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不甘心的嘉靖皇帝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五百一十四章 不甘心的嘉靖皇帝
在朝廷上的嘉靖皇帝却没有江峰在华州那种安逸快乐的感觉,他现在真是完全的沉浸在道教方术之中。
三个边镇的裁撤在户部侍郎司马泰突然猝死于家中之后,完全的终止了,内阁六部的大臣们都是有些害怕,心想这莫非是皇帝的手段,或者是边军听到被裁撤这个消息激起的反弹。所以很是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不过嘉靖的势力依旧虚弱,很容易就是可以判断出来,没有用太长的时间,朝中的局势依然如故,只不过没有人提起裁撤这个话题了。
嘉靖皇帝还在兴献王府的时候,对于正德皇帝的所作所为自有一番判断,刘瑾和八虎的独揽大权,还有江彬,钱宁这些武官近臣的作乱,都是深刻的教训。文人们也是这样说,说就是因为正德皇帝亲信宦官和武人,才搞得天下民不聊生。
所以在他登基之后,尽管跟他作对的都是文官,从一开始的大礼案,到后来的朝服案,圣人案,都是文人文官在那里大唱反调,甚至政令和国策都因为争论这些东西根本无法实行下去,到最后还是在太监和武官的支持下,才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不过他依旧是有自己的想法,嘉靖皇帝对最亲信的黄锦和陆炳心里面的都是有些提防,虽然给这两个人很多的肥缺,并且对他们很是宽容,却没有什么要害的东西被这些人掌握,反倒是一直反对他的内阁六部,皇帝一直很是信任,甚至在‘检地案’没有发生之前,内阁六部的决议他基本没有驳回过。
对宦官和武人的提防和不信任,导致他发现了自己被人阻塞言路,并不能顺畅的发布旨意的时候,嘉靖皇帝立刻心中惊惧,并且有所提防,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了亲近自己的势力和人手,调兵入京。结果是黄锦被砍了脑袋,陆炳被软禁了起来。宦官和内卫武官再也没有什么参与政事的能力了。
这一来,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天下间的文人清流,都是大力的颂扬皇帝改革弊政,乃是千古仁义之君,嘉靖皇帝尽管城府很深,可是在当时很是有些飘飘然的感觉,私下里面也是想过,大明立国这么多年,前面的皇帝们头脑手腕比自己成熟的也有几个,为什么这些人却没有把宦官和内卫武官清除呢?
答案很快就得到了,文官的势力在失去了制约之后,迅速的膨胀了起来,天下政事都是被他们操控在手中,虽然说的是很好听,说什么代天牧民,让天子做一个垂拱之君,只需决断就是了。
实际上是皇帝轻松到连决断都不需要,文官们包办了一切,现在倒是没有人阻碍皇帝视听了,不过嘉靖心里面却也是知道,他所看到所听到的东西,都是文官集团们让他听到,让他看到的。事实上,如果不是皇宫的一名禁卫回乡之后看到见到些巨大的变化,回来和嘉靖说起,嘉靖皇帝甚至连自己一直是被蒙蔽的这件事情都发现不了。
如果说是那种耽于享乐,不愿劳碌的皇帝,对于眼前这样的局面倒也么有什么在乎的,反倒是落个清闲,少操很多的心思,但是对于嘉靖皇帝这种控制欲和权力欲很重的皇帝来说,眼下的局面实在是太让人痛苦了。
嘉靖皇帝每天在早朝上根本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只是露面一次,然后匆匆的回到皇宫里面,炼丹念经,做些道士的法事,在正德年间开始,在京中的王公大臣们,就喜欢信封道教。
虽然说嘉靖皇帝好道术这件事情把文武官员们的爱好广大了,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别的考虑,这年头白莲教,弥勒教造反的事情特别的多,都是假托佛经佛祖的名义,谁要是去信了佛,被政敌扣上个勾结邪教的罪名那可就是不好了。
道家则不需要那么多的忌讳,本身也就是讲究清静无为,在历朝的皇帝眼里面,这才是华夏的正统,大臣们需要信仰的纷纷是靠近道教,没有信教的都是用道士和皇帝搭桥凑趣。大臣们在朝堂上都是为自己代表的那一些人和利益团体摇旗呐喊,可在信仰上还是道士作为供养的对象,意见倒是非常的一致。
