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章“苏大强”的骄傲!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连日来,新华日报·交汇点推出的“对话1+10 致敬江苏坚守”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关注。
在各媒体平台上,广大网友纷纷为仍然留守在战“疫”一线的医疗队员们点赞。
“致敬!”“感谢坚守”“医者仁心”“早日凯旋”“平安归来”成为网友们的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在数以万计的点赞和留言背后,是网友们对于白衣战士们坚守的致敬,也代表着每一位中国人对所有抗“疫”英雄们的拳拳心意。
“留守的精锐力量,最辛苦也最光荣”。
4月17日,“新华日报”官方微信号推送了《邱海波:“‘一夜白头’,真的是曝光问题”》的推文。在推文后面,网友们点赞并留言。“飞鹤”说:“好样的,邱医生!”“李广勇”说:“致敬医者仁心,感谢医护人员为湖北拼命!”“趣·不惑”说:“江苏的英雄,‘苏大强’的骄傲!”……
其中,“郭珈旭”的留言回应了邱海波在接受新华日报·A青年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这样的话,“我从不觉得我们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就真的是高高在上指导别人,因为武汉当地医生的水平也很高,我们是一起探讨新冠病毒的挑战。没有共同的理念、行动和水平,团队一定无法携手共同战胜‘病魔’。”邱海波一如既往的谦逊,网友也懂得他的心。“郭珈旭”这样写道:“这样的觉悟让人敬重,这样的思想让人感动。”
“留守在武汉的专家团队是疫情防控的‘压舱石’。在我看来,他们就像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那支最后的队伍,最辛苦也最光荣。”孙逸远是江苏警官学院2018级涉外警务专业的一名学生,从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踏上征程之时,他一直关注着他们的动向。“这些医护人员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地方。”孙逸远说,疫情期间,白衣天使们默默坚守,舍家为国,不怕牺牲,他们正是为了所有人冲在最前线的人。”
“对医生这个职业,我们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看到,邱海波医生消瘦了;齐栩医生的女儿告诉她要早点睡觉;陈旭锋医生凌晨快1点才休息,第二天7点又要进入隔离病房……他们实在是太辛苦了!”网友“lover_90”在发送的邮件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为了远方的‘亲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的家人在江苏默默支持他们,他们的同事也分担了更多的工作支持着他们。经过这段时间,我更加了解了‘医生’这个职业,他们救死扶伤,他们挺身而出。素不相识的病人是他们最牵挂的人……如果我可以重新选择我的职业,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医护工作者。”
这几日,市民李先生因为肺小结节的问题前往医院看病。这也是今年以来他第一次前往医院。
在此前挂号时,他特别关注到,一些支援湖北的医生已经开始了正常坐诊。
“以前有些时候,我可能对于医生的一些建议有误解,或者并没有全部认同。
但是,这一次我来到呼吸科的时候,真的很有感触,医生们真的很不容易。
我们和医生一样,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将心比心、齐心协力,才能将疾病‘打倒’。”
江苏省援黄石医疗队员、中大医院ICU护士长李晓青说:“为杨毅主任点赞!风风火火、沉沉稳稳、有情有义”就是我们杨毅主任!而且她非常谦逊,一直强调团队作战,一直把护士群体放在心中、挂在嘴上,在江苏战场的指挥作战,春节之后没有一天休息,连续作战,忙而不乱。现在她又去牡丹江一线了,我相信她一定可以胜任工作,也期待她早日团聚!
在微博上,网友“Bertha529”评论了正在牡丹江支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的新闻稿件:“我太自豪了,我是在牡丹江上学的江苏人,杨教授一定一定要平安归来。牡丹江一定一定可以撑过去!”
