记了……
就连父皇当年的同村老乡,也大半死于战乱饥荒。活下来的要么去给他家守皇陵吃皇粮去了,要么搬去中都城享福了。
眼下住在村里的,基本都是新来的各地移民,拢共也就二三十户,还空着一半的村落呢。
老胥吏先带他们去认了认,分给他们的水田和菜地,然后指了指村里的房屋道:
“随便找户没人的住下,就好好过日子吧。”
说完,便骑着毛驴回去了。
他可没得什么好处,才懒得跟这几个没礼貌的夯货废话呢。
~~
忽然没人告诉他们该干什么,兄弟几个忽然有些不知所措。
好一会儿,朱才开口道:“我去转转,找个好点的宅子安家。”
“俺也去。”朱棣也自告奋勇。
两人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发现好点儿的房子都住着人,没人住的宅子都破败不堪。
找来找去,好容易找到个两进的院子,里头有一间房顶是完好的,当然门窗早就被人拆走了。
眼看天色已黑,只好决定就先住这儿来了。
ps.第四章,1000订加更。剩下的还得检查起名,要慢点了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