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不闻的世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刚入佛学院念书,偶尔也进入禅堂参禅,堂主明度禅师说:“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之声;真正会看的人,要看心内的世界。”
当时虽不太了解,但是觉得这句话蕴涵着甚深的法义,就把它记在心里,没想到对于我的一生,居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十五岁时,受三坛具足大戒,当我好奇地浏览戒坛风光时,戒师的一根藤条狠狠地打在我身上:“你看什么?这世间哪一样东西是你的?”于是,我闭目不看,在漆黑的世界里,我燃起一盏心灯,世界的一切原来都在自己的心中。我学会了不看外而看内,不看有而看无,不看妄而看真,不看他而看己。三个月后,我在长廊上睁开眼睛,见到外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真是美不胜收!经过一番反观自照的日子,虽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心里的感觉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直到现在,我走夜路,上下楼梯,即使不用眼睛看,也都很自如无碍。甚至我常觉得:用心眼去感受世间事,比用肉眼去观察还要来得如实真切。
二十八年前刚买下佛光山时,信徒们看到满山都是野草刺竹,交通又不便利,不禁大失所望,个个都说:“这种地方,谁愿再来!”我不管众人的看法,率领出家弟子们同心协力,搬石运土,移山填沟,终于将荒山旷野开辟成道场。现在,佛光山不但是台湾的观光胜地,而且也成为国际佛教的重镇,当初说不来的信徒,已经不止百次上山,可见当时亲眼所见的,亲口所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啊!“有愿必成”,我们要相信自己心中的愿力。
一九四一年受戒后,在律学院念书,夜里巡寮,万籁俱寂,骤听落叶敲砖,夏虫鸣唱,弯弯明月高挂夜空,不觉停下脚步,侧耳倾听。不料,一顿杖责加身,纠察师喝斥道:“听什么?把耳朵收起来!这个世界上,什么声音是你应该听的?”于是,我开始练习充耳不闻,但是好难啊!我干脆用棉花球塞住双耳,不听世间的杂音,渐渐地,我的耳根清净了,心中也自然空灵了。才刚体会到无声之声的法喜,老师又一个巴掌打了过来:“怎么把耳朵塞起来?把耳朵打开来听听,什么声音不是你应该听的?”我把棉花球拿开,各种音声排空而过,直穿脑际。定下神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有这么多美好的音乐交织鸣奏啊!不禁自问:以前我的耳朵都用来做什么呢?抱着“往者已矣”的心情,我下定决心:今后不听是非而听实话,不听恶言而听善语,不听杂话而听佛法,不听闲言而听真理。
五十年后,我于今年(一九九三)新春返乡探母,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长者诚意接待,他从北京专程来到南京,我们两人欢叙畅谈时,他的夫人很奇怪地说:“赵老平日的耳朵重听,常常听不到别人讲话,为什么今天却都听到星师讲话?”赵老说:“我的耳朵只用来听要听的话,凡是不要听的话,我都听不到。”听而不听,不听而听,应该是听闻的最高艺术了。
而我,也曾有过不听而听的经验:一九五四年,我在宜兰雷音寺主持佛七,在喃喃的佛号声中,我进入宁静的禅净境界。七天中,我时时刻刻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即使人不在佛堂,佛号也不绝于耳:吃饭时,一口一口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刷牙的刷刷声,也变成一声声的“阿弥陀佛”,乃至行住坐卧,念念分明都是弥陀之声,未尝稍停。七天的时间仿佛在一弹指间过去了,其间我所体会到的物我两忘、心境合一、时空俱泯的境界,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十九岁我在焦山佛学院时,实行“禁语”。刚开始很不习惯,有时不慎出语违誓,我就走到大殿后面海岛前,重重地捆打自己,直至嘴角出血为止。如是禁语达一年之久,我不但口中无声,竟然连心中也没有了烦恼的音声。在寂寥静默中,我沉醉在静观万物皆自得的境界里,时间仿佛拉长了,方寸的空间也扩展了。
我体会到“刹那永劫”的经验,也感受到“极微”里包容了大千宇宙。当我解禁说话时,同学们都惊讶于我的思辨敏捷。我想起过去外婆腌渍的酱菜,坛口封得紧密的渍物最为香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整天以感官追逐声色,当然也就不能把心安住在佛道之上,所谓“宁静致远”,唯有在宁静中,不乱看,不乱听、不乱说,我们才能找回自己,增长智慧,见人所未见,听人所未听,说人所未说。
