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子决意迁都,一切反对意见概不接受。
群臣纵有不满,也不会和自己的脑袋过不去。
一次午门集-会-抗-议,借北京奉天殿被雷劈中生事,声泪俱下,以头抢地,恳请永乐帝三思。
朱棣的回答很干脆,出动锦衣卫,凡聚集到午门外的官员,无论文武,无论六部大理寺还是六科御史台,逐一登记造册,既不打也不骂,列好名单,按顺序请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喝茶聊天。
北镇抚司地方不够,诏狱满员?
没关系,天子内库有钱,扩建。
狱卒人手不足?
有钱不愁没人,扩招。
锦衣卫滥用职权?
呔!住到牢里还敢污蔑天子亲军,成立东厂,让宫里的宦官和诸卿好好聊聊。
比起五大三粗的锦衣卫,笑脸迎人的宦官更具有亲和力,做起思想工作,定能让人如沐春风,大彻大悟。冬雪夏雷,终身难忘。
历史上,诞生于永乐十八年的东厂,提前九年出现。白彦回白公公,光荣成为第一任厂公。
从兵仗局首领太监到东厂掌印太监,职能范围发生变化,身份地位也发生质的飞跃。
新领的腰牌上,清楚刻着“钦察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圆领葵花衫换做更精美的锦袍,白公公揽镜自照,坚定认为,自己衬得上这块腰牌,这身衣服。
目光扫过立在堂下的一干办事宦官和临时从锦衣卫处-抽-调的掌班领班,白公公威严说道:“天子信任咱家,咱家必不能辜负天子的信任。咱家是天子的一把刀,一条恶犬,谁敢让天子不舒服,咱家就让他一辈子不好过!都听明白了?”
“是!”
在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使下,白厂公-霸-气-侧-漏,顺利成为朝臣心目中又一“当诛”佞人,仅次于锦衣卫指挥使郑铎。
自成立之初,鞭挞之声便不绝于耳。
矛盾-激-化下,早于历史出现的东厂变得更加神秘,行事更加诡谲莫测,威名震慑朝野,远播海外。在永乐朝后期,隐隐有压过锦衣卫的势头。
对此,成功“连任”数届锦衣卫指挥使的杨铎表示,欢迎之至。
有东厂的番子在前方吸引火力,锦衣卫才好暗中加紧动作。
东厂和锦衣卫,是和平竞争,还是狼狈为奸……总之,在这两个直属天子的情报部门联合努力下,大明的-特-务-事业蓬勃发展,大踏步向前迈进。
大明船队曾到访之地,同明-帝-国建交的海外诸国,以及被迫同大明武装骑兵玩耍几个世纪的欧洲各国,每提“大明东厂”和“大明锦衣卫”,无不谈之色变。
东厂成立之初,倒无后世恶名。配合锦衣卫进行几次抓捕-审-讯工作,名声才渐渐传出。
远在北京,孟清和想了解南京消息,只能通过邸报和同僚信件。看到徐增寿信上内容,一口茶喷出,呛得连连咳嗽。
“东厂?白厂公?”
孟伯爷擦擦嘴,感到很不可思议。
果然大明的历史你别猜,猜了照样不明白。
沈瑄上交官印,卸任北京镇守。但天子正式迁都之前,仍要同魏国公一起掌管北京-军-务。临近皇宫竣工,更是忙得见不着人。孟清和想要见国公爷一面,必须到后军都督府衙门蹲守。
几次之后,孟清和-暴-躁-了。
不想承认自己是X求不满,也不愿随意发脾气,只能转移注意力,一门心思扑到教育事业上。
月前奏请增设儒学,至今未得信息。孟清和不死心,再次上疏,详述个中因由,就差直说,这是为大明培养打手,培植铁杆,还能借此创收,好处大大的有。
“臣启陛下,教化番民,教导圣人学说,传颂大明天威……泽被后世……”
洋洋洒洒上千字,论点有序,论据有理。孟清和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奏疏,投入的精力,比奏请制造火器、改善火器营都要多得多。
底稿打了五遍,掌灯时分方觉满意。
正要抄录,书房门从外边开启,沈瑄迈步走了进来。
绯袍玉带,袍上绣着狮补,腰悬金牌。
孟清和放下笔,不由问道:“国公爷刚下值?”
“恩。”沈瑄点头,走到大案旁,拿起叠成一摞的底稿。细读一遍,神情渐肃,目光微闪。
“十二郎打算照此递上?”
