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附录:鲁迅生平简介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伟大的作家鲁迅,他本来的姓名是周树人,“鲁迅”是笔名;1881年,出生在浙江省的绍兴县城内。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已经侵入中国,逼迫清朝政府订立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内的封建势力也正压迫着人民。
鲁迅从童年时代起,就和农民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我国南方的秀丽的景色,生活在这样的农村中的农民的朴质的心灵,在旧社会中他们的可悲的遭遇,他们的理想和他们的希望,……这一切,对于鲁迅都有深刻的影响。
鲁迅七岁进私塾读书,十八岁便离于家乡到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去学海军。这一年正是清朝变法维新运动高涨的一年。鲁迅阅读了一些鼓吹维新思想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接受了当时的新的思潮。在这些书刊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对鲁迅的影响特别大。当时,他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激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和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中的祖国,认为从提倡科学入手是摆脱落后和贫困的唯一途径。他在南京整整学习了四年,由于这样的一种信念,他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去学医。
但在不久,鲁迅就改变了自己的主张。他后来在呐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的自序中回忆说:他在日俄战争的新闻影片上,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军当作侦探,给杀了头,旁边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却显得麻木的神情。这件事振动了他的心灵。他后来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认为:“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906年,鲁迅放弃了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正式开始提倡文艺运动。1907年,他替当时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宣传民族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杂志河南撰写关于科学和文艺的论文。在这些论文里,鲁迅提出了自己的革命启蒙主义的主张。鲁迅热心地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次凯维支、斐多菲……等西方的革命的爱国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来鼓舞中国人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他们的斗志。为了同样的目的,鲁迅又开始着手翻译和介绍俄罗斯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作品。他把祖国解放的希望放在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觉醒和斗争的胜利上面。
1909年,鲁迅由日本回国。第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了,鲁迅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去迎接它。他曾经在他的故乡参加了革命斗争。但是辛亥革命由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的妥协而失败了: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政权却落在同帝国主义勾结的军阀手里。鲁迅从失败的历史事实中吸取着深刻的教训,他沉默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同农民和城市贫民群众有着接触,使他更深刻地了解了被压迫人民的悲惨的生活。鲁迅在这个时期的体验和观察,以及辛亥革命失败所给他的痛苦的经历就反映在他后来的一些小说和许多散文中。
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的前夜,他又重新投入火热的斗争,继续他的革命文学活动。
从1918年起,鲁迅在杂志和报纸上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短篇小说。鲁迅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人。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以强烈的愤怒和悲痛的心情,以清醒冷静的洞察力和精练简括的艺术表现方法,来为这些被压迫的善良人民的悲惨命运提出控诉和抗争,表达出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把压迫在他们身上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给以深刻的解剖和尖锐的揭露。
鲁迅除了短篇小说外,还有由他所独创并由他达到很高成就的杂文。他特别重视杂文的一种文学武器,把它比喻为匕首或投枪,脱手一掷就能正中敌人的要害。他用他的杂文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战斗,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打击了各色各样的敌人。在这些杂文里,鲁迅的革命思想表现得很明确,战斗火焰燃烧得很旺盛,他的文学天才也发挥得很有特色。
标志中国革命文艺运动更进一步发展的是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鲁迅是这一革命团体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从这一时期起,鲁迅在革命文化战线上提负起了更加巨大的任务,他和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有了更进一步也更为亲密的联系。又由于经历了一系列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革命、出卖国家、屠杀人民的重大历史事件,鲁迅对于革命的态度是更加明确了。他深信旧的统治阶级一定要灭亡,并且说:“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他希望在中国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他为着实现这样的“一个崭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使“几万万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运的人”而斗争。他在后期杂文中的主要精神只有一个,凡是与人民的革命事业有利的,他竭力拥护;与人民的革命事业有害的,他竭力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最好的写照。任何威武都不能使他妥协屈服,任何阻力不能阻止他前进。在这时期,鲁迅的文学天才也发挥到了他前所未有的辉煌的高度。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是一个多方面的社会活动家。他曾参加过和发起过不少的革命团体。1936年,在他逝世之前,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正达到高潮。他以全力支持着人民的爱国运动,虽在病中也不停止写作,以他的充满着胜利信心的文章鼓舞着人民的意志。
鲁迅著有小说集三本,杂文集十六本,散文诗集一本,回忆文集一本,文学史著作两种。他整理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多种;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等多种。
中国人民对鲁迅这样一位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作家十分敬爱的。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对鲁迅作了最恰当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王士菁
