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威震北海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且说孔融正在同武安国谈论如何抵御黄巾之事,忽然下人来报,说是有一个人,自称是太守大人的外甥杨奉,在外面求见。孔融心下纳闷,前不久确实得了并州书信,知道义妹严氏新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的儿子,确实名叫杨奉,但是却是远在益州汉中郡任太守之职,现在外面黄巾猖獗,他一个人如何能到得青州,何况作为汉中太守在此天下大乱之时不在汉中保一方平安,岂能擅离职守(孔融并不知道杨奉被灵帝召到了洛阳)。
孔融心中忽然一动,想到,这必定是黄巾军的诡计,探听到我与杨奉从未见过面,使人冒充自己的外甥骗得我的信任后,谋取北海。可是这个计策也太次了点,虽然打听到此事,却也不想我那外甥杨奉岂能随意来到青州。于是孔融命令武安国率领100刀斧手在帐后埋伏,然后令下人将此人领上来。
待得来人进来,孔融见其不但长相英俊不凡,更是虎背熊腰,英姿雄态,心下暗暗可惜,单看其外面就觉得此人必然不凡,只是这样的人物,奈何屈身为贼。待来人在堂中站定,孔融便厉声喝问道:“你是何人,受何人指使,竟敢冒充我的外甥杨奉,居心何在?”
杨奉心中微微一愣,随即便明白过来了,是了,虽然姨母也将此事告诉了孔融,但是他毕竟从未见过自己,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的贸然来访,已使孔融认定自己是冒充的。虽然怀中揣着圣旨,但是心思一转,杨奉便和孔融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杨奉“嘿嘿”一笑道:“既然孔大人已经识破,在下也就不再隐瞒了,时下我军强盛,北海城小兵弱。我家将军让在下前来,相劝你们还是速速投降,方可保全性命,如若不然,我大军一旦攻克北海,鸡犬不留。”
孔融闻言大怒道:“放肆,我孔融乃是堂堂大汉之臣,岂能向尔等黄巾贼子屈膝投降。北海只有战死的孔融,没有投降的孔融,儒子岂敢在此口出狂言,来人,与我将此人拿下。”杨奉吓了一跳,心想,这么快就来真的呀,看来玩笑开大了,不过自己的这个舅父脾气也太火爆了。杨奉正要开口解释,却见武安国和100刀斧手已经恶狠狠地向自己扑来,情势危机,已经不容杨奉解释了,无奈之下,杨奉只得仓促招架。
这个玩笑开得有点过火了,杨奉知道自己是被他们误会了,又不能向他们狠下杀手,而对方却是招招都要自己的性命,搞得十分被动,幸好自己武艺不弱,否则早就血溅当场了。但是这样只守不攻的局面对自己却是大大不利,一个不小心很可能会命丧此地,忽然间,杨奉想到了一个办法,擒贼先擒王,于是便直扑武安国。
武安国初时看到杨奉左右支招,以为其武艺一般,此时看到杨奉向自己扑来,也是想在众人之前显显自己这青州第一猛将的威风,便大喝一声:“你等先且退下,待我来擒他。”刀斧手听到武安国的喝声,都知道武安国乃是青州第一猛将,武艺高强,于是便纷纷退后,站成一个圆圈,将两人围在中间,一是观战,二是严防杨奉不敌武安国之时会突然向不会武艺的孔融发难。
如此一来正中杨奉的下怀,杨奉也是没想到武安国竟然如此托大,这样的机会,焉能错过,只需将武安国制服,自己也就有机会开口解释了。于是杨奉便全力和武安国战在一起,交手第一招后,武安国就觉得对方无论力气还是招式都高出自己许多,虽然对方赤手空拳,自己绝非其敌手,不由心下大骇,原来对方一直在扮猪吃象,虽然已知不敌,但是对方一招快似一招,自己却是欲退无路,无奈之下,只得勉强招架。
战至第十二招,杨奉瞅准了武安国一个破绽,一拳击在武安国的臂肘,武安国只觉得胳膊一麻,手中钢刀脱手而出,杨奉顺手一把接过,反手架在武安国的脖子上,大喝一声:“若想武安国活命,尔等都不得乱动。”
众人大惊,没想到素有青州第一猛将之称的武安国竟然仅仅十二招就被对方生擒,这是什么样的武艺呀,顿时都吓得不敢乱动。孔融心中更是恐惧万分,不想黄巾军中竟然有这样的英雄人物,难怪朝廷对黑山军一直是束手无策,看来这次北海国是凶多吉少,青州更是难守。
孔融定了定神,对杨奉道:“壮士既然有这般身手,奈何栖身为贼?如若壮士肯报效朝廷,孔融可立即向朝廷推荐壮士,功名自然不在话下。”杨奉知道玩笑不可再开,于是道:“舅父,我确是杨奉,这是圣旨,还有大将军何进的亲笔书信,请舅父过目。”
说完,杨奉另一只手从怀中掏出圣旨和书信来,将武安国脖子上的刀挪开,拱手道一声:“武将军,方才得罪了。”并将圣旨交到武安国手中,武安国不敢怠慢,跪着接过圣旨,起身交给孔融,站立一旁。
孔融也是从武安国手中跪接过圣旨和何进的书信,一看之下,才知道眼前的这个武艺高强的年轻人确实是严氏的外甥杨奉,又从何进书信中得知杨奉知道自己的困境,苦求何进,只身赶来帮助自己,心中那份感动简直别提了。
孔融正要说话,忽然外面士兵来报,临淄失守,黄巾大军约五万人正向北海杀来,现已在城外五十里处。孔融顿时大惊失色,北海城内共有守军八千,如何挡得这数万黄巾军。杨奉看到孔融面有忧色,便主动请缨道:“舅父,且让奉儿带兵出城杀贼。”
“这……”孔融面有难色,心中犹豫不定。
敌强我弱,若是答应让他出战,毕竟北海兵少将寡,万一出了事,严氏那里如何交待;若是不答应,恐怕手下众人会说自己处事不公,必然士气大损。又想想杨奉的高超武艺,曾成功平定张角之乱,孔融不由心中一缓,拿起兵符道:“既然如此,奉儿可率领精兵五千,出城迎敌,武安国将军随同前往。切记,能战则战,万不可惩匹夫之勇。若是对方势众难敌,奉儿可退回城内,再思良策。”
杨奉明白孔融的意思,宏声道:“得令。”伸手接过兵符后,龙行虎步向外走去,武安国连忙跟在后面。没想到让自己十二招就败北的这个年轻人竟然是因为平定张角之乱而天下闻名的祁乡侯杨奉,武安国输得心服口服,此刻又见杨奉主动请缨,以弱击强,更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何况此人又是上司孔融的亲外甥。