所以不管是南北还是东西的大臣,家中总是有些道士供奉在家中,已经算是一种时髦和风尚的东西了,嘉靖皇帝喜好道教,所以经常是把这些道士请进皇宫之中,交流些道法和炼丹的心得。
大家都是对皇帝的这个举动习以为常,如果是谁家的供奉被请进皇宫,这家人往往还感觉面子上颇有荣光。
对于道教的爱好是一回事,内阁六部的官员们依旧是在那里为了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不同,彼此的攻讦和辩论也是没有停下来过,在‘检地案’之后,不管是东厂还是锦衣卫,他们的情报和监视的职能都是大幅度的弱化了,原本厂卫乃是皇帝的耳目,现在丝毫作用也是发挥不出来。
皇帝的情报来源已经是被完全的断掉了,不过,这里面却也有个问题,东厂和锦衣卫虽然名义上属于大明皇帝的直辖,但他们却也坐着情报机关侦缉和刺探的工作,并不是只有皇帝才享用厂卫的情报。
把厂卫的作用大幅度的弱化,实际上文官们获取情报的途径也是少了许多,尽管他们也豢养了些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员,但是这些私人的效用,当然是比不上官方机构的统合和效率,有很多发生的事情他们都是不知道的。
比如说,皇帝宣召那些道士进入皇宫的时候,是各个官员府上的供奉道长都有,这些道士如果是给皇帝宣扬道法和经典,炼丹之类的心得,让嘉靖皇帝高兴了,就会有金银的赏赐和道官的封号。
但是没有人注意到,有些道士在出宫的时候是不是身上带着东西,特别是那些陕西,四川和云贵一带出身的官员家的供奉们。
川陕西南的各个省份出身的官员们,在各个衙门里面的地位并不算是太高,川陕西南自然是比不上自古文人辈出的江南,也比不上亲贵故旧很多的北方,在朝中没有什么关系和背景,也就不会做到太大的官职。
现在使用农奴劳动的农垦庄园,蓬勃发展的工商业,还有日进斗金的海贸,都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代言人,不管是北方的那些棉绅还是南方的那些工商业主们,这些人为了朝廷中枢所出台的政策对他们有利,都是十分的舍得花钱。
相对来说,陕西除了西安府,四川除了成都府之外,还真是没有什么工商发达的城市,地方上因为不适合种植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所以他们的经济结构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沿海一带逐渐变得富庶,川陕云贵也没有在这个上面赚到什么便宜,反倒是因为南洋和关外便宜粮食的冲击,每年的收入不管是地主还是农民都是缩水了不少,更不用说,沿海的那些手工工场对于川陕云贵这几个省的小作坊毁灭性的冲击。
而且,因为沿海各省对于人手的缺乏,北三省棉绅对于农奴的需要,川陕云贵的劳力还不断的外流,四省的地主乡绅,经济上的支柱产业就是农业,种地就是靠着人力,人不断的向沿海迁徙,种地的人手逐渐的减少,直接就是导致的收入的减少。
所以在朝堂之中,每次都是高喊着祖宗之法不可荒废,此时天下圣人法统崩溃,长此以往必将危及社稷乾坤的,都是川陕云贵的出身的官员,这些人对于把持朝政的那些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们,怨气极大。
这些官员们的收入可远远的不如其他派系的丰厚,原本也是养不起什么供奉的道士,不过很多人都是被隐讳的点拨过,说是家宅中有个道士,会有很大的好处,许多人都是将信将疑的请来了湖北某地的道观的道士,请来之后,才知道好处是什么。
当年皇帝还是兴献王的时候,他所在的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最为繁盛的区域,嘉靖皇帝本人虔诚的信封道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当时的兴献王府和许多附近的道观都有很深的关系。
兴献王变成嘉靖皇帝的时候,很多道观都是来到了京城走上层的路线,这些可以行走在高官显宦府第中的出家人,传递某些东西特别的方便,而且不容易被发觉。嘉靖一直是在小心翼翼的做着,把那些对保持朝政的那些大臣不满的官员组织起来,而那些内阁六部的官员们则是觉得,天下已经是操持于他们手中,志得意满,已经是大意了。
