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章 变迁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午十点,从位于夏洛特闹市区的酒店离开,方然乘坐的电动车逐渐远离了喧闹的老城区,在两旁尽是绿树和田野的路上疾驰。
与同行们的做法一样,“国际商用机器”在夏洛特的研发中心,也建设在郊外。
早年间,具体说来大概是西历1460年代,沉浸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联邦,发展形势还一片大好,像夏洛特这样的中型城市,地价也眼见水涨船高,很多公司、高等院校乃至某些政府机构都无法承担高昂的地价,而选择迁到郊外。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得不说,这只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
市郊,在联邦民众的传统认识中,是群体混杂、无法无天的危险地带,和富裕阶层钟爱的市中心相比,经历过重化工时代的联邦,很多城市都在“工业化——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延展、变迁,城市中心在不断迁移,迁移的轨迹上,则留下一片又一片暮气沉沉、无力自救的破烂城区。
这种历史遗留的地带,与点缀在城区的贫民窟,一起成为了联邦城市特有的景象。
但是在西历1470年代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变革,已改变了这一切。
科技发展,社会的运行规则随之而变,原本应该、也可以造福民众,对社会运行有所助益的所有先进技术,现如今,却越来越让事情朝另一个方向发展,过去十年间,联邦大小城市里的贫民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昔日的闹市区、住宅区日趋破落,居住其中的人也随之而一并落魄。
这种情形,历史上前所未有,却一早在方然的意料之中。
沿公路向南行驶,一路上,电动车汇入的车流,经过大片死气沉沉的旧城区,阳光映照下,远处犬牙交错的建筑影影绰绰,仿佛蒙上了一层尘土,即便只是远眺,也能感觉到那经久不散的暮气。
但眼前的景象,并非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时间回到十年、二十年前,和联邦其他大中城市一样,夏洛特也曾经有过繁荣的时光,在那段时间里,纺织、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这里遍地开花,继而衍生出信息产业、服务业与金融业等新产业,市民收入节节攀升,房价、地价也一路走高。
看来一切都很美好,只要继续像这样发展下去,每一个人,就都能实现梦想。
然而大家都知道,梦,终归是梦,迟早都是要醒的。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窗外的破落景象,随车辆前进而一点点淡出视线,卡奥*海因里希的箴言,却仿佛还在年轻人的耳边回荡。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对危机之源,这是比较委婉的阐释。
更直接的说法,则是“借的钱早晚要还”:
眼前借钱,贷款,抵押所得的马克,总有一天要被讨还,不管到那时有没有偿还的能力,总之必须得还。
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方然已想的很透彻,今天,在前往公司的一路上,所见所闻,则让他真切的看到了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力,和面对这种暴力时,联邦民众是怎样的手无寸铁,毫无抵挡之力。
曾几何时,当联邦经济形势(表面上)一片大好时,这些人的生活,可不是这样的。
而是借时代浪潮的推动,释放贪婪,凭借辛苦劳动、或狡诈欺骗所得的马克,背负巨大的债务,恨不能将身上每一个芬尼都换成资产,坐拥标价高高在上的股票,债券,不动产乃至期权,一边拼命赚钱偿还债务,一边梦想着资产价格能翻番再翻番,才好走向人生巅峰,实现财务自由。
任凭梦想怎样美好,危机降临,却让这一切都化为泡影。
但经济危机,即便再怎样如飓风般狂暴,又是怎样摧毁城市、让昔日的闹市区成为一片片贫民窟的呢。
城市,仿佛人的躯体,并非建设起来就能一劳永逸,而需要持续的营养来供应。
在经济发展向好时,居住在大城市核心区域的群体,是相对安逸的,即便其中一部分人的自身能力有限,并不足以在经济中分得一杯羹,也可以凭借城市的基础设施、公众服务,甚至仅凭不动产的租金而过上体面的生活。
总体而言,经济上升期的城市人之优裕生活,大部分原因,并非来自于这一群体的自身努力、自身劳动,而不过是借大势而揩油。
当然,正所谓“当局者迷”,身在其中的绝大部分市民,并看不透这点。
然而一旦经济危机降临,资产价格暴跌、劳动收入锐减,联邦城市的画皮就会很快被戳穿,进而现出原形。
当以不动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暴跌时,表面上,对其持有者而言,并非致命的打击。
即便这些资产、尤其是房产的持有者,往往身负巨额债务,甚至出现首付三十万、借贷一百万马克购房,房产现价却还不到一百万的倒挂现象。
但这种打击,无非也只是巨额浮亏的心理折磨,只要心态豁达一点(谈何容易),倒也并非迫在眉睫的威胁。
然而什么是经济危机呢;
倘若任凭风吹雨打,工作,职位,乃至薪酬,依然不动如山,那还叫什么经济危机。
西历1470年,上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才是与IT技术渗透一道的、最终改变联邦社会面貌的根本动因。
当资产价格暴跌时,一般而言,民众的收入也会锐减。
然而头寸吃紧,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债主会心生怜悯,格外开恩。
一边是收入跌跌不休,一边是债务纹丝不动,硬撑下去,现金流只会越来越紧张,甚至掉进借新还旧的无底深渊,深陷困境的联邦民众,在这时,别无其他任何选择,而只有勒紧裤带,将自身与家庭成员的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
而消费的严重萎靡,则进一步摧毁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民众的就业、收入,愈发陷入困境。