孔融唯恐杨奉有失,在杨奉走后,马上登上城楼,并让另一大将宗宝点齐剩余三千士兵,原地待命,一旦杨奉众人有危险,马上增兵救援。其实,如果杨奉等人真的被黄巾军围困住,这三千军马出去后的结果也只会是一样的命运,这只是孔融为自己找的一个心里安慰而已。
孔融登城遥望,只见贼势浩大,心中更是倍增忧恼。这时的杨奉也披甲上马,率领众人出城迎敌。
两军阵前,只见黄巾军中高竖两面大旗,一面旗上写着一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张”,另外一面大旗上写着一个“褚”字。杨奉心下寻思,黄巾军中褚姓的将领,有名气的只有一个,难道攻打青州的黄巾头目竟然是受张角之命保护张宁离开广宗城的褚燕?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褚燕,常山真定人,于黄巾起义之际举兵,当时博陵张牛角亦起众,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牛角死后,众奉燕为帅,故改姓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其后归之者众,达到百万,号称黑山军,是汉末的一股大势力。褚燕与公孙瓒联合,与袁绍多次交战,后被击败,实力稍稍减弱。曹操平定河北时期,褚燕率众归顺,被封为平北将军、安国亭侯。
但是杨奉来了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前文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赘述。褚燕的武艺应当和武安国在伯仲之间,甚至于会比武安国高上一筹,更难得是此人颇有谋略,实在是名难得的将才。既然是此人统兵前来,杨奉与张角的关系又不能当众公开,更不要说将张角的书信给褚燕看了,若是褚燕得知北海领兵之人是自己的话,攻势只会更猛,看来北海要有一场恶战。
杨奉停止了脑中的思绪,大声喝道:“来人莫非常山褚燕褚帅?”褚燕一听,心下纳闷,黄巾军中知道自己是常山真定人的并没有几个,此人如何得知,莫非是故人之友。于是褚燕放弃了一上来就以兵力之优势取胜的念头,报拳应声道:“在下正是,恕褚燕眼拙,请问阁下是?”
杨奉在和张角的最后一次见面中,得了解到了其中的详细情况,知道张宁被张角托付给了褚燕照顾,但是褚燕、张宁离开广宗之前,并不知道马相叛变之事,还以为自己没有应允张角,若是自己报出真实姓名,褚燕必然会对自己有所误会。
忽然,杨奉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一个人的名字,便道:“在下是东莱太史慈,乃是北海国孔大人手下大将。在下原本不知道褚帅的大名,然而在下却有一位好友与褚帅同乡,故而得知。”一旁的武安国听得杨奉没有说其真实姓名,却找了一个什么太史慈的名字来搪塞,不觉一愣,但他虽然不知道杨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为对杨奉的崇拜,认定其如此做必有用意。
太史慈尚未出山,除了孔融和杨奉以及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外,没有人知道太史慈这三个字,褚燕自然也是第一次听说太史慈之名,脑海中搜索了一遍,没有任何印象,奇道:“但不知贵友之名?”
杨奉见褚燕上当,心中暗喜,于是缓缓道:“此人姓赵名云,字子龙,不知褚帅是否认识此人?”
褚燕恍然大悟,心道,难怪他对自己这么了解,原来是子龙的朋友。但是这下可就难办了,既是子龙的好友,两军阵前,若是伤了此人,恐怕日后见了子龙不好交待。正在为难之间,忽然传来一阵喊杀声,褚燕转头一看,阵后已经大乱。
杨奉也是觉得奇怪,难道有什么救兵到了不成,可是据自己所知,此时朝廷尚且自顾不暇,哪里会有救兵,否则也不会任由自己前来了。只有孔融在城楼上瞧得明白,只见城外一人挺戟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黄巾兵没有一个能在他手下过得了一招,一人一戟如入无人之境。
听到手下的报告之后,褚燕一面命人分兵抵挡,一面向杨奉大怒道:“太史匹夫,我因你是子龙兄弟的好友,才没有轻易发难,不料你却故意用子龙之名拖延时间,派人袭我后军,真是卑鄙小人。”
杨奉也是一脸糊涂合冤枉,心想,难道是自己的旋风骑,但是这个念头很快被否定了,因为没有杨奉的命令,旋风骑绝对不敢私自乱动。杨奉一看褚燕误会了,担心他立即发起猛攻,自己这一点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马如何会是对手,连忙解释道:“褚帅息怒,北海城只有这数千兵士,哪里还有援兵,在下确实并不知情。”刚说完,杨奉忽然想起一人,难道今天是假李鬼碰上真李逵,莫非是东莱太史慈前来。
杨奉猜得不错,来人正是太史慈。记得《三国志》上记载“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也。”、“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问讯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褚燕误以为杨奉刚才是故意用子龙的名字来拖延时间,等候援军,心中便有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顿时大怒,正要挥令大军冲杀,身旁的副将孟威自持勇猛,不待褚燕号令,便跃马挺枪,直取杨奉。