“国公爷以为不妥?”
“不尽然。”沈瑄放下底稿,看过孟清和抄录一半的奏疏,重新铺开纸,提起一支狼毫,饱蘸墨汁,一笔楷书,字正雄厚却不死板,笔锋隐有锐意,看了多次,孟清和仍是觉得,如沈瑄这般文武全才,当真是生来就为打击人。
“十二郎可曾细想,国朝创立至今,不言北疆南域,应天十八府,天子脚下,文风鼎盛之地,除府州县学,儒学-私-学又有几所?”
孟清和眉头微蹙,陷入深思。
“不患寡而患不均。十二郎不为扬名,一心为国,他人未必这般想。况内附各部多有私心。大批招揽,未必会乐于从命。新设儒学不可取,不若归入北京国子监,增设一科,限定人数。朝中不乏有识之士,如此行之,不需十二郎多费半分心思,”
说话间,沈瑄已放下笔,吹干纸上墨迹,递给孟清和。
“此封奏疏,瑄与十二郎联名。”
接过润色后的底稿,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越想越觉得有理。
免费发送,打破头争取,本就天壤之别。以阿鲁台和马哈木的思考模式,抢来的才会珍惜。更不会费力思考,背后是否设有圈套。
“国公爷英明!”
孟清和一直觉得计划中有疏漏,却始终找不出来。
沈瑄这番话,正让他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难怪天子不批,换成他也不会同意。
他想问题,还是局限在一射之地。上位者考虑的却是整个国家。随着大明的疆域不断扩充,朝廷制定和实行各项计划政策,必将比以往谨慎百倍千倍。
拍脑袋工程要不得。
热血充头只能在冲锋陷阵时发挥作用,用到治理国家上,绝对是挖坑自己跳。
“十二郎明白了?”
“明白了。”孟清和心情大好,拉住沈瑄的衣领,对着红润的唇角,用力亲一口,“子玉真乃吾之伯牙嵇康。”
暂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拇指擦过唇角,沈瑄明显愣了一下。
貌似,被-调-戏-了?
孟伯爷不知自己即将“大祸临头”,提起笔,一手严正的台阁体跃然纸上。笔落用印。转过头,不待开口,腰间突然一紧,温热的呼吸擦过耳际。
大红衣袖挥过,紫檀大案上的笔洗笔筒纷纷落地。
背脊贴在冰凉的桌面上,孟伯爷眨眼,再眨眼,明白眼下是什么情景,果断……兴-奋-了。
书房XXX,一直很期待,始终未实现。
十年间,这是头一回!
手臂一揽,撕拉一声。
缩回行凶的爪子,孟伯爷干笑两声,“那个……稍微激-动了点……”
沈瑄挑眉,俯身间,领口微敞。
孟清和咽了口口水,忍了几忍,终于没忍住,一口咬了上去……
冲动的结果,孟伯爷两天没出厢房。
递送南京的奏请,直接由国公爷代为抄录。借此,孟伯爷发现定国公又一项才能,但凡他写出的字,都能模仿出七八分。
天才又如何?再天才,人也是他的!
想到这里,孟清和弯起唇角,趴在枕上,被熟悉的冷香包围,圆满会周公去也。
永乐九年四月,孟清和同沈瑄联名的奏疏递送应天。
同月,朝廷下令,于北京国子监下增设新科,许归附部落头目官员子弟考取。
“三年一考,名额限定二十人,后可酌情增减。”
“凡入学者享生员禄米,发夏冬两季衣鞋。比同监生,年节有赏。”
“学制三至五年,优异者授文武官职。有功,许家人移居中原。”
“入学子弟,年龄限五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年满二十五岁,入学满五年,未有所成者,发还,不追讨禄米,取消该部两期考取名额。”
诏令布告天下。
兀良哈女真尚能自持,入不了国子监新科,还有大宁武学。
鞑靼瓦剌和风闻消息的各番邦不淡定了。
鞑靼太师阿鲁台和太保马儿哈咱,枢密知院脱火赤摒弃前嫌,坐到一个帐篷里商量,“鞑靼今非昔比。若能送子弟入北京国子监,学成之后,必可出人头地。更可向大明表示我等忠诚!”