一九六三年我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国立日光公园看到天照宫的梁上雕有三只猴子:一只猴子双手盖住眼睛,一只双手按着耳朵,一只双手捂住嘴巴,个个栩栩如生。我站立片刻,若有所悟。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地向外界攀缘,对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虚妄分别,因而产生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时时反求诸己,不让心在外境五欲六尘上流转,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也就不会起惑造业,频生无明烦恼了。我的思想心境,又获得一次证实。
二十年前,我曾经延聘俞国基先生来佛学院教授音乐,为了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我接受俞先生的建议,特地购置了一套非常具有水准的音响设备。记得第一天上课时,他放了一段交响乐给大家听,刹那间,整个教室有如风驰电掣,万马奔腾般的喧闹。听罢,他兴致勃勃地问学生们:“刚才的音乐,你们觉得哪一段最好听?”当时还是学生的依恒法师站起来说:“老师,乐声停下来的时候最好听。”
老子曾经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光十色、尘世喧嚣使我们如聋若盲,失去自己的方向。我们要安身立命,就必须洞察“无相之相”,倾听“无声之声”,诉说“无言之言”。
我常常率领信徒出国访问或者朝拜佛陀圣地,无意中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当向导在宣布事情时,团员们总是七嘴八舌,我行我素,等到出了事,却去埋怨别人;明明走廊大厅上有标志指示,团员们却横冲直撞,到处问人。有人说:这就是现代人类的通病——惯于用嘴说话,而少用耳朵与眼睛。
其实,人们不但小看眼耳见闻的作用,即使用眼睛看了,用耳朵听了,用嘴巴说了,也不见得会看、会听、会说呢!
佛光山的大佛城,中外驰名,每天到这里来的人络绎不绝,但是也曾经有人看到大佛城的佛像都是用水泥塑的,不禁批评说:“这是水泥文化,没有什么价值!”这样说话,姑且不论他的心态如何,但是我在佛光山二十余年来,只看到佛陀圣像,而没有看到水泥文化,为什么有些人只看到水泥,而没有看到佛陀呢?原来,只是“观看”还是不够,我们要进一步做到“洞察”、“善观”、“善听”。
我的外婆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十七岁就开始持斋念佛,为人慈悲和蔼,但是她的几个孙儿孙女都在三四岁时就夭折了,她从来不曾悲痛地啼哭诉苦,邻居的闲言闲语,她也从不在意。难道她没有感情吗?不疼爱孙子吗?都不是的,因为学佛已久的她,洞悉世事,了知生死一如,业报昭然,故能坦然面对横逆,而无所愤恨无明。
我初来台湾时,寺庙不肯收留外省人挂单,有好长一段时间都在外漂泊流浪,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却因而更能领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妙意,所以心中仍然洋溢着一片幸福。后来我走入社会弘法时,屡遭迫害讥谤,我也未尝以为忧苦,因为苦难正是我的逆增上缘。苦难虽然存在现实生活中,但是如果能够设法克服,就更能体会到快乐的真谛。只有辛勤耕耘之后所收获的果实,才特别香甜,所以我一直觉得人生很快乐。
我在弘法时期曾经有一次得了重感冒,喉咙无法发声,我并不着急,心里想着:“做个哑巴也很好,哑巴是世界上最不会造口业的人。”又有一次,染患恶性关节炎,医师宣布要将双腿锯断,自忖:“行动不便,正好可以读书写作。”心中倒也安然。
尽管目睹世事纷纭,如果我们能将森罗万象汇归佛法,就可以做到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物自在、观境自在、观理自在、观心自在,一切就会无有挂碍,无有恐怖,无有颠倒,当下我们自己即是“观自在菩萨”,又何须向外寻觅?
听闻亦然。只是“谛听”还未臻善美,我们要进一步“善听”,将坏的听成好的,将邪的听成正的。时常有人问我:“你是如何将佛法融会于生活之中?”其实,我都是在衣食住行、人我世事中学习佛法。甚至我从不会教书的老师那里学会教书。因为,过去的佛学院不讲究教授法,我每次在课堂上,都很留心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一面听讲,一面想象:“如果是我的话,我要怎么去解说呢?”久而久之,自能将佛法融入心海。此外,我平日无论是听经闻法,或是说教开示,都能依照佛陀“四依止”的教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来领悟经文言说,故能消化吸收,去芜存菁,世上的一切一切,都能成为自己的宝藏。
我的弟子们常常说:我是处理人事问题的高手,什么疑难杂症到了我的面前,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固然是因为我能耐心倾听徒众的困难,细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最重要的还是我尽量做到“兼听”。我不以一家之言来下结语,我也不以一时的好坏来论成败。我想:一个人若能完全做到“谛听”、“善听”、“兼听”,也就庶几无过了!