武安国见敌将杀来,正要迎上去,不料杨奉手一摆,阻止住武安国,手持七龙三叉戟冲了出去,截下孟威。杨奉之所以不让武安国出战是有想法的,现在敌强我弱,自己若能阵斩敌军大将,不但能打击敌军士气,更能增长北海军的士气。
果然,交手不到五个回合,杨奉一戟将孟威刺于马下。褚燕大惊,孟威虽说武艺不算很高,但自己要杀他,也只能在二十回合之外,竟然没能在此人手下过五个回合。黄巾士兵更是害怕,褚燕在黑山发展的时候并不长,虽然军队甚众,却是大部分缺乏训练,更有很多人还是新兵。
当他们看到己方大将和敌将没过几合就被杀死,心中恐慌,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褚燕一看不好,对方武艺高强,不可再和他单挑,只能靠人多的优势来取胜了。于是,褚燕命令大军将北海军团团围住厮杀。
在这样的劣势之下,为了激励北海守军的士气,杨奉大声喊道:“兄弟们,北海城内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的生死存亡,就看我们的了,大家一定要奋力拼杀,援军已经到了。”
青州本就民风彪悍,崇尚武力,虽然北海守军平日里操练不足,但其战斗力仍是这些黄巾军所望尘莫及,加上杨奉的英勇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了每个北海士兵的心中,所以在杨奉的喊声中,北海守军士气大振,个个犹如下山猛虎,锐不可挡,冲进黄巾军中,硬生生地将其切成两半,杨奉更是如入无人之境,黄巾士兵莫不纷纷躲闪。
为了减少北海军的压力,杨奉专找黄巾军中骑马的大将厮杀,片刻间,就有十人丧命在七龙三叉戟下,吓得其余骑马的黄巾军将领纷纷弃马步战。厮杀中杨奉看到对方骑马的将领只剩褚燕一人,便纵马向他杀去。
褚燕一看,暗叫一声不好,但是杨奉已经挥戟向自己杀过来,若是自己不敢迎战,势必影响士气。没办法,明知不敌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战,心中本就胆怯,十分本领便只能发挥出七八成,也只是十个回合,褚燕便招架不住,向后败去。
杨奉正要追赶,只见褚燕败退之中正遇一小将,大约二十岁左右,身高约七尺七,横挎一张硬弓,英姿勃勃,孔武有力,手持画戟。见到褚燕,二话不说,举戟便刺,褚燕刚刚败阵,不防身后此人,躲闪不及,正被刺中,落下马来。那人正要再补一枪,却被褚燕手下死死拦住,只得作罢。
杨奉在后面瞧的清清楚楚,太史慈的这一戟并没有刺中褚燕的要害,而只是刺中了大腿,并不会危及到性命,杨奉心中也是暗吁一口气。见到褚燕被其手下救走,心中更是放心,若是褚燕死在此处,日后张宁那里必然更难解释。
杨奉趁机大喊:“褚燕已死,降者不杀。”北海军也趁机跟着高喊起来:“褚燕已死,降者不杀。”数千人的喊声如同雷震,战场的黄巾军无一没听到这句话,黄巾军军心大乱,更加上方才褚燕落马,许多人都看到了,只是不知生死,听到这句话便信以为真,纷纷向后溃逃。
北海守军胜券在握,士气倍增,趁机奋勇冲杀一阵,大败黄巾军,杀敌五千,俘虏一万。黄巾军败退的时候,相互踏践而死的也有两千多人,而北海守军仅仅付出伤亡一千五百人的代价,此战可谓大获全胜。
这一仗,孔融在城楼上可是瞧的明明白白,没想到自己的外甥果然英勇无敌。大喜之下,孔融亲自到城门口迎接杨奉众人,握住杨奉的手,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说了一句:“奉儿果真年少英雄,果有丁建阳之风。”
这时太史慈也下得马来,上前拜见孔融,孔融问其姓名,太史慈道:“在下是东莱黄县人,复姓太史,名慈,字子义,老母承蒙孔太守多年恩顾。在下昨日自辽东回家省亲,听说黄巾贼准备攻打北海。老母说:‘为娘深受孔大人大恩,理当在孔大人有难之际伸手相助。’所以,特地派遣太史慈前来相助。”孔融大喜。
原来孔融与太史慈虽然未曾谋面,却晓得他是个英雄。当下便将外甥杨奉介绍给他相识,两人年龄相当,均是相互佩服,惺惺相惜。太史慈早在辽东便听说过杨奉的大名,此次又见到杨奉高超的武艺,心中佩服,而杨奉却是对他非常欣赏,早就有招揽之心,更是曲意交纳。
当下孔融准备重赏太史慈,赠与衣甲鞍马,更要设宴款待太史慈。太史慈却坚决不受,礼毕之后,便告别孔融和杨奉,绝尘而去。
太史慈走后,杨奉便问孔融太史慈之事。
原来,太史慈之母沉疾多年,只因家境贫寒,太史慈没钱为母亲买良药,在十六岁的时候,太史慈被迫为母盗药,被人发现,在搏斗中,太史慈误伤人命。
其母知道后,唯恐绝了太史一脉,便让他到辽东避难。太史慈因老母有疾,不愿远去,其母便道:“大丈夫当留有用之身尽忠为国,岂能为母之原因,引颈受戮而弃国家于不顾?”太史慈无奈,于是嘱咐妻子好生照顾母亲,大哭而去。
孔融听说此事,赞叹太史慈乃是至孝之人,于是命人不时到太史慈家中送些生活用品,并找了两个丫环服侍太史老母,慈母开始有点害怕,以为孔融心存歹意,始终不敢在孔融跟前透露半句口风。
孔融原无此意,所以也并不为意,还延请名医为太史慈之母诊病,只是太史老夫人的病非常奇怪,孔融前前后后共请得名医十数人,这些名医看过之后,都说此病乃是绝症,不能治愈,倘若调理得当,也只能再多活几年。
孔融惋惜之余,只能不断命人送上生活用品,并告诉太史老夫人,此案早已了结,可使太史慈归家。太史老夫人开始的时候不相信,如此三年之后,太史老夫人终于被感动,于是便书信一封,使人到辽东通知太史慈此事,太史慈得信而归。刚回家不久,便听说黄巾军攻打北海城,太史老夫人便命太史慈前来相助。
杨奉听完孔融所说之后,心中便有了计较。
第二日,杨奉便按照孔融所指的路线,独自来到太史慈家中。太史慈见是杨奉到来,十分欣喜,接待甚至热情,只是不知杨奉有何事情。
杨奉先是和太史慈谈了一会当日一同大战黄巾军的情形,然后,话题一转,又谈到今后天下走势,杨奉道:“张角之乱虽平,但如今黄巾灾祸又起,方今天下已呈大乱之势,汉室将衰,只是天下百姓何其无辜,将饱受战乱流离之苦。”
太史慈不以为然道:“以慈看来,黄巾之乱必然不会长久,平乱之后,天下当会再次回到太平。”