马儿哈咱与脱火赤连连点头。
比不过兀良哈,还比不过瓦剌?无论如何,必须争取到比瓦剌更多的名额。事关脸面和部落今后的发展,容不得半点退让。
瓦剌首领马哈木同样召集手下大小头目,在大帐中讨论此事。
众人均有意送家中子弟入北京国子监,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同其他部落竞争之前,必须先在部落内竞争。马哈木的儿孙也是一样。
瓦剌人商议出的结果,与鞑靼大同小异。
马哈木拍板,瓦剌内部如何分配名额,不必着急,先把名额争到手再说。自己吵得乌烟瘴气,名额却没捞到,不是白费力气?
“首领说的对!”
暂时解决部落内的争议,众人散去。
马哈木叫住脱欢,道:“从明日起,让额森到大帐来随我学习明朝官话。”
“父亲,额森不够年龄。”脱欢有些迟疑,他更倾向长子和次子。
“这次不够还有下次。”马哈木正色道,“我的孙子里,额森年纪最小,却最聪明。我听说,明朝天子最宠爱的孙子和额森年龄仿佛。如果额森能入明朝国子监,出人头地的机会远多于他的几个兄弟。”
“父亲,我明白了。”
“你明白就好。”马哈木盘膝坐着,“如果额森能再得到一个人的赏识,瓦剌首领的位置,我将传给你。”
脱欢呼吸骤然一紧,黑红的脸颊紧绷,狭长双眼中,流淌着和马哈木一样的野心。
“父王指的是谁?可是大明天子?”
马哈木摇摇头,看着脱欢的眼神,很有些恨铁不成钢。
大明天子?亏他想得出来!
“我说的是大宁镇守,御赐国姓一等伯,兴宁伯!”
“他?”
马哈木不愿多讲,说太多,这个儿子未必明白,反倒误事。吸一口水-烟,道,“你回去吧,明日把额森送来。其他的不必多问。”
“是。”
脱还退出大帐,回头看一眼,帐帘已经落下。
父亲说,兴宁伯?
鞑靼和瓦剌的反应在朝廷预料之内。原本,北京国子监设立新科,为的就是他们。
锦衣卫递上条子,如实禀报,朱棣很满意。
皇帝高兴了,作为计划的提出者,孟清和得赏金一百两,银三百两,宝钞一千贯,丝绸十匹。沈瑄未得明旨封赏,但在见过京中来人后,交给孟清和五张地契。
捏着地契,孟清和很是无语。一张抵得上两箱,人和人,果真是不能比。
至此,事情并没结束。接下来的发展出乎所有人预料,连出主意的孟清和都没有料到。
北京国子监增设学科,对外扩招一事,不只引来瓦剌鞑靼,西南番邦也闻风而动。暹罗,占城,老挝,真腊,纷纷派遣使臣,希望能送王室和贵族子弟到大明求学。
番邦王室贵族子弟到中原求学之事,古已有之。南京国子监中就有琉球王室子弟。
使臣万分恳切,声泪俱下,大有明朝不同意,就在殿前撒泼打滚的迹象。未免样子太不好看,朱棣勉强同意,增加二十个名额。
消息传出,西南番邦自然对大明感恩戴德。
没等朱棣高兴太久,又出了问题。
白帐汗国遣人来访,同样希望能送贵族子弟到大明求学。
“伟大的大明皇帝,希望您能够仁慈的敞开胸怀!”
为了和平,也为展现大明的胸怀,朱棣点头,好,人收下。
白帐汗国的使者欢喜离开,群臣都以为事情会到此为止。可惜,现实给了众人迎头一击,太傻太天真!
被白帐汗国压着打的立陶宛大公国和莫斯科大公国,不知从何处得来消息,派出使臣,费尽千难万险来到大明。目的只有一个,同大明建立友好关系,送大公继承人到明朝学习先进文化知识。
由于语言不通,又是一身狼狈,两国使臣差点被当做骗子。直到有鸿胪寺序班听懂他们半生不熟的蒙古话,确认文书不是造假,才住进会同馆。
不等此事解决,大食朝贡的商队进京。紧接着,郑和船队曾到访过的西洋岛国按期朝贡。获悉此事,纷纷求见天子,希望大明不要厚此薄彼。
是不是能跟上学习进度?总之,人先送来再说。
不按照程序走,私自-偷-渡的也大有人在,例如日本。新将军对大明不太友好,和大明的关系日渐冷淡。架不住民间向往中原繁荣,抱个木盆跳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僧多粥少,最能形容当前情形。
朱棣头疼,答应谁,不答应谁,都是问题。
继续扩招?