我离家四十载后,返回故里,路皆不识;有时出外仅仅半个月,回到佛光山,也觉得有了改变。因缘聚散,人事无常,眼见耳闻都是缘起性空,因为缘起的有,自性的空,法无定法,实相无相。在一次座谈会中,有人曾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佛光山像什么样子?”有人说:像五指的形状;有人说:像兰花瓣的形状;有人说:传统式的寺院;更有人说:现代化的道场……我觉得这些答案都对,但也都不对。我当初创建佛光山时,心中并没有成规,只是随顺因缘。所以佛光山建有各种殿宇客堂,也创办了各种佛教事业。我想:就是因为佛光山没有定样,所以才能拥有多彩多姿的风貌吧!也曾有徒众埋怨:山上最近工程不断,不复过去的宁静。我却只看到建设的进步,没有听到嘈杂的音声。因此,我始终觉得佛光山的宁静祥和,先后一如。
我自佛光山隐退住持一职以来,各处讲经的邀约纷至沓来,各国来访的信徒也络绎不绝,再加上课徒教众,日子可说是在分秒必争中度过,但是我的心境却愈趋空灵。虽然有许多不同的人和事环绕在身边,我一面言谈,一面办事,也照样可以浏览窗景,润稿撰文,思维演说纲目,计划佛教发展,因为我的心中既没有人,也没有事。
我常常一觉醒来,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有时好像连自己是谁都忘了。别人都说我太忙碌,要我多休息,我心里一点也不觉得忙,因为我将身心六根都完全投入佛法里,所以一切的荣辱、得失、有无、来去、饱饿、早晚,都不去计较执著了。
海伦·凯勒眼盲心不盲,而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贝多芬耳聋心不聋,而能创造出悦人的音乐;德山宣鉴因龙潭崇信熄灭灯火,而能明心见性;五千菩萨因维摩居士的默然无语,而得无生法忍。我自愧德薄慧浅,不能有如许成就,但是我由衷感谢佛教让我认识了无声无相无言的妙谛,使我终日为众生服务,而生活在“苦不感到苦,忙不觉得忙”的禅悦里。禅者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不求圣解。”如果当下能如此生活,也就是我们不见不闻的世界了。
(一九九三年八月)
刚入佛学院念书,偶尔也进入禅堂参禅,堂主明度禅师说:“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之声;真正会看的人,要看心内的世界。”
当时虽不太了解,但是觉得这句话蕴涵着甚深的法义,就把它记在心里,没想到对于我的一生,居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十五岁时,受三坛具足大戒,当我好奇地浏览戒坛风光时,戒师的一根藤条狠狠地打在我身上:“你看什么?这世间哪一样东西是你的?”于是,我闭目不看,在漆黑的世界里,我燃起一盏心灯,世界的一切原来都在自己的心中。我学会了不看外而看内,不看有而看无,不看妄而看真,不看他而看己。三个月后,我在长廊上睁开眼睛,见到外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真是美不胜收!经过一番反观自照的日子,虽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心里的感觉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直到现在,我走夜路,上下楼梯,即使不用眼睛看,也都很自如无碍。甚至我常觉得:用心眼去感受世间事,比用肉眼去观察还要来得如实真切。
二十八年前刚买下佛光山时,信徒们看到满山都是野草刺竹,交通又不便利,不禁大失所望,个个都说:“这种地方,谁愿再来!”我不管众人的看法,率领出家弟子们同心协力,搬石运土,移山填沟,终于将荒山旷野开辟成道场。现在,佛光山不但是台湾的观光胜地,而且也成为国际佛教的重镇,当初说不来的信徒,已经不止百次上山,可见当时亲眼所见的,亲口所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啊!“有愿必成”,我们要相信自己心中的愿力。
一九四一年受戒后,在律学院念书,夜里巡寮,万籁俱寂,骤听落叶敲砖,夏虫鸣唱,弯弯明月高挂夜空,不觉停下脚步,侧耳倾听。不料,一顿杖责加身,纠察师喝斥道:“听什么?把耳朵收起来!这个世界上,什么声音是你应该听的?”于是,我开始练习充耳不闻,但是好难啊!我干脆用棉花球塞住双耳,不听世间的杂音,渐渐地,我的耳根清净了,心中也自然空灵了。才刚体会到无声之声的法喜,老师又一个巴掌打了过来:“怎么把耳朵塞起来?把耳朵打开来听听,什么声音不是你应该听的?”我把棉花球拿开,各种音声排空而过,直穿脑际。定下神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有这么多美好的音乐交织鸣奏啊!不禁自问:以前我的耳朵都用来做什么呢?抱着“往者已矣”的心情,我下定决心:今后不听是非而听实话,不听恶言而听善语,不听杂话而听佛法,不听闲言而听真理。