杨奉轻轻摇了摇头,对太史慈的话表示不赞同,道:“子义此言差矣,方今天下大乱,各地群雄趁势并起,以讨伐黄巾为名,扩充军队,争夺地盘。黄巾之后,必然成为尾大不掉之势,朝廷根本无力约束。到那时,诸侯之间势必要回到东周各国之状,以大吃小,持强凌弱,互相征伐,百姓必将再遭战乱,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我等堂堂男儿,应当立志报国,拯救万民,以战止战,消除天下纷争,重归大权于朝廷,使万民远离战乱,安居乐业,方不负这七尺身躯,还望子义助我。”
太史慈虽然听得怦然心动,但有心答应,但转念一想到老母病重,只得推诿道:“并非慈不愿意报效国家,只是家母抱病多年,太史慈离家数年,未曾尽过孝道,如今方从辽东转回,为孝而不能远离老母也。”
正在这时,太史老夫人在媳妇和两个丫环的搀扶下,掀帘而入,怒喝道:“大丈夫处世,应当上报国家,下救百姓,岂能因小失大。为母宁愿明日身死,也不愿有这样一个不知大孝的儿子。”杨奉见状,连忙起身拜见太史老夫人,太史慈更是诺诺一旁,不敢再开口,唯恐其母生气。
太史老夫人道:“三年多来,老身承蒙孔太守多方照顾,无以为报,一直引以为憾。况且老身早就听说过杨大人为国平乱的功绩,今听说杨大人更有济世之心,老身甚是钦佩,可令我儿出山相助大人一臂之力。”
杨奉心下大喜,但一想,却对太史老夫人道:“此事暂且不急,杨奉曾经听舅父提到伯母的沉疾令群医束手,可有此事?”
太史老夫人点了点头,道:“老身沉疾多年,病入膏肓,正是不治之病。不过如此也好,老身一旦不在,便可使我儿再无后忧。”
杨奉道:“晚辈粗通歧黄之术,只是不知能否为伯母去此沉疾?”
太史慈大喜,忙道:“若能治愈家母病恙,太史慈当以命相换亦无不可。”
杨奉笑道:“太史孝子,名不虚传,杨奉自当尽力。若能如子义所愿,还望子义能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太史慈连声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杨奉果然医术高明(左慈的弟子,加上两千多年的知识,能差吗),太史老夫人用了杨奉的药方,七天之后,病情便大有起色,半个月后,几近痊愈,使得太史慈心悦诚服,跪倒在地,口呼主公。
成功地收服了太史慈,杨奉便和太史慈及太史老夫人一起回到北海。孔融见到杨奉收得太史慈归来,并且还治好了太史老夫人的顽疾,心中惊喜各半。喜的是,他知太史慈乃是一少年英雄,以后对杨奉的前途必定帮助极大;惊的是,曾经让群医束手的太史老夫人的顽疾竟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让杨奉治愈了,真不晓得自己这个有“当朝之文武全才”之称的外甥还有什么本事。
由于杨奉此次战功,使得北海百姓免于黄巾之乱,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杨奉本身就是汉中太守、祁乡侯,官位比孔融还大,孔融无法对杨奉进行奖赏,更何况甥舅之间,自然也毋须客气,何况杨奉之心在青州,对有没有封赏毫不在乎。
但是,为了防备黄巾再来,孔融便让杨奉统领北海郡的所有军队,加紧训练。由此可见,孔融对这个外甥非常满意,并相当看重,更有他日举荐杨奉为青州刺史之意。另外,由于太史慈在此战中的英勇表现,被封为都尉,和武安国并列。
自此,杨奉青州立基的第一步迈出的非常成功,这一步使得杨奉掌管了北海的军权。更重要的是,这是杨奉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的,而不是依靠其父或其舅父的关系,所以,杨奉的掌管北海军权并没有引起北海军方和当地豪族的任何不满。相反,由于杨奉之前的名声,以及他的突然到来,保全了北海城,使得北海国免受黄巾之乱,杨奉因此成了整个青州的英雄和神话。
由于北海的八千守军在此战中阵亡一千二百人,重伤三百,剩余士兵共计六千五百人。杨奉便将重伤之人遣散回家,经孔融同意后,免去他们五年的赋税。
杨奉和孔融商议,为防以后黄巾来袭,决定招募士兵一万三千人五百,凑足两万之数,一部分从投降的黄巾军中招募,一部分从民间招募。由于受到北海之胜的鼓舞以及为了保卫家园,前来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共有两万多人报名,杨奉从中选择一万三千人五百名精壮的年轻人,编入北海军队。
募兵之后,杨奉冥思苦想了一个晚上之后,写出了一套练兵的办法,交给太史慈和武安国,由二人进行日夜操练。
二人按照杨奉的练兵方式进行了一个月的特级训练,军队已初具规模,战斗力比以前的北海守军高出许多,令太史慈、武安国二人对杨奉更是由衷佩服。而杨奉见北海已经走上正轨,便向舅父孔融告假,外出访贤。
且说孔融正在同武安国谈论如何抵御黄巾之事,忽然下人来报,说是有一个人,自称是太守大人的外甥杨奉,在外面求见。孔融心下纳闷,前不久确实得了并州书信,知道义妹严氏新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的儿子,确实名叫杨奉,但是却是远在益州汉中郡任太守之职,现在外面黄巾猖獗,他一个人如何能到得青州,何况作为汉中太守在此天下大乱之时不在汉中保一方平安,岂能擅离职守(孔融并不知道杨奉被灵帝召到了洛阳)。
孔融心中忽然一动,想到,这必定是黄巾军的诡计,探听到我与杨奉从未见过面,使人冒充自己的外甥骗得我的信任后,谋取北海。可是这个计策也太次了点,虽然打听到此事,却也不想我那外甥杨奉岂能随意来到青州。于是孔融命令武安国率领100刀斧手在帐后埋伏,然后令下人将此人领上来。
待得来人进来,孔融见其不但长相英俊不凡,更是虎背熊腰,英姿雄态,心下暗暗可惜,单看其外面就觉得此人必然不凡,只是这样的人物,奈何屈身为贼。待来人在堂中站定,孔融便厉声喝问道:“你是何人,受何人指使,竟敢冒充我的外甥杨奉,居心何在?”