不用六部上言,他都知晓会出麻烦。这次扩招,下次怎么办,继续扩?
想不出好办法,只能召集群臣共同商议。
国家威名远播,引人仰慕,于一国之君而言,也是头疼啊!
朱棣为留学生名额头疼,孟清和挂心的却是另一件事。
在大宁研究火器的迪亚士给他写信,称葡萄牙王室希望通过他,向伯爷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真诚盼望,有朝一日,明—帝--国的船队能够造访葡萄牙,建立贸易。
欧洲人打不过奥斯曼土耳其,无法通过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海域,正试图寻找通往方的新航路。途经一处海湾,遇上庞大的明朝船队,险些将其当做海怪,吓得跳海。
迪亚士通过大食船队带回消息,立刻被当做“了不起的探险家”,“受东方大贵族赏识的能人”。更被葡萄牙和西班牙争相授予爵位。
孟清和对葡萄牙王室的真诚问候没兴趣,他在意的是,郑和船队在哪里遇到欧洲人?
美洲不可能,澳洲更不可能。南极洲,北极洲,想都不必想。唯一的答案,只有非洲。
“难不成郑和发现好望角了?”
孟清和摸摸下巴,相当有可能。
与此同时,被孟伯爷惦记的大明船队,正乘风破浪,追击一群海盗。
朱高燧站在宝船船首,一身大红盘龙常服,金丝银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脚踩船舷,手中挥舞着长刀,被海风吹成古铜色的英俊面容,带着嗜-血的兴奋,“追上去开炮!打不中?撞沉!留几个活口,孤还等着寻宝装船!”
郑和站在他身后,很是淡定。
显然,眼前的场景不是第一回发生。
在前方逃命的海盗的们,无论国-籍,无论肤色,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跑,快点跑,被追上,一定会成为鲨鱼的晚餐!
只可惜,三帆木船哪里跑得过大明战船。
“交出船上金银宝石,招出藏宝地点,不然丢进海里喂鱼!”
盯着宝船上的大红身影,听到通译喊话,盗们抱团颤抖,泪流满面,满心的愤怒和委屈,他XX的!到底谁才是海盗?!
天子决意迁都,一切反对意见概不接受。
群臣纵有不满,也不会和自己的脑袋过不去。
一次午门集-会-抗-议,借北京奉天殿被雷劈中生事,声泪俱下,以头抢地,恳请永乐帝三思。
朱棣的回答很干脆,出动锦衣卫,凡聚集到午门外的官员,无论文武,无论六部大理寺还是六科御史台,逐一登记造册,既不打也不骂,列好名单,按顺序请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喝茶聊天。
北镇抚司地方不够,诏狱满员?
没关系,天子内库有钱,扩建。
狱卒人手不足?
有钱不愁没人,扩招。
锦衣卫滥用职权?
呔!住到牢里还敢污蔑天子亲军,成立东厂,让宫里的宦官和诸卿好好聊聊。
比起五大三粗的锦衣卫,笑脸迎人的宦官更具有亲和力,做起思想工作,定能让人如沐春风,大彻大悟。冬雪夏雷,终身难忘。
历史上,诞生于永乐十八年的东厂,提前九年出现。白彦回白公公,光荣成为第一任厂公。
从兵仗局首领太监到东厂掌印太监,职能范围发生变化,身份地位也发生质的飞跃。
新领的腰牌上,清楚刻着“钦察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圆领葵花衫换做更精美的锦袍,白公公揽镜自照,坚定认为,自己衬得上这块腰牌,这身衣服。
目光扫过立在堂下的一干办事宦官和临时从锦衣卫处-抽-调的掌班领班,白公公威严说道:“天子信任咱家,咱家必不能辜负天子的信任。咱家是天子的一把刀,一条恶犬,谁敢让天子不舒服,咱家就让他一辈子不好过!都听明白了?”
“是!”