五十年后,我于今年(一九九三)新春返乡探母,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长者诚意接待,他从北京专程来到南京,我们两人欢叙畅谈时,他的夫人很奇怪地说:“赵老平日的耳朵重听,常常听不到别人讲话,为什么今天却都听到星师讲话?”赵老说:“我的耳朵只用来听要听的话,凡是不要听的话,我都听不到。”听而不听,不听而听,应该是听闻的最高艺术了。
而我,也曾有过不听而听的经验:一九五四年,我在宜兰雷音寺主持佛七,在喃喃的佛号声中,我进入宁静的禅净境界。七天中,我时时刻刻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即使人不在佛堂,佛号也不绝于耳:吃饭时,一口一口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刷牙的刷刷声,也变成一声声的“阿弥陀佛”,乃至行住坐卧,念念分明都是弥陀之声,未尝稍停。七天的时间仿佛在一弹指间过去了,其间我所体会到的物我两忘、心境合一、时空俱泯的境界,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十九岁我在焦山佛学院时,实行“禁语”。刚开始很不习惯,有时不慎出语违誓,我就走到大殿后面海岛前,重重地捆打自己,直至嘴角出血为止。如是禁语达一年之久,我不但口中无声,竟然连心中也没有了烦恼的音声。在寂寥静默中,我沉醉在静观万物皆自得的境界里,时间仿佛拉长了,方寸的空间也扩展了。
我体会到“刹那永劫”的经验,也感受到“极微”里包容了大千宇宙。当我解禁说话时,同学们都惊讶于我的思辨敏捷。我想起过去外婆腌渍的酱菜,坛口封得紧密的渍物最为香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整天以感官追逐声色,当然也就不能把心安住在佛道之上,所谓“宁静致远”,唯有在宁静中,不乱看,不乱听、不乱说,我们才能找回自己,增长智慧,见人所未见,听人所未听,说人所未说。
一九六三年我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国立日光公园看到天照宫的梁上雕有三只猴子:一只猴子双手盖住眼睛,一只双手按着耳朵,一只双手捂住嘴巴,个个栩栩如生。我站立片刻,若有所悟。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地向外界攀缘,对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虚妄分别,因而产生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时时反求诸己,不让心在外境五欲六尘上流转,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也就不会起惑造业,频生无明烦恼了。我的思想心境,又获得一次证实。
二十年前,我曾经延聘俞国基先生来佛学院教授音乐,为了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我接受俞先生的建议,特地购置了一套非常具有水准的音响设备。记得第一天上课时,他放了一段交响乐给大家听,刹那间,整个教室有如风驰电掣,万马奔腾般的喧闹。听罢,他兴致勃勃地问学生们:“刚才的音乐,你们觉得哪一段最好听?”当时还是学生的依恒法师站起来说:“老师,乐声停下来的时候最好听。”
老子曾经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光十色、尘世喧嚣使我们如聋若盲,失去自己的方向。我们要安身立命,就必须洞察“无相之相”,倾听“无声之声”,诉说“无言之言”。
我常常率领信徒出国访问或者朝拜佛陀圣地,无意中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当向导在宣布事情时,团员们总是七嘴八舌,我行我素,等到出了事,却去埋怨别人;明明走廊大厅上有标志指示,团员们却横冲直撞,到处问人。有人说:这就是现代人类的通病——惯于用嘴说话,而少用耳朵与眼睛。
其实,人们不但小看眼耳见闻的作用,即使用眼睛看了,用耳朵听了,用嘴巴说了,也不见得会看、会听、会说呢!