杨奉心中微微一愣,随即便明白过来了,是了,虽然姨母也将此事告诉了孔融,但是他毕竟从未见过自己,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的贸然来访,已使孔融认定自己是冒充的。虽然怀中揣着圣旨,但是心思一转,杨奉便和孔融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杨奉“嘿嘿”一笑道:“既然孔大人已经识破,在下也就不再隐瞒了,时下我军强盛,北海城小兵弱。我家将军让在下前来,相劝你们还是速速投降,方可保全性命,如若不然,我大军一旦攻克北海,鸡犬不留。”
孔融闻言大怒道:“放肆,我孔融乃是堂堂大汉之臣,岂能向尔等黄巾贼子屈膝投降。北海只有战死的孔融,没有投降的孔融,儒子岂敢在此口出狂言,来人,与我将此人拿下。”杨奉吓了一跳,心想,这么快就来真的呀,看来玩笑开大了,不过自己的这个舅父脾气也太火爆了。杨奉正要开口解释,却见武安国和100刀斧手已经恶狠狠地向自己扑来,情势危机,已经不容杨奉解释了,无奈之下,杨奉只得仓促招架。
这个玩笑开得有点过火了,杨奉知道自己是被他们误会了,又不能向他们狠下杀手,而对方却是招招都要自己的性命,搞得十分被动,幸好自己武艺不弱,否则早就血溅当场了。但是这样只守不攻的局面对自己却是大大不利,一个不小心很可能会命丧此地,忽然间,杨奉想到了一个办法,擒贼先擒王,于是便直扑武安国。
武安国初时看到杨奉左右支招,以为其武艺一般,此时看到杨奉向自己扑来,也是想在众人之前显显自己这青州第一猛将的威风,便大喝一声:“你等先且退下,待我来擒他。”刀斧手听到武安国的喝声,都知道武安国乃是青州第一猛将,武艺高强,于是便纷纷退后,站成一个圆圈,将两人围在中间,一是观战,二是严防杨奉不敌武安国之时会突然向不会武艺的孔融发难。
如此一来正中杨奉的下怀,杨奉也是没想到武安国竟然如此托大,这样的机会,焉能错过,只需将武安国制服,自己也就有机会开口解释了。于是杨奉便全力和武安国战在一起,交手第一招后,武安国就觉得对方无论力气还是招式都高出自己许多,虽然对方赤手空拳,自己绝非其敌手,不由心下大骇,原来对方一直在扮猪吃象,虽然已知不敌,但是对方一招快似一招,自己却是欲退无路,无奈之下,只得勉强招架。
战至第十二招,杨奉瞅准了武安国一个破绽,一拳击在武安国的臂肘,武安国只觉得胳膊一麻,手中钢刀脱手而出,杨奉顺手一把接过,反手架在武安国的脖子上,大喝一声:“若想武安国活命,尔等都不得乱动。”
众人大惊,没想到素有青州第一猛将之称的武安国竟然仅仅十二招就被对方生擒,这是什么样的武艺呀,顿时都吓得不敢乱动。孔融心中更是恐惧万分,不想黄巾军中竟然有这样的英雄人物,难怪朝廷对黑山军一直是束手无策,看来这次北海国是凶多吉少,青州更是难守。
孔融定了定神,对杨奉道:“壮士既然有这般身手,奈何栖身为贼?如若壮士肯报效朝廷,孔融可立即向朝廷推荐壮士,功名自然不在话下。”杨奉知道玩笑不可再开,于是道:“舅父,我确是杨奉,这是圣旨,还有大将军何进的亲笔书信,请舅父过目。”
说完,杨奉另一只手从怀中掏出圣旨和书信来,将武安国脖子上的刀挪开,拱手道一声:“武将军,方才得罪了。”并将圣旨交到武安国手中,武安国不敢怠慢,跪着接过圣旨,起身交给孔融,站立一旁。
孔融也是从武安国手中跪接过圣旨和何进的书信,一看之下,才知道眼前的这个武艺高强的年轻人确实是严氏的外甥杨奉,又从何进书信中得知杨奉知道自己的困境,苦求何进,只身赶来帮助自己,心中那份感动简直别提了。
孔融正要说话,忽然外面士兵来报,临淄失守,黄巾大军约五万人正向北海杀来,现已在城外五十里处。孔融顿时大惊失色,北海城内共有守军八千,如何挡得这数万黄巾军。杨奉看到孔融面有忧色,便主动请缨道:“舅父,且让奉儿带兵出城杀贼。”
“这……”孔融面有难色,心中犹豫不定。
敌强我弱,若是答应让他出战,毕竟北海兵少将寡,万一出了事,严氏那里如何交待;若是不答应,恐怕手下众人会说自己处事不公,必然士气大损。又想想杨奉的高超武艺,曾成功平定张角之乱,孔融不由心中一缓,拿起兵符道:“既然如此,奉儿可率领精兵五千,出城迎敌,武安国将军随同前往。切记,能战则战,万不可惩匹夫之勇。若是对方势众难敌,奉儿可退回城内,再思良策。”
杨奉明白孔融的意思,宏声道:“得令。”伸手接过兵符后,龙行虎步向外走去,武安国连忙跟在后面。没想到让自己十二招就败北的这个年轻人竟然是因为平定张角之乱而天下闻名的祁乡侯杨奉,武安国输得心服口服,此刻又见杨奉主动请缨,以弱击强,更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何况此人又是上司孔融的亲外甥。
孔融唯恐杨奉有失,在杨奉走后,马上登上城楼,并让另一大将宗宝点齐剩余三千士兵,原地待命,一旦杨奉众人有危险,马上增兵救援。其实,如果杨奉等人真的被黄巾军围困住,这三千军马出去后的结果也只会是一样的命运,这只是孔融为自己找的一个心里安慰而已。
孔融登城遥望,只见贼势浩大,心中更是倍增忧恼。这时的杨奉也披甲上马,率领众人出城迎敌。