“你们的留守,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邱教授和潘纯在武汉留守,我骄傲也为他们加油!‘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在哪’,这句话,邱教授说了很多年,他不仅是说,更是用无数的行动体现和垂范,作为中大重症团队的一员,感到光荣,也想赶紧回到中大重症病房继续奋战。”正在隔离休整期间的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莫敏副主任医师说。
4月13日,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第七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向明回到南京。回想与留守在武汉的7名战友们告别的场景,王向明依旧历历在目。
“那一天,我们在武汉硚口区的冠军广场告别。
广场是圆形的,我们即将回家的队员们站在圆的这一端,留守的专家们站在圆的另一端,大家互相挥手,说再见、说珍重。期待着他们早日圆满完成任务,来到‘圆’的另一端,踏上归途。”
“留守在武汉的10位来自江苏的‘大牛’中,也有我认识的老师。在对他们充满敬佩之余,作为一名准医生,我想我学到了更多的责任与担当——医者仁心,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南京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研究生、正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学习的王翰告诉新华日报·A青年记者,“如果可以,我愿意跟着老师们一起上前线,一起去奋斗!我很自豪,我选择了重症医学这条路。”
正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学习的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张忠满表示,当得知老师们以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专业操作水平、以及再此基础上的创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时,她更加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的重要性。
中大医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程守勤说:“11位江苏医生是江苏的骄傲,体现了江苏医务人员的品格。正如邱海波、杨毅、潘纯说的‘没时间热泪盈眶,争分夺秒与死神抢人’,他们平时就是这样,这次经历战‘疫’大考,更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连日来,新华日报·交汇点推出的“对话1+10 致敬江苏坚守”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关注。
在各媒体平台上,广大网友纷纷为仍然留守在战“疫”一线的医疗队员们点赞。
“致敬!”“感谢坚守”“医者仁心”“早日凯旋”“平安归来”成为网友们的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在数以万计的点赞和留言背后,是网友们对于白衣战士们坚守的致敬,也代表着每一位中国人对所有抗“疫”英雄们的拳拳心意。
“留守的精锐力量,最辛苦也最光荣”。
4月17日,“新华日报”官方微信号推送了《邱海波:“‘一夜白头’,真的是曝光问题”》的推文。在推文后面,网友们点赞并留言。“飞鹤”说:“好样的,邱医生!”“李广勇”说:“致敬医者仁心,感谢医护人员为湖北拼命!”“趣·不惑”说:“江苏的英雄,‘苏大强’的骄傲!”……
其中,“郭珈旭”的留言回应了邱海波在接受新华日报·A青年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这样的话,“我从不觉得我们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就真的是高高在上指导别人,因为武汉当地医生的水平也很高,我们是一起探讨新冠病毒的挑战。没有共同的理念、行动和水平,团队一定无法携手共同战胜‘病魔’。”邱海波一如既往的谦逊,网友也懂得他的心。“郭珈旭”这样写道:“这样的觉悟让人敬重,这样的思想让人感动。”
“留守在武汉的专家团队是疫情防控的‘压舱石’。在我看来,他们就像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那支最后的队伍,最辛苦也最光荣。”孙逸远是江苏警官学院2018级涉外警务专业的一名学生,从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踏上征程之时,他一直关注着他们的动向。“这些医护人员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地方。”孙逸远说,疫情期间,白衣天使们默默坚守,舍家为国,不怕牺牲,他们正是为了所有人冲在最前线的人。”
“对医生这个职业,我们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看到,邱海波医生消瘦了;齐栩医生的女儿告诉她要早点睡觉;陈旭锋医生凌晨快1点才休息,第二天7点又要进入隔离病房……他们实在是太辛苦了!”网友“lover_90”在发送的邮件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为了远方的‘亲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的家人在江苏默默支持他们,他们的同事也分担了更多的工作支持着他们。经过这段时间,我更加了解了‘医生’这个职业,他们救死扶伤,他们挺身而出。素不相识的病人是他们最牵挂的人……如果我可以重新选择我的职业,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医护工作者。”
这几日,市民李先生因为肺小结节的问题前往医院看病。这也是今年以来他第一次前往医院。
在此前挂号时,他特别关注到,一些支援湖北的医生已经开始了正常坐诊。
“以前有些时候,我可能对于医生的一些建议有误解,或者并没有全部认同。
但是,这一次我来到呼吸科的时候,真的很有感触,医生们真的很不容易。
我们和医生一样,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将心比心、齐心协力,才能将疾病‘打倒’。”
江苏省援黄石医疗队员、中大医院ICU护士长李晓青说:“为杨毅主任点赞!风风火火、沉沉稳稳、有情有义”就是我们杨毅主任!而且她非常谦逊,一直强调团队作战,一直把护士群体放在心中、挂在嘴上,在江苏战场的指挥作战,春节之后没有一天休息,连续作战,忙而不乱。现在她又去牡丹江一线了,我相信她一定可以胜任工作,也期待她早日团聚!
在微博上,网友“Bertha529”评论了正在牡丹江支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的新闻稿件:“我太自豪了,我是在牡丹江上学的江苏人,杨教授一定一定要平安归来。牡丹江一定一定可以撑过去!”
“你们的留守,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邱教授和潘纯在武汉留守,我骄傲也为他们加油!‘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在哪’,这句话,邱教授说了很多年,他不仅是说,更是用无数的行动体现和垂范,作为中大重症团队的一员,感到光荣,也想赶紧回到中大重症病房继续奋战。”正在隔离休整期间的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莫敏副主任医师说。
4月13日,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第七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向明回到南京。回想与留守在武汉的7名战友们告别的场景,王向明依旧历历在目。
“那一天,我们在武汉硚口区的冠军广场告别。
广场是圆形的,我们即将回家的队员们站在圆的这一端,留守的专家们站在圆的另一端,大家互相挥手,说再见、说珍重。期待着他们早日圆满完成任务,来到‘圆’的另一端,踏上归途。”
“留守在武汉的10位来自江苏的‘大牛’中,也有我认识的老师。在对他们充满敬佩之余,作为一名准医生,我想我学到了更多的责任与担当——医者仁心,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南京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研究生、正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学习的王翰告诉新华日报·A青年记者,“如果可以,我愿意跟着老师们一起上前线,一起去奋斗!我很自豪,我选择了重症医学这条路。”
正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学习的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张忠满表示,当得知老师们以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专业操作水平、以及再此基础上的创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时,她更加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的重要性。
中大医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程守勤说:“11位江苏医生是江苏的骄傲,体现了江苏医务人员的品格。正如邱海波、杨毅、潘纯说的‘没时间热泪盈眶,争分夺秒与死神抢人’,他们平时就是这样,这次经历战‘疫’大考,更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