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做出对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乾清宫。
听张居正一说,众六部尚书觉得可行,包括潘晟在内,虽然首辅所说和他的不太一样,但他听了以后,也是觉得比自己的靠谱些。
张四维开口道,“首先是三年一次的乡试,既然秋季有事,那不如就将其提前,放在初夏。”
这件事主要是由礼部主持,于是众人看向潘晟,想听听他的意见。
这样一来,可让他作难了,都说了要辞官,这事怎么还越来越多了?
礼部尚书跪在殿下。
“陛下!”
“实不相瞒,老臣已经撰写了请归田的奏章,只是还没呈上来。”
......
“潘卿家,如何能舍朕,舍大明而去?”
“陛下!臣实在是年岁已高,力不从心了啊!”
这时,一直在帘后听政的李太后发话,“孤还未退,潘卿岂忍心率先退去?”
潘晟再次跪拜,表了对大明的忠心,但后边还是请辞,他的决心已经很明显了,不像是一朝一夕就有的。
李太后无奈叹道,“这样吧,潘卿再主持完此次乡试,孤便准许你归田,如何?”
潘晟知这是太后最后的请求了,推断不得,故磕头谢恩,算是应了。
之后,众人才讨论起今年要提前的乡试。
礼部尚书潘晟表示,要提前乡试倒也是可以的,因为各地的试卷已经出了,只是提前时间的话,在一些考试的安排上,时间上就很紧促了。
朱翊钧突然说起,“潘卿家,临时提前乡试,选择主考官也是一个麻烦事,你心里可有想好?”
潘晟回道,“禀陛下,臣以为,各地的主考官还是依照以往的规矩,从翰林和部署官员中之中选择。”
“我提一人。”
朱翊钧遽然开口。
“把吕渭纶派出去。”
潘晟看了看一旁的众官员,他有些吃惊,但也没有意见,毕竟吕渭纶也是翰林院的。
如果真要说不妥的话,那也就是说他资历不够,但既然皇帝开口,他又是一个即将下台的尚书,自然不会去因为这个顶撞万岁,他可没张首辅那么敢说。
他先是应道,“尊陛下令。”
后又刻意将目光投向一边的张居正,本还想看看他有什么说法,却没想到这次却让他失望了,张居正根本就没有什么反应,仿佛没听到一般。
......
殿后的李太后内心疑惑,“皇帝怎么这么偏袒这个小翰林?”
她轻声开口,“冯保。”
“老臣在。”
“去查查这个吕什么纶,要查仔细了。”
“是,太后。”
......
殿内,作为吕渭纶座师的申时行心里也有想法,他很不解,之前皇帝不都是想将他提升为翰林近臣,好能多些接触,更好的培养,这次怎么点名要把他派去地方当主考官?
......
之后乾清宫的众人接着讨论关于秋季万寿节的事,最后张居正提出提前两个月进行,再往后他们继续谈论关于秋季屯粮以及边部屯兵的安排。
他们现在已经将秋季视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季节,能躲避的要尽可能的避过去,不能的就做好预防准备。
......
......
在书院的吕渭纶还不知道,他即将作为主考官去地方监管乡试。
此时此刻,他站在讲堂之上,正在给诸学生讲一些《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里面大多写的都是东晋时期有名的文人亦或者是官员等等。
因为总给学生们讲《长生殿》这种凄惨的爱情故事,他觉得不太妥当,于是就换一个讲讲。
虽说这本书是北魏南北朝时期的经典作品,可这些学生们大多数平时都只沾染四书五经相关的考试书籍。
即使是课后的闲暇时光,也是在勤练八股文,所以他们根本就没看过这种“闲书”。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要吕渭纶来说,这个实在是太限制学生们的思维了,都给好模板了,虽说改起来方便,但总觉得这种制度很糟糕,简直点说,就是为了考科举而考科举。
更为恐怖的是,八股文的内容也有限制,那就是必须要求你的观点符合“朱圣人”朱熹的观点,若是与之不同的或者相违背的,那你基本上就凉凉了!