两军阵前,只见黄巾军中高竖两面大旗,一面旗上写着一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张”,另外一面大旗上写着一个“褚”字。杨奉心下寻思,黄巾军中褚姓的将领,有名气的只有一个,难道攻打青州的黄巾头目竟然是受张角之命保护张宁离开广宗城的褚燕?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褚燕,常山真定人,于黄巾起义之际举兵,当时博陵张牛角亦起众,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牛角死后,众奉燕为帅,故改姓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其后归之者众,达到百万,号称黑山军,是汉末的一股大势力。褚燕与公孙瓒联合,与袁绍多次交战,后被击败,实力稍稍减弱。曹操平定河北时期,褚燕率众归顺,被封为平北将军、安国亭侯。
但是杨奉来了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前文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赘述。褚燕的武艺应当和武安国在伯仲之间,甚至于会比武安国高上一筹,更难得是此人颇有谋略,实在是名难得的将才。既然是此人统兵前来,杨奉与张角的关系又不能当众公开,更不要说将张角的书信给褚燕看了,若是褚燕得知北海领兵之人是自己的话,攻势只会更猛,看来北海要有一场恶战。
杨奉停止了脑中的思绪,大声喝道:“来人莫非常山褚燕褚帅?”褚燕一听,心下纳闷,黄巾军中知道自己是常山真定人的并没有几个,此人如何得知,莫非是故人之友。于是褚燕放弃了一上来就以兵力之优势取胜的念头,报拳应声道:“在下正是,恕褚燕眼拙,请问阁下是?”
杨奉在和张角的最后一次见面中,得了解到了其中的详细情况,知道张宁被张角托付给了褚燕照顾,但是褚燕、张宁离开广宗之前,并不知道马相叛变之事,还以为自己没有应允张角,若是自己报出真实姓名,褚燕必然会对自己有所误会。
忽然,杨奉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一个人的名字,便道:“在下是东莱太史慈,乃是北海国孔大人手下大将。在下原本不知道褚帅的大名,然而在下却有一位好友与褚帅同乡,故而得知。”一旁的武安国听得杨奉没有说其真实姓名,却找了一个什么太史慈的名字来搪塞,不觉一愣,但他虽然不知道杨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为对杨奉的崇拜,认定其如此做必有用意。
太史慈尚未出山,除了孔融和杨奉以及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外,没有人知道太史慈这三个字,褚燕自然也是第一次听说太史慈之名,脑海中搜索了一遍,没有任何印象,奇道:“但不知贵友之名?”
杨奉见褚燕上当,心中暗喜,于是缓缓道:“此人姓赵名云,字子龙,不知褚帅是否认识此人?”
褚燕恍然大悟,心道,难怪他对自己这么了解,原来是子龙的朋友。但是这下可就难办了,既是子龙的好友,两军阵前,若是伤了此人,恐怕日后见了子龙不好交待。正在为难之间,忽然传来一阵喊杀声,褚燕转头一看,阵后已经大乱。
杨奉也是觉得奇怪,难道有什么救兵到了不成,可是据自己所知,此时朝廷尚且自顾不暇,哪里会有救兵,否则也不会任由自己前来了。只有孔融在城楼上瞧得明白,只见城外一人挺戟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黄巾兵没有一个能在他手下过得了一招,一人一戟如入无人之境。
听到手下的报告之后,褚燕一面命人分兵抵挡,一面向杨奉大怒道:“太史匹夫,我因你是子龙兄弟的好友,才没有轻易发难,不料你却故意用子龙之名拖延时间,派人袭我后军,真是卑鄙小人。”
杨奉也是一脸糊涂合冤枉,心想,难道是自己的旋风骑,但是这个念头很快被否定了,因为没有杨奉的命令,旋风骑绝对不敢私自乱动。杨奉一看褚燕误会了,担心他立即发起猛攻,自己这一点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马如何会是对手,连忙解释道:“褚帅息怒,北海城只有这数千兵士,哪里还有援兵,在下确实并不知情。”刚说完,杨奉忽然想起一人,难道今天是假李鬼碰上真李逵,莫非是东莱太史慈前来。
杨奉猜得不错,来人正是太史慈。记得《三国志》上记载“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也。”、“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问讯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褚燕误以为杨奉刚才是故意用子龙的名字来拖延时间,等候援军,心中便有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顿时大怒,正要挥令大军冲杀,身旁的副将孟威自持勇猛,不待褚燕号令,便跃马挺枪,直取杨奉。
武安国见敌将杀来,正要迎上去,不料杨奉手一摆,阻止住武安国,手持七龙三叉戟冲了出去,截下孟威。杨奉之所以不让武安国出战是有想法的,现在敌强我弱,自己若能阵斩敌军大将,不但能打击敌军士气,更能增长北海军的士气。