在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使下,白厂公-霸-气-侧-漏,顺利成为朝臣心目中又一“当诛”佞人,仅次于锦衣卫指挥使郑铎。
自成立之初,鞭挞之声便不绝于耳。
矛盾-激-化下,早于历史出现的东厂变得更加神秘,行事更加诡谲莫测,威名震慑朝野,远播海外。在永乐朝后期,隐隐有压过锦衣卫的势头。
对此,成功“连任”数届锦衣卫指挥使的杨铎表示,欢迎之至。
有东厂的番子在前方吸引火力,锦衣卫才好暗中加紧动作。
东厂和锦衣卫,是和平竞争,还是狼狈为奸……总之,在这两个直属天子的情报部门联合努力下,大明的-特-务-事业蓬勃发展,大踏步向前迈进。
大明船队曾到访之地,同明-帝-国建交的海外诸国,以及被迫同大明武装骑兵玩耍几个世纪的欧洲各国,每提“大明东厂”和“大明锦衣卫”,无不谈之色变。
东厂成立之初,倒无后世恶名。配合锦衣卫进行几次抓捕-审-讯工作,名声才渐渐传出。
远在北京,孟清和想了解南京消息,只能通过邸报和同僚信件。看到徐增寿信上内容,一口茶喷出,呛得连连咳嗽。
“东厂?白厂公?”
孟伯爷擦擦嘴,感到很不可思议。
果然大明的历史你别猜,猜了照样不明白。
沈瑄上交官印,卸任北京镇守。但天子正式迁都之前,仍要同魏国公一起掌管北京-军-务。临近皇宫竣工,更是忙得见不着人。孟清和想要见国公爷一面,必须到后军都督府衙门蹲守。
几次之后,孟清和-暴-躁-了。
不想承认自己是X求不满,也不愿随意发脾气,只能转移注意力,一门心思扑到教育事业上。
月前奏请增设儒学,至今未得信息。孟清和不死心,再次上疏,详述个中因由,就差直说,这是为大明培养打手,培植铁杆,还能借此创收,好处大大的有。
“臣启陛下,教化番民,教导圣人学说,传颂大明天威……泽被后世……”
洋洋洒洒上千字,论点有序,论据有理。孟清和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奏疏,投入的精力,比奏请制造火器、改善火器营都要多得多。
底稿打了五遍,掌灯时分方觉满意。
正要抄录,书房门从外边开启,沈瑄迈步走了进来。
绯袍玉带,袍上绣着狮补,腰悬金牌。
孟清和放下笔,不由问道:“国公爷刚下值?”
“恩。”沈瑄点头,走到大案旁,拿起叠成一摞的底稿。细读一遍,神情渐肃,目光微闪。
“十二郎打算照此递上?”
“国公爷以为不妥?”
“不尽然。”沈瑄放下底稿,看过孟清和抄录一半的奏疏,重新铺开纸,提起一支狼毫,饱蘸墨汁,一笔楷书,字正雄厚却不死板,笔锋隐有锐意,看了多次,孟清和仍是觉得,如沈瑄这般文武全才,当真是生来就为打击人。
“十二郎可曾细想,国朝创立至今,不言北疆南域,应天十八府,天子脚下,文风鼎盛之地,除府州县学,儒学-私-学又有几所?”
孟清和眉头微蹙,陷入深思。
“不患寡而患不均。十二郎不为扬名,一心为国,他人未必这般想。况内附各部多有私心。大批招揽,未必会乐于从命。新设儒学不可取,不若归入北京国子监,增设一科,限定人数。朝中不乏有识之士,如此行之,不需十二郎多费半分心思,”
说话间,沈瑄已放下笔,吹干纸上墨迹,递给孟清和。
“此封奏疏,瑄与十二郎联名。”
接过润色后的底稿,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越想越觉得有理。
免费发送,打破头争取,本就天壤之别。以阿鲁台和马哈木的思考模式,抢来的才会珍惜。更不会费力思考,背后是否设有圈套。
“国公爷英明!”
孟清和一直觉得计划中有疏漏,却始终找不出来。
沈瑄这番话,正让他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难怪天子不批,换成他也不会同意。
他想问题,还是局限在一射之地。上位者考虑的却是整个国家。随着大明的疆域不断扩充,朝廷制定和实行各项计划政策,必将比以往谨慎百倍千倍。
拍脑袋工程要不得。
热血充头只能在冲锋陷阵时发挥作用,用到治理国家上,绝对是挖坑自己跳。
“十二郎明白了?”
“明白了。”孟清和心情大好,拉住沈瑄的衣领,对着红润的唇角,用力亲一口,“子玉真乃吾之伯牙嵇康。”
暂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拇指擦过唇角,沈瑄明显愣了一下。
貌似,被-调-戏-了?