每每想到这些,吕渭纶心里都会有一阵暗自庆幸,还好在自己的时代,那是“百花争鸣,百家齐放”,那是自由平等,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国度。
......
吕渭纶给他们讲《世说新语》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因为那其中都是一些有趣的文人小故事。
再加之他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得这些故事活灵活现,更能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东晋时期那些名人,名臣的风骨,这也是引导他们世界观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主要原因还是讲经讲多了,学生们有些消化不了,课堂由最初的活跃灵动变得死气沉沉。
这就让吕渭纶想到了自己多年之前上高数课的那种状态,听课是不可能听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听,只有期末突击,一天预习完一本书......
他还记得,鲁迅曾经对《世说新语》有着很高的评价,便是“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
就这样,他在上面讲,下面的学生们也很爱听,时光匆匆流逝,一直到了下课,吕渭纶才说出他准备走一段时间。
“山长!你去哪?我能跟着吗?”
小胖子宛童率先站了出来,那真诚的眼神,他跟他爷爷还真不一样。
“跟什么跟,我是回家省亲,又不是不回来了。”
众学子听了之后才知原来不是什么大事,只是要走那么久也让他们很动情。
最后,众学生都从学堂中出来,说要送他,都是依依不舍的,在几个教习和院长的劝说下才都乖乖的回去上课。
等他们都走完之后,院长站在书院的院子里,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渭纶啊!你这一去陕西,路途遥远,山路众多,很可能会遇到山贼,不如我让兰之那姑娘跟着你,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吕渭纶亦笑道,“院长,这就不用了,她要是走了,谁来教那些学生呢?我大哥身手还不错,不会有事的。”
“唉,既是如此,那我也不再强劝你了,只是你可要快去快回啊!我这书院的学生可喜欢你喜欢的紧呢!”
吕渭纶回道,“放心吧!院长!”
他还能不知道院长的意思?是怕他跑的太久,俸禄白发了。
不过说起来,他的确挺对不起院长的,刚来教了没几天,就要溜了,只能以后找机会弥补他老人家了!
后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吕渭纶便离开了书院,踏上去潞王府的道路。
乾清宫。
听张居正一说,众六部尚书觉得可行,包括潘晟在内,虽然首辅所说和他的不太一样,但他听了以后,也是觉得比自己的靠谱些。
张四维开口道,“首先是三年一次的乡试,既然秋季有事,那不如就将其提前,放在初夏。”
这件事主要是由礼部主持,于是众人看向潘晟,想听听他的意见。
这样一来,可让他作难了,都说了要辞官,这事怎么还越来越多了?
礼部尚书跪在殿下。
“陛下!”
“实不相瞒,老臣已经撰写了请归田的奏章,只是还没呈上来。”
......
“潘卿家,如何能舍朕,舍大明而去?”
“陛下!臣实在是年岁已高,力不从心了啊!”
这时,一直在帘后听政的李太后发话,“孤还未退,潘卿岂忍心率先退去?”
潘晟再次跪拜,表了对大明的忠心,但后边还是请辞,他的决心已经很明显了,不像是一朝一夕就有的。
李太后无奈叹道,“这样吧,潘卿再主持完此次乡试,孤便准许你归田,如何?”
潘晟知这是太后最后的请求了,推断不得,故磕头谢恩,算是应了。
之后,众人才讨论起今年要提前的乡试。
礼部尚书潘晟表示,要提前乡试倒也是可以的,因为各地的试卷已经出了,只是提前时间的话,在一些考试的安排上,时间上就很紧促了。
朱翊钧突然说起,“潘卿家,临时提前乡试,选择主考官也是一个麻烦事,你心里可有想好?”
潘晟回道,“禀陛下,臣以为,各地的主考官还是依照以往的规矩,从翰林和部署官员中之中选择。”
“我提一人。”
朱翊钧遽然开口。
“把吕渭纶派出去。”
潘晟看了看一旁的众官员,他有些吃惊,但也没有意见,毕竟吕渭纶也是翰林院的。
如果真要说不妥的话,那也就是说他资历不够,但既然皇帝开口,他又是一个即将下台的尚书,自然不会去因为这个顶撞万岁,他可没张首辅那么敢说。
他先是应道,“尊陛下令。”
后又刻意将目光投向一边的张居正,本还想看看他有什么说法,却没想到这次却让他失望了,张居正根本就没有什么反应,仿佛没听到一般。
......