嘉靖二十年的冬天,江峰收到了来自大明京师的急报:明皇重掌大权……
第五百一十四章 不甘心的嘉靖皇帝
在朝廷上的嘉靖皇帝却没有江峰在华州那种安逸快乐的感觉,他现在真是完全的沉浸在道教方术之中。
三个边镇的裁撤在户部侍郎司马泰突然猝死于家中之后,完全的终止了,内阁六部的大臣们都是有些害怕,心想这莫非是皇帝的手段,或者是边军听到被裁撤这个消息激起的反弹。所以很是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不过嘉靖的势力依旧虚弱,很容易就是可以判断出来,没有用太长的时间,朝中的局势依然如故,只不过没有人提起裁撤这个话题了。
嘉靖皇帝还在兴献王府的时候,对于正德皇帝的所作所为自有一番判断,刘瑾和八虎的独揽大权,还有江彬,钱宁这些武官近臣的作乱,都是深刻的教训。文人们也是这样说,说就是因为正德皇帝亲信宦官和武人,才搞得天下民不聊生。
所以在他登基之后,尽管跟他作对的都是文官,从一开始的大礼案,到后来的朝服案,圣人案,都是文人文官在那里大唱反调,甚至政令和国策都因为争论这些东西根本无法实行下去,到最后还是在太监和武官的支持下,才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不过他依旧是有自己的想法,嘉靖皇帝对最亲信的黄锦和陆炳心里面的都是有些提防,虽然给这两个人很多的肥缺,并且对他们很是宽容,却没有什么要害的东西被这些人掌握,反倒是一直反对他的内阁六部,皇帝一直很是信任,甚至在‘检地案’没有发生之前,内阁六部的决议他基本没有驳回过。
对宦官和武人的提防和不信任,导致他发现了自己被人阻塞言路,并不能顺畅的发布旨意的时候,嘉靖皇帝立刻心中惊惧,并且有所提防,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了亲近自己的势力和人手,调兵入京。结果是黄锦被砍了脑袋,陆炳被软禁了起来。宦官和内卫武官再也没有什么参与政事的能力了。
这一来,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天下间的文人清流,都是大力的颂扬皇帝改革弊政,乃是千古仁义之君,嘉靖皇帝尽管城府很深,可是在当时很是有些飘飘然的感觉,私下里面也是想过,大明立国这么多年,前面的皇帝们头脑手腕比自己成熟的也有几个,为什么这些人却没有把宦官和内卫武官清除呢?
答案很快就得到了,文官的势力在失去了制约之后,迅速的膨胀了起来,天下政事都是被他们操控在手中,虽然说的是很好听,说什么代天牧民,让天子做一个垂拱之君,只需决断就是了。
实际上是皇帝轻松到连决断都不需要,文官们包办了一切,现在倒是没有人阻碍皇帝视听了,不过嘉靖心里面却也是知道,他所看到所听到的东西,都是文官集团们让他听到,让他看到的。事实上,如果不是皇宫的一名禁卫回乡之后看到见到些巨大的变化,回来和嘉靖说起,嘉靖皇帝甚至连自己一直是被蒙蔽的这件事情都发现不了。
如果说是那种耽于享乐,不愿劳碌的皇帝,对于眼前这样的局面倒也么有什么在乎的,反倒是落个清闲,少操很多的心思,但是对于嘉靖皇帝这种控制欲和权力欲很重的皇帝来说,眼下的局面实在是太让人痛苦了。
嘉靖皇帝每天在早朝上根本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只是露面一次,然后匆匆的回到皇宫里面,炼丹念经,做些道士的法事,在正德年间开始,在京中的王公大臣们,就喜欢信封道教。
虽然说嘉靖皇帝好道术这件事情把文武官员们的爱好广大了,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别的考虑,这年头白莲教,弥勒教造反的事情特别的多,都是假托佛经佛祖的名义,谁要是去信了佛,被政敌扣上个勾结邪教的罪名那可就是不好了。
道家则不需要那么多的忌讳,本身也就是讲究清静无为,在历朝的皇帝眼里面,这才是华夏的正统,大臣们需要信仰的纷纷是靠近道教,没有信教的都是用道士和皇帝搭桥凑趣。大臣们在朝堂上都是为自己代表的那一些人和利益团体摇旗呐喊,可在信仰上还是道士作为供养的对象,意见倒是非常的一致。
所以不管是南北还是东西的大臣,家中总是有些道士供奉在家中,已经算是一种时髦和风尚的东西了,嘉靖皇帝喜好道教,所以经常是把这些道士请进皇宫之中,交流些道法和炼丹的心得。