孟伯爷不知自己即将“大祸临头”,提起笔,一手严正的台阁体跃然纸上。笔落用印。转过头,不待开口,腰间突然一紧,温热的呼吸擦过耳际。
大红衣袖挥过,紫檀大案上的笔洗笔筒纷纷落地。
背脊贴在冰凉的桌面上,孟伯爷眨眼,再眨眼,明白眼下是什么情景,果断……兴-奋-了。
书房XXX,一直很期待,始终未实现。
十年间,这是头一回!
手臂一揽,撕拉一声。
缩回行凶的爪子,孟伯爷干笑两声,“那个……稍微激-动了点……”
沈瑄挑眉,俯身间,领口微敞。
孟清和咽了口口水,忍了几忍,终于没忍住,一口咬了上去……
冲动的结果,孟伯爷两天没出厢房。
递送南京的奏请,直接由国公爷代为抄录。借此,孟伯爷发现定国公又一项才能,但凡他写出的字,都能模仿出七八分。
天才又如何?再天才,人也是他的!
想到这里,孟清和弯起唇角,趴在枕上,被熟悉的冷香包围,圆满会周公去也。
永乐九年四月,孟清和同沈瑄联名的奏疏递送应天。
同月,朝廷下令,于北京国子监下增设新科,许归附部落头目官员子弟考取。
“三年一考,名额限定二十人,后可酌情增减。”
“凡入学者享生员禄米,发夏冬两季衣鞋。比同监生,年节有赏。”
“学制三至五年,优异者授文武官职。有功,许家人移居中原。”
“入学子弟,年龄限五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年满二十五岁,入学满五年,未有所成者,发还,不追讨禄米,取消该部两期考取名额。”
诏令布告天下。
兀良哈女真尚能自持,入不了国子监新科,还有大宁武学。
鞑靼瓦剌和风闻消息的各番邦不淡定了。
鞑靼太师阿鲁台和太保马儿哈咱,枢密知院脱火赤摒弃前嫌,坐到一个帐篷里商量,“鞑靼今非昔比。若能送子弟入北京国子监,学成之后,必可出人头地。更可向大明表示我等忠诚!”
马儿哈咱与脱火赤连连点头。
比不过兀良哈,还比不过瓦剌?无论如何,必须争取到比瓦剌更多的名额。事关脸面和部落今后的发展,容不得半点退让。
瓦剌首领马哈木同样召集手下大小头目,在大帐中讨论此事。
众人均有意送家中子弟入北京国子监,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同其他部落竞争之前,必须先在部落内竞争。马哈木的儿孙也是一样。
瓦剌人商议出的结果,与鞑靼大同小异。
马哈木拍板,瓦剌内部如何分配名额,不必着急,先把名额争到手再说。自己吵得乌烟瘴气,名额却没捞到,不是白费力气?
“首领说的对!”
暂时解决部落内的争议,众人散去。
马哈木叫住脱欢,道:“从明日起,让额森到大帐来随我学习明朝官话。”
“父亲,额森不够年龄。”脱欢有些迟疑,他更倾向长子和次子。
“这次不够还有下次。”马哈木正色道,“我的孙子里,额森年纪最小,却最聪明。我听说,明朝天子最宠爱的孙子和额森年龄仿佛。如果额森能入明朝国子监,出人头地的机会远多于他的几个兄弟。”
“父亲,我明白了。”
“你明白就好。”马哈木盘膝坐着,“如果额森能再得到一个人的赏识,瓦剌首领的位置,我将传给你。”
脱欢呼吸骤然一紧,黑红的脸颊紧绷,狭长双眼中,流淌着和马哈木一样的野心。
“父王指的是谁?可是大明天子?”
马哈木摇摇头,看着脱欢的眼神,很有些恨铁不成钢。
大明天子?亏他想得出来!
“我说的是大宁镇守,御赐国姓一等伯,兴宁伯!”
“他?”
马哈木不愿多讲,说太多,这个儿子未必明白,反倒误事。吸一口水-烟,道,“你回去吧,明日把额森送来。其他的不必多问。”
“是。”
脱还退出大帐,回头看一眼,帐帘已经落下。
父亲说,兴宁伯?