佛光山的大佛城,中外驰名,每天到这里来的人络绎不绝,但是也曾经有人看到大佛城的佛像都是用水泥塑的,不禁批评说:“这是水泥文化,没有什么价值!”这样说话,姑且不论他的心态如何,但是我在佛光山二十余年来,只看到佛陀圣像,而没有看到水泥文化,为什么有些人只看到水泥,而没有看到佛陀呢?原来,只是“观看”还是不够,我们要进一步做到“洞察”、“善观”、“善听”。
我的外婆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十七岁就开始持斋念佛,为人慈悲和蔼,但是她的几个孙儿孙女都在三四岁时就夭折了,她从来不曾悲痛地啼哭诉苦,邻居的闲言闲语,她也从不在意。难道她没有感情吗?不疼爱孙子吗?都不是的,因为学佛已久的她,洞悉世事,了知生死一如,业报昭然,故能坦然面对横逆,而无所愤恨无明。
我初来台湾时,寺庙不肯收留外省人挂单,有好长一段时间都在外漂泊流浪,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却因而更能领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妙意,所以心中仍然洋溢着一片幸福。后来我走入社会弘法时,屡遭迫害讥谤,我也未尝以为忧苦,因为苦难正是我的逆增上缘。苦难虽然存在现实生活中,但是如果能够设法克服,就更能体会到快乐的真谛。只有辛勤耕耘之后所收获的果实,才特别香甜,所以我一直觉得人生很快乐。
我在弘法时期曾经有一次得了重感冒,喉咙无法发声,我并不着急,心里想着:“做个哑巴也很好,哑巴是世界上最不会造口业的人。”又有一次,染患恶性关节炎,医师宣布要将双腿锯断,自忖:“行动不便,正好可以读书写作。”心中倒也安然。
尽管目睹世事纷纭,如果我们能将森罗万象汇归佛法,就可以做到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物自在、观境自在、观理自在、观心自在,一切就会无有挂碍,无有恐怖,无有颠倒,当下我们自己即是“观自在菩萨”,又何须向外寻觅?
听闻亦然。只是“谛听”还未臻善美,我们要进一步“善听”,将坏的听成好的,将邪的听成正的。时常有人问我:“你是如何将佛法融会于生活之中?”其实,我都是在衣食住行、人我世事中学习佛法。甚至我从不会教书的老师那里学会教书。因为,过去的佛学院不讲究教授法,我每次在课堂上,都很留心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一面听讲,一面想象:“如果是我的话,我要怎么去解说呢?”久而久之,自能将佛法融入心海。此外,我平日无论是听经闻法,或是说教开示,都能依照佛陀“四依止”的教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来领悟经文言说,故能消化吸收,去芜存菁,世上的一切一切,都能成为自己的宝藏。
我的弟子们常常说:我是处理人事问题的高手,什么疑难杂症到了我的面前,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固然是因为我能耐心倾听徒众的困难,细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最重要的还是我尽量做到“兼听”。我不以一家之言来下结语,我也不以一时的好坏来论成败。我想:一个人若能完全做到“谛听”、“善听”、“兼听”,也就庶几无过了!
我离家四十载后,返回故里,路皆不识;有时出外仅仅半个月,回到佛光山,也觉得有了改变。因缘聚散,人事无常,眼见耳闻都是缘起性空,因为缘起的有,自性的空,法无定法,实相无相。在一次座谈会中,有人曾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佛光山像什么样子?”有人说:像五指的形状;有人说:像兰花瓣的形状;有人说:传统式的寺院;更有人说:现代化的道场……我觉得这些答案都对,但也都不对。我当初创建佛光山时,心中并没有成规,只是随顺因缘。所以佛光山建有各种殿宇客堂,也创办了各种佛教事业。我想:就是因为佛光山没有定样,所以才能拥有多彩多姿的风貌吧!也曾有徒众埋怨:山上最近工程不断,不复过去的宁静。我却只看到建设的进步,没有听到嘈杂的音声。因此,我始终觉得佛光山的宁静祥和,先后一如。
我自佛光山隐退住持一职以来,各处讲经的邀约纷至沓来,各国来访的信徒也络绎不绝,再加上课徒教众,日子可说是在分秒必争中度过,但是我的心境却愈趋空灵。虽然有许多不同的人和事环绕在身边,我一面言谈,一面办事,也照样可以浏览窗景,润稿撰文,思维演说纲目,计划佛教发展,因为我的心中既没有人,也没有事。
我常常一觉醒来,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有时好像连自己是谁都忘了。别人都说我太忙碌,要我多休息,我心里一点也不觉得忙,因为我将身心六根都完全投入佛法里,所以一切的荣辱、得失、有无、来去、饱饿、早晚,都不去计较执著了。
海伦·凯勒眼盲心不盲,而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贝多芬耳聋心不聋,而能创造出悦人的音乐;德山宣鉴因龙潭崇信熄灭灯火,而能明心见性;五千菩萨因维摩居士的默然无语,而得无生法忍。我自愧德薄慧浅,不能有如许成就,但是我由衷感谢佛教让我认识了无声无相无言的妙谛,使我终日为众生服务,而生活在“苦不感到苦,忙不觉得忙”的禅悦里。禅者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不求圣解。”如果当下能如此生活,也就是我们不见不闻的世界了。
(一九九三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