上午十点,从位于夏洛特闹市区的酒店离开,方然乘坐的电动车逐渐远离了喧闹的老城区,在两旁尽是绿树和田野的路上疾驰。
与同行们的做法一样,“国际商用机器”在夏洛特的研发中心,也建设在郊外。
早年间,具体说来大概是西历1460年代,沉浸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联邦,发展形势还一片大好,像夏洛特这样的中型城市,地价也眼见水涨船高,很多公司、高等院校乃至某些政府机构都无法承担高昂的地价,而选择迁到郊外。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得不说,这只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
市郊,在联邦民众的传统认识中,是群体混杂、无法无天的危险地带,和富裕阶层钟爱的市中心相比,经历过重化工时代的联邦,很多城市都在“工业化——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延展、变迁,城市中心在不断迁移,迁移的轨迹上,则留下一片又一片暮气沉沉、无力自救的破烂城区。
这种历史遗留的地带,与点缀在城区的贫民窟,一起成为了联邦城市特有的景象。
但是在西历1470年代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变革,已改变了这一切。
科技发展,社会的运行规则随之而变,原本应该、也可以造福民众,对社会运行有所助益的所有先进技术,现如今,却越来越让事情朝另一个方向发展,过去十年间,联邦大小城市里的贫民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昔日的闹市区、住宅区日趋破落,居住其中的人也随之而一并落魄。
这种情形,历史上前所未有,却一早在方然的意料之中。
沿公路向南行驶,一路上,电动车汇入的车流,经过大片死气沉沉的旧城区,阳光映照下,远处犬牙交错的建筑影影绰绰,仿佛蒙上了一层尘土,即便只是远眺,也能感觉到那经久不散的暮气。
但眼前的景象,并非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时间回到十年、二十年前,和联邦其他大中城市一样,夏洛特也曾经有过繁荣的时光,在那段时间里,纺织、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这里遍地开花,继而衍生出信息产业、服务业与金融业等新产业,市民收入节节攀升,房价、地价也一路走高。
看来一切都很美好,只要继续像这样发展下去,每一个人,就都能实现梦想。
然而大家都知道,梦,终归是梦,迟早都是要醒的。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窗外的破落景象,随车辆前进而一点点淡出视线,卡奥*海因里希的箴言,却仿佛还在年轻人的耳边回荡。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对危机之源,这是比较委婉的阐释。
更直接的说法,则是“借的钱早晚要还”:
眼前借钱,贷款,抵押所得的马克,总有一天要被讨还,不管到那时有没有偿还的能力,总之必须得还。
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方然已想的很透彻,今天,在前往公司的一路上,所见所闻,则让他真切的看到了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力,和面对这种暴力时,联邦民众是怎样的手无寸铁,毫无抵挡之力。
曾几何时,当联邦经济形势(表面上)一片大好时,这些人的生活,可不是这样的。
而是借时代浪潮的推动,释放贪婪,凭借辛苦劳动、或狡诈欺骗所得的马克,背负巨大的债务,恨不能将身上每一个芬尼都换成资产,坐拥标价高高在上的股票,债券,不动产乃至期权,一边拼命赚钱偿还债务,一边梦想着资产价格能翻番再翻番,才好走向人生巅峰,实现财务自由。
任凭梦想怎样美好,危机降临,却让这一切都化为泡影。
但经济危机,即便再怎样如飓风般狂暴,又是怎样摧毁城市、让昔日的闹市区成为一片片贫民窟的呢。
城市,仿佛人的躯体,并非建设起来就能一劳永逸,而需要持续的营养来供应。
在经济发展向好时,居住在大城市核心区域的群体,是相对安逸的,即便其中一部分人的自身能力有限,并不足以在经济中分得一杯羹,也可以凭借城市的基础设施、公众服务,甚至仅凭不动产的租金而过上体面的生活。
总体而言,经济上升期的城市人之优裕生活,大部分原因,并非来自于这一群体的自身努力、自身劳动,而不过是借大势而揩油。
当然,正所谓“当局者迷”,身在其中的绝大部分市民,并看不透这点。
然而一旦经济危机降临,资产价格暴跌、劳动收入锐减,联邦城市的画皮就会很快被戳穿,进而现出原形。
当以不动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暴跌时,表面上,对其持有者而言,并非致命的打击。
即便这些资产、尤其是房产的持有者,往往身负巨额债务,甚至出现首付三十万、借贷一百万马克购房,房产现价却还不到一百万的倒挂现象。
但这种打击,无非也只是巨额浮亏的心理折磨,只要心态豁达一点(谈何容易),倒也并非迫在眉睫的威胁。
然而什么是经济危机呢;
倘若任凭风吹雨打,工作,职位,乃至薪酬,依然不动如山,那还叫什么经济危机。
西历1470年,上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才是与IT技术渗透一道的、最终改变联邦社会面貌的根本动因。
当资产价格暴跌时,一般而言,民众的收入也会锐减。
然而头寸吃紧,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债主会心生怜悯,格外开恩。
一边是收入跌跌不休,一边是债务纹丝不动,硬撑下去,现金流只会越来越紧张,甚至掉进借新还旧的无底深渊,深陷困境的联邦民众,在这时,别无其他任何选择,而只有勒紧裤带,将自身与家庭成员的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
而消费的严重萎靡,则进一步摧毁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民众的就业、收入,愈发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