大家都是对皇帝的这个举动习以为常,如果是谁家的供奉被请进皇宫,这家人往往还感觉面子上颇有荣光。
对于道教的爱好是一回事,内阁六部的官员们依旧是在那里为了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不同,彼此的攻讦和辩论也是没有停下来过,在‘检地案’之后,不管是东厂还是锦衣卫,他们的情报和监视的职能都是大幅度的弱化了,原本厂卫乃是皇帝的耳目,现在丝毫作用也是发挥不出来。
皇帝的情报来源已经是被完全的断掉了,不过,这里面却也有个问题,东厂和锦衣卫虽然名义上属于大明皇帝的直辖,但他们却也坐着情报机关侦缉和刺探的工作,并不是只有皇帝才享用厂卫的情报。
把厂卫的作用大幅度的弱化,实际上文官们获取情报的途径也是少了许多,尽管他们也豢养了些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员,但是这些私人的效用,当然是比不上官方机构的统合和效率,有很多发生的事情他们都是不知道的。
比如说,皇帝宣召那些道士进入皇宫的时候,是各个官员府上的供奉道长都有,这些道士如果是给皇帝宣扬道法和经典,炼丹之类的心得,让嘉靖皇帝高兴了,就会有金银的赏赐和道官的封号。
但是没有人注意到,有些道士在出宫的时候是不是身上带着东西,特别是那些陕西,四川和云贵一带出身的官员家的供奉们。
川陕西南的各个省份出身的官员们,在各个衙门里面的地位并不算是太高,川陕西南自然是比不上自古文人辈出的江南,也比不上亲贵故旧很多的北方,在朝中没有什么关系和背景,也就不会做到太大的官职。
现在使用农奴劳动的农垦庄园,蓬勃发展的工商业,还有日进斗金的海贸,都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代言人,不管是北方的那些棉绅还是南方的那些工商业主们,这些人为了朝廷中枢所出台的政策对他们有利,都是十分的舍得花钱。
相对来说,陕西除了西安府,四川除了成都府之外,还真是没有什么工商发达的城市,地方上因为不适合种植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所以他们的经济结构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沿海一带逐渐变得富庶,川陕云贵也没有在这个上面赚到什么便宜,反倒是因为南洋和关外便宜粮食的冲击,每年的收入不管是地主还是农民都是缩水了不少,更不用说,沿海的那些手工工场对于川陕云贵这几个省的小作坊毁灭性的冲击。
而且,因为沿海各省对于人手的缺乏,北三省棉绅对于农奴的需要,川陕云贵的劳力还不断的外流,四省的地主乡绅,经济上的支柱产业就是农业,种地就是靠着人力,人不断的向沿海迁徙,种地的人手逐渐的减少,直接就是导致的收入的减少。
所以在朝堂之中,每次都是高喊着祖宗之法不可荒废,此时天下圣人法统崩溃,长此以往必将危及社稷乾坤的,都是川陕云贵的出身的官员,这些人对于把持朝政的那些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们,怨气极大。
这些官员们的收入可远远的不如其他派系的丰厚,原本也是养不起什么供奉的道士,不过很多人都是被隐讳的点拨过,说是家宅中有个道士,会有很大的好处,许多人都是将信将疑的请来了湖北某地的道观的道士,请来之后,才知道好处是什么。
当年皇帝还是兴献王的时候,他所在的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最为繁盛的区域,嘉靖皇帝本人虔诚的信封道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当时的兴献王府和许多附近的道观都有很深的关系。
兴献王变成嘉靖皇帝的时候,很多道观都是来到了京城走上层的路线,这些可以行走在高官显宦府第中的出家人,传递某些东西特别的方便,而且不容易被发觉。嘉靖一直是在小心翼翼的做着,把那些对保持朝政的那些大臣不满的官员组织起来,而那些内阁六部的官员们则是觉得,天下已经是操持于他们手中,志得意满,已经是大意了。
嘉靖二十年的冬天,江峰收到了来自大明京师的急报:明皇重掌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