殿后的李太后内心疑惑,“皇帝怎么这么偏袒这个小翰林?”
她轻声开口,“冯保。”
“老臣在。”
“去查查这个吕什么纶,要查仔细了。”
“是,太后。”
......
殿内,作为吕渭纶座师的申时行心里也有想法,他很不解,之前皇帝不都是想将他提升为翰林近臣,好能多些接触,更好的培养,这次怎么点名要把他派去地方当主考官?
......
之后乾清宫的众人接着讨论关于秋季万寿节的事,最后张居正提出提前两个月进行,再往后他们继续谈论关于秋季屯粮以及边部屯兵的安排。
他们现在已经将秋季视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季节,能躲避的要尽可能的避过去,不能的就做好预防准备。
......
......
在书院的吕渭纶还不知道,他即将作为主考官去地方监管乡试。
此时此刻,他站在讲堂之上,正在给诸学生讲一些《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里面大多写的都是东晋时期有名的文人亦或者是官员等等。
因为总给学生们讲《长生殿》这种凄惨的爱情故事,他觉得不太妥当,于是就换一个讲讲。
虽说这本书是北魏南北朝时期的经典作品,可这些学生们大多数平时都只沾染四书五经相关的考试书籍。
即使是课后的闲暇时光,也是在勤练八股文,所以他们根本就没看过这种“闲书”。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要吕渭纶来说,这个实在是太限制学生们的思维了,都给好模板了,虽说改起来方便,但总觉得这种制度很糟糕,简直点说,就是为了考科举而考科举。
更为恐怖的是,八股文的内容也有限制,那就是必须要求你的观点符合“朱圣人”朱熹的观点,若是与之不同的或者相违背的,那你基本上就凉凉了!
每每想到这些,吕渭纶心里都会有一阵暗自庆幸,还好在自己的时代,那是“百花争鸣,百家齐放”,那是自由平等,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国度。
......
吕渭纶给他们讲《世说新语》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因为那其中都是一些有趣的文人小故事。
再加之他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得这些故事活灵活现,更能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东晋时期那些名人,名臣的风骨,这也是引导他们世界观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主要原因还是讲经讲多了,学生们有些消化不了,课堂由最初的活跃灵动变得死气沉沉。
这就让吕渭纶想到了自己多年之前上高数课的那种状态,听课是不可能听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听,只有期末突击,一天预习完一本书......
他还记得,鲁迅曾经对《世说新语》有着很高的评价,便是“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
就这样,他在上面讲,下面的学生们也很爱听,时光匆匆流逝,一直到了下课,吕渭纶才说出他准备走一段时间。
“山长!你去哪?我能跟着吗?”
小胖子宛童率先站了出来,那真诚的眼神,他跟他爷爷还真不一样。
“跟什么跟,我是回家省亲,又不是不回来了。”
众学子听了之后才知原来不是什么大事,只是要走那么久也让他们很动情。
最后,众学生都从学堂中出来,说要送他,都是依依不舍的,在几个教习和院长的劝说下才都乖乖的回去上课。
等他们都走完之后,院长站在书院的院子里,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渭纶啊!你这一去陕西,路途遥远,山路众多,很可能会遇到山贼,不如我让兰之那姑娘跟着你,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吕渭纶亦笑道,“院长,这就不用了,她要是走了,谁来教那些学生呢?我大哥身手还不错,不会有事的。”
“唉,既是如此,那我也不再强劝你了,只是你可要快去快回啊!我这书院的学生可喜欢你喜欢的紧呢!”
吕渭纶回道,“放心吧!院长!”
他还能不知道院长的意思?是怕他跑的太久,俸禄白发了。
不过说起来,他的确挺对不起院长的,刚来教了没几天,就要溜了,只能以后找机会弥补他老人家了!
后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吕渭纶便离开了书院,踏上去潞王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