伟大的作家鲁迅,他本来的姓名是周树人,“鲁迅”是笔名;1881年,出生在浙江省的绍兴县城内。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已经侵入中国,逼迫清朝政府订立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内的封建势力也正压迫着人民。
鲁迅从童年时代起,就和农民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我国南方的秀丽的景色,生活在这样的农村中的农民的朴质的心灵,在旧社会中他们的可悲的遭遇,他们的理想和他们的希望,……这一切,对于鲁迅都有深刻的影响。
鲁迅七岁进私塾读书,十八岁便离于家乡到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去学海军。这一年正是清朝变法维新运动高涨的一年。鲁迅阅读了一些鼓吹维新思想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接受了当时的新的思潮。在这些书刊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对鲁迅的影响特别大。当时,他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激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和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中的祖国,认为从提倡科学入手是摆脱落后和贫困的唯一途径。他在南京整整学习了四年,由于这样的一种信念,他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去学医。
但在不久,鲁迅就改变了自己的主张。他后来在呐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的自序中回忆说:他在日俄战争的新闻影片上,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军当作侦探,给杀了头,旁边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却显得麻木的神情。这件事振动了他的心灵。他后来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认为:“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906年,鲁迅放弃了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正式开始提倡文艺运动。1907年,他替当时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宣传民族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杂志河南撰写关于科学和文艺的论文。在这些论文里,鲁迅提出了自己的革命启蒙主义的主张。鲁迅热心地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次凯维支、斐多菲……等西方的革命的爱国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来鼓舞中国人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他们的斗志。为了同样的目的,鲁迅又开始着手翻译和介绍俄罗斯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作品。他把祖国解放的希望放在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觉醒和斗争的胜利上面。
1909年,鲁迅由日本回国。第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了,鲁迅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去迎接它。他曾经在他的故乡参加了革命斗争。但是辛亥革命由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的妥协而失败了: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政权却落在同帝国主义勾结的军阀手里。鲁迅从失败的历史事实中吸取着深刻的教训,他沉默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同农民和城市贫民群众有着接触,使他更深刻地了解了被压迫人民的悲惨的生活。鲁迅在这个时期的体验和观察,以及辛亥革命失败所给他的痛苦的经历就反映在他后来的一些小说和许多散文中。
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的前夜,他又重新投入火热的斗争,继续他的革命文学活动。
从1918年起,鲁迅在杂志和报纸上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短篇小说。鲁迅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人。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以强烈的愤怒和悲痛的心情,以清醒冷静的洞察力和精练简括的艺术表现方法,来为这些被压迫的善良人民的悲惨命运提出控诉和抗争,表达出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把压迫在他们身上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给以深刻的解剖和尖锐的揭露。
鲁迅除了短篇小说外,还有由他所独创并由他达到很高成就的杂文。他特别重视杂文的一种文学武器,把它比喻为匕首或投枪,脱手一掷就能正中敌人的要害。他用他的杂文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战斗,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打击了各色各样的敌人。在这些杂文里,鲁迅的革命思想表现得很明确,战斗火焰燃烧得很旺盛,他的文学天才也发挥得很有特色。
标志中国革命文艺运动更进一步发展的是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鲁迅是这一革命团体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从这一时期起,鲁迅在革命文化战线上提负起了更加巨大的任务,他和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有了更进一步也更为亲密的联系。又由于经历了一系列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革命、出卖国家、屠杀人民的重大历史事件,鲁迅对于革命的态度是更加明确了。他深信旧的统治阶级一定要灭亡,并且说:“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他希望在中国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他为着实现这样的“一个崭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使“几万万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运的人”而斗争。他在后期杂文中的主要精神只有一个,凡是与人民的革命事业有利的,他竭力拥护;与人民的革命事业有害的,他竭力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最好的写照。任何威武都不能使他妥协屈服,任何阻力不能阻止他前进。在这时期,鲁迅的文学天才也发挥到了他前所未有的辉煌的高度。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是一个多方面的社会活动家。他曾参加过和发起过不少的革命团体。1936年,在他逝世之前,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正达到高潮。他以全力支持着人民的爱国运动,虽在病中也不停止写作,以他的充满着胜利信心的文章鼓舞着人民的意志。
鲁迅著有小说集三本,杂文集十六本,散文诗集一本,回忆文集一本,文学史著作两种。他整理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多种;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等多种。
中国人民对鲁迅这样一位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作家十分敬爱的。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对鲁迅作了最恰当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王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