果然,交手不到五个回合,杨奉一戟将孟威刺于马下。褚燕大惊,孟威虽说武艺不算很高,但自己要杀他,也只能在二十回合之外,竟然没能在此人手下过五个回合。黄巾士兵更是害怕,褚燕在黑山发展的时候并不长,虽然军队甚众,却是大部分缺乏训练,更有很多人还是新兵。
当他们看到己方大将和敌将没过几合就被杀死,心中恐慌,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褚燕一看不好,对方武艺高强,不可再和他单挑,只能靠人多的优势来取胜了。于是,褚燕命令大军将北海军团团围住厮杀。
在这样的劣势之下,为了激励北海守军的士气,杨奉大声喊道:“兄弟们,北海城内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的生死存亡,就看我们的了,大家一定要奋力拼杀,援军已经到了。”
青州本就民风彪悍,崇尚武力,虽然北海守军平日里操练不足,但其战斗力仍是这些黄巾军所望尘莫及,加上杨奉的英勇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了每个北海士兵的心中,所以在杨奉的喊声中,北海守军士气大振,个个犹如下山猛虎,锐不可挡,冲进黄巾军中,硬生生地将其切成两半,杨奉更是如入无人之境,黄巾士兵莫不纷纷躲闪。
为了减少北海军的压力,杨奉专找黄巾军中骑马的大将厮杀,片刻间,就有十人丧命在七龙三叉戟下,吓得其余骑马的黄巾军将领纷纷弃马步战。厮杀中杨奉看到对方骑马的将领只剩褚燕一人,便纵马向他杀去。
褚燕一看,暗叫一声不好,但是杨奉已经挥戟向自己杀过来,若是自己不敢迎战,势必影响士气。没办法,明知不敌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战,心中本就胆怯,十分本领便只能发挥出七八成,也只是十个回合,褚燕便招架不住,向后败去。
杨奉正要追赶,只见褚燕败退之中正遇一小将,大约二十岁左右,身高约七尺七,横挎一张硬弓,英姿勃勃,孔武有力,手持画戟。见到褚燕,二话不说,举戟便刺,褚燕刚刚败阵,不防身后此人,躲闪不及,正被刺中,落下马来。那人正要再补一枪,却被褚燕手下死死拦住,只得作罢。
杨奉在后面瞧的清清楚楚,太史慈的这一戟并没有刺中褚燕的要害,而只是刺中了大腿,并不会危及到性命,杨奉心中也是暗吁一口气。见到褚燕被其手下救走,心中更是放心,若是褚燕死在此处,日后张宁那里必然更难解释。
杨奉趁机大喊:“褚燕已死,降者不杀。”北海军也趁机跟着高喊起来:“褚燕已死,降者不杀。”数千人的喊声如同雷震,战场的黄巾军无一没听到这句话,黄巾军军心大乱,更加上方才褚燕落马,许多人都看到了,只是不知生死,听到这句话便信以为真,纷纷向后溃逃。
北海守军胜券在握,士气倍增,趁机奋勇冲杀一阵,大败黄巾军,杀敌五千,俘虏一万。黄巾军败退的时候,相互踏践而死的也有两千多人,而北海守军仅仅付出伤亡一千五百人的代价,此战可谓大获全胜。
这一仗,孔融在城楼上可是瞧的明明白白,没想到自己的外甥果然英勇无敌。大喜之下,孔融亲自到城门口迎接杨奉众人,握住杨奉的手,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说了一句:“奉儿果真年少英雄,果有丁建阳之风。”
这时太史慈也下得马来,上前拜见孔融,孔融问其姓名,太史慈道:“在下是东莱黄县人,复姓太史,名慈,字子义,老母承蒙孔太守多年恩顾。在下昨日自辽东回家省亲,听说黄巾贼准备攻打北海。老母说:‘为娘深受孔大人大恩,理当在孔大人有难之际伸手相助。’所以,特地派遣太史慈前来相助。”孔融大喜。
原来孔融与太史慈虽然未曾谋面,却晓得他是个英雄。当下便将外甥杨奉介绍给他相识,两人年龄相当,均是相互佩服,惺惺相惜。太史慈早在辽东便听说过杨奉的大名,此次又见到杨奉高超的武艺,心中佩服,而杨奉却是对他非常欣赏,早就有招揽之心,更是曲意交纳。
当下孔融准备重赏太史慈,赠与衣甲鞍马,更要设宴款待太史慈。太史慈却坚决不受,礼毕之后,便告别孔融和杨奉,绝尘而去。
太史慈走后,杨奉便问孔融太史慈之事。
原来,太史慈之母沉疾多年,只因家境贫寒,太史慈没钱为母亲买良药,在十六岁的时候,太史慈被迫为母盗药,被人发现,在搏斗中,太史慈误伤人命。
其母知道后,唯恐绝了太史一脉,便让他到辽东避难。太史慈因老母有疾,不愿远去,其母便道:“大丈夫当留有用之身尽忠为国,岂能为母之原因,引颈受戮而弃国家于不顾?”太史慈无奈,于是嘱咐妻子好生照顾母亲,大哭而去。
孔融听说此事,赞叹太史慈乃是至孝之人,于是命人不时到太史慈家中送些生活用品,并找了两个丫环服侍太史老母,慈母开始有点害怕,以为孔融心存歹意,始终不敢在孔融跟前透露半句口风。
孔融原无此意,所以也并不为意,还延请名医为太史慈之母诊病,只是太史老夫人的病非常奇怪,孔融前前后后共请得名医十数人,这些名医看过之后,都说此病乃是绝症,不能治愈,倘若调理得当,也只能再多活几年。
孔融惋惜之余,只能不断命人送上生活用品,并告诉太史老夫人,此案早已了结,可使太史慈归家。太史老夫人开始的时候不相信,如此三年之后,太史老夫人终于被感动,于是便书信一封,使人到辽东通知太史慈此事,太史慈得信而归。刚回家不久,便听说黄巾军攻打北海城,太史老夫人便命太史慈前来相助。
杨奉听完孔融所说之后,心中便有了计较。
第二日,杨奉便按照孔融所指的路线,独自来到太史慈家中。太史慈见是杨奉到来,十分欣喜,接待甚至热情,只是不知杨奉有何事情。