鞑靼和瓦剌的反应在朝廷预料之内。原本,北京国子监设立新科,为的就是他们。
锦衣卫递上条子,如实禀报,朱棣很满意。
皇帝高兴了,作为计划的提出者,孟清和得赏金一百两,银三百两,宝钞一千贯,丝绸十匹。沈瑄未得明旨封赏,但在见过京中来人后,交给孟清和五张地契。
捏着地契,孟清和很是无语。一张抵得上两箱,人和人,果真是不能比。
至此,事情并没结束。接下来的发展出乎所有人预料,连出主意的孟清和都没有料到。
北京国子监增设学科,对外扩招一事,不只引来瓦剌鞑靼,西南番邦也闻风而动。暹罗,占城,老挝,真腊,纷纷派遣使臣,希望能送王室和贵族子弟到大明求学。
番邦王室贵族子弟到中原求学之事,古已有之。南京国子监中就有琉球王室子弟。
使臣万分恳切,声泪俱下,大有明朝不同意,就在殿前撒泼打滚的迹象。未免样子太不好看,朱棣勉强同意,增加二十个名额。
消息传出,西南番邦自然对大明感恩戴德。
没等朱棣高兴太久,又出了问题。
白帐汗国遣人来访,同样希望能送贵族子弟到大明求学。
“伟大的大明皇帝,希望您能够仁慈的敞开胸怀!”
为了和平,也为展现大明的胸怀,朱棣点头,好,人收下。
白帐汗国的使者欢喜离开,群臣都以为事情会到此为止。可惜,现实给了众人迎头一击,太傻太天真!
被白帐汗国压着打的立陶宛大公国和莫斯科大公国,不知从何处得来消息,派出使臣,费尽千难万险来到大明。目的只有一个,同大明建立友好关系,送大公继承人到明朝学习先进文化知识。
由于语言不通,又是一身狼狈,两国使臣差点被当做骗子。直到有鸿胪寺序班听懂他们半生不熟的蒙古话,确认文书不是造假,才住进会同馆。
不等此事解决,大食朝贡的商队进京。紧接着,郑和船队曾到访过的西洋岛国按期朝贡。获悉此事,纷纷求见天子,希望大明不要厚此薄彼。
是不是能跟上学习进度?总之,人先送来再说。
不按照程序走,私自-偷-渡的也大有人在,例如日本。新将军对大明不太友好,和大明的关系日渐冷淡。架不住民间向往中原繁荣,抱个木盆跳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僧多粥少,最能形容当前情形。
朱棣头疼,答应谁,不答应谁,都是问题。
继续扩招?
不用六部上言,他都知晓会出麻烦。这次扩招,下次怎么办,继续扩?
想不出好办法,只能召集群臣共同商议。
国家威名远播,引人仰慕,于一国之君而言,也是头疼啊!
朱棣为留学生名额头疼,孟清和挂心的却是另一件事。
在大宁研究火器的迪亚士给他写信,称葡萄牙王室希望通过他,向伯爷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真诚盼望,有朝一日,明—帝--国的船队能够造访葡萄牙,建立贸易。
欧洲人打不过奥斯曼土耳其,无法通过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海域,正试图寻找通往方的新航路。途经一处海湾,遇上庞大的明朝船队,险些将其当做海怪,吓得跳海。
迪亚士通过大食船队带回消息,立刻被当做“了不起的探险家”,“受东方大贵族赏识的能人”。更被葡萄牙和西班牙争相授予爵位。
孟清和对葡萄牙王室的真诚问候没兴趣,他在意的是,郑和船队在哪里遇到欧洲人?
美洲不可能,澳洲更不可能。南极洲,北极洲,想都不必想。唯一的答案,只有非洲。
“难不成郑和发现好望角了?”
孟清和摸摸下巴,相当有可能。
与此同时,被孟伯爷惦记的大明船队,正乘风破浪,追击一群海盗。
朱高燧站在宝船船首,一身大红盘龙常服,金丝银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脚踩船舷,手中挥舞着长刀,被海风吹成古铜色的英俊面容,带着嗜-血的兴奋,“追上去开炮!打不中?撞沉!留几个活口,孤还等着寻宝装船!”
郑和站在他身后,很是淡定。
显然,眼前的场景不是第一回发生。
在前方逃命的海盗的们,无论国-籍,无论肤色,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跑,快点跑,被追上,一定会成为鲨鱼的晚餐!
只可惜,三帆木船哪里跑得过大明战船。
“交出船上金银宝石,招出藏宝地点,不然丢进海里喂鱼!”
盯着宝船上的大红身影,听到通译喊话,盗们抱团颤抖,泪流满面,满心的愤怒和委屈,他XX的!到底谁才是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