杨奉先是和太史慈谈了一会当日一同大战黄巾军的情形,然后,话题一转,又谈到今后天下走势,杨奉道:“张角之乱虽平,但如今黄巾灾祸又起,方今天下已呈大乱之势,汉室将衰,只是天下百姓何其无辜,将饱受战乱流离之苦。”
太史慈不以为然道:“以慈看来,黄巾之乱必然不会长久,平乱之后,天下当会再次回到太平。”
杨奉轻轻摇了摇头,对太史慈的话表示不赞同,道:“子义此言差矣,方今天下大乱,各地群雄趁势并起,以讨伐黄巾为名,扩充军队,争夺地盘。黄巾之后,必然成为尾大不掉之势,朝廷根本无力约束。到那时,诸侯之间势必要回到东周各国之状,以大吃小,持强凌弱,互相征伐,百姓必将再遭战乱,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我等堂堂男儿,应当立志报国,拯救万民,以战止战,消除天下纷争,重归大权于朝廷,使万民远离战乱,安居乐业,方不负这七尺身躯,还望子义助我。”
太史慈虽然听得怦然心动,但有心答应,但转念一想到老母病重,只得推诿道:“并非慈不愿意报效国家,只是家母抱病多年,太史慈离家数年,未曾尽过孝道,如今方从辽东转回,为孝而不能远离老母也。”
正在这时,太史老夫人在媳妇和两个丫环的搀扶下,掀帘而入,怒喝道:“大丈夫处世,应当上报国家,下救百姓,岂能因小失大。为母宁愿明日身死,也不愿有这样一个不知大孝的儿子。”杨奉见状,连忙起身拜见太史老夫人,太史慈更是诺诺一旁,不敢再开口,唯恐其母生气。
太史老夫人道:“三年多来,老身承蒙孔太守多方照顾,无以为报,一直引以为憾。况且老身早就听说过杨大人为国平乱的功绩,今听说杨大人更有济世之心,老身甚是钦佩,可令我儿出山相助大人一臂之力。”
杨奉心下大喜,但一想,却对太史老夫人道:“此事暂且不急,杨奉曾经听舅父提到伯母的沉疾令群医束手,可有此事?”
太史老夫人点了点头,道:“老身沉疾多年,病入膏肓,正是不治之病。不过如此也好,老身一旦不在,便可使我儿再无后忧。”
杨奉道:“晚辈粗通歧黄之术,只是不知能否为伯母去此沉疾?”
太史慈大喜,忙道:“若能治愈家母病恙,太史慈当以命相换亦无不可。”
杨奉笑道:“太史孝子,名不虚传,杨奉自当尽力。若能如子义所愿,还望子义能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太史慈连声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杨奉果然医术高明(左慈的弟子,加上两千多年的知识,能差吗),太史老夫人用了杨奉的药方,七天之后,病情便大有起色,半个月后,几近痊愈,使得太史慈心悦诚服,跪倒在地,口呼主公。
成功地收服了太史慈,杨奉便和太史慈及太史老夫人一起回到北海。孔融见到杨奉收得太史慈归来,并且还治好了太史老夫人的顽疾,心中惊喜各半。喜的是,他知太史慈乃是一少年英雄,以后对杨奉的前途必定帮助极大;惊的是,曾经让群医束手的太史老夫人的顽疾竟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让杨奉治愈了,真不晓得自己这个有“当朝之文武全才”之称的外甥还有什么本事。
由于杨奉此次战功,使得北海百姓免于黄巾之乱,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杨奉本身就是汉中太守、祁乡侯,官位比孔融还大,孔融无法对杨奉进行奖赏,更何况甥舅之间,自然也毋须客气,何况杨奉之心在青州,对有没有封赏毫不在乎。
但是,为了防备黄巾再来,孔融便让杨奉统领北海郡的所有军队,加紧训练。由此可见,孔融对这个外甥非常满意,并相当看重,更有他日举荐杨奉为青州刺史之意。另外,由于太史慈在此战中的英勇表现,被封为都尉,和武安国并列。
自此,杨奉青州立基的第一步迈出的非常成功,这一步使得杨奉掌管了北海的军权。更重要的是,这是杨奉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的,而不是依靠其父或其舅父的关系,所以,杨奉的掌管北海军权并没有引起北海军方和当地豪族的任何不满。相反,由于杨奉之前的名声,以及他的突然到来,保全了北海城,使得北海国免受黄巾之乱,杨奉因此成了整个青州的英雄和神话。
由于北海的八千守军在此战中阵亡一千二百人,重伤三百,剩余士兵共计六千五百人。杨奉便将重伤之人遣散回家,经孔融同意后,免去他们五年的赋税。
杨奉和孔融商议,为防以后黄巾来袭,决定招募士兵一万三千人五百,凑足两万之数,一部分从投降的黄巾军中招募,一部分从民间招募。由于受到北海之胜的鼓舞以及为了保卫家园,前来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共有两万多人报名,杨奉从中选择一万三千人五百名精壮的年轻人,编入北海军队。
募兵之后,杨奉冥思苦想了一个晚上之后,写出了一套练兵的办法,交给太史慈和武安国,由二人进行日夜操练。
二人按照杨奉的练兵方式进行了一个月的特级训练,军队已初具规模,战斗力比以前的北海守军高出许多,令太史慈、武安国二人对杨奉更是由衷佩服。而杨奉见北海已经走上正轨,便向舅父孔融告假,外出访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