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文韬——学治国用人之道 (7)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俞敏洪认为,新东方的崛起归结于他与朋友们同心协力,为了企业美好前景不遗余力的奋斗。直到今天,新东方里无论中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教职工都叫俞敏洪为“俞老师”,没有一个人喊他“老板”。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他是否会介意这一问题时,俞敏洪这样回答:“新东方大量的人才在不同领域中的思想要比我先进,像向东老师是经济学毕业的,所以在经济领域、宏观领域中我根本就没法跟他比;徐小平、王强他们在国外待过好多年,所以在中西文化的理解方面,尤其是西方文化的理解方面,我永远都没法跟他们比。我唯一能做到的是,不管会议上大家讨论得多么激烈,不管意见多么不一致,最后我都能够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采纳其中最好的东西,再重新整合成新东方的战略、文化和发展设计,继续带着大家往前走。”
在俞敏洪这种理念的带领下,新东方的团队很快扩展到为几十、上百人的规模,这些管理精英遍布全中国的各个新东方分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校,使得新东方的企业实力不断加强。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涵养、有想法的个体,要想创立一番事业的话,就要做到胸襟宽广,能够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不要凡事都亲力亲为,要为成员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然后自己只要做到高屋建瓴,让整体方向不偏离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离成功不远矣!
举贤第十:选才考能,实与名要相当
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能,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①之所誉,而不得其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②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③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能,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①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②党:党羽。
③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文王问太公说:“虽然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却不能收到实效,而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了贤能却不加以任用,这就是只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的往往是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得不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得到重用,党羽少的人就会遭受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并因此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却被置于死地,奸臣却凭借虚名骗取了爵位,所以社会就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危亡了。”
文王问道:“那应该怎么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再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他们的工作业绩。选拔各类人才,应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这样才是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
君子致力于举贤选能,却不能收到实效的原因是因为用世俗之誉取人,这样最终得不到实用的人才。要想让选用的人才名副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能,名当其实”。
东汉王朝在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后,人民迎来的并不是太平盛世,而是诸侯割据,群雄混战。在北方地区,曹操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扫平了大小诸侯的割据势力,最终统一了北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他不拘一格地招揽和任用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荀彧,说他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事实上,这一称呼他当之无愧,他为曹操制定了许多攸关成败的重大决策和计谋,为魏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曹操和荀彧之间,还有一个小故事。当年曹操带领三十万青州兵,想进军中原,一统天下。虽有兵有将却少了谋士,想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于是他就去泰山请教一位高僧。高僧最后给了他一个锦囊,并且嘱咐他:“进兵中原的时候,如果有人骂你,你就拆开这个锦囊,那时候自有良将辅助你。”
曹操刚进兵中原,他的士兵就开始鱼肉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他进兵许昌的第二天早上,许昌城的四个城门上就都贴了一张纸,上书:曹操掠又抢,百姓苦难当,治军若不严,必然难久长。落款是:许昌荀彧。
一看到这张帖子,曹操大怒,没想到居然有人敢指名道姓地骂他,应该把这个人抓起来,让他看看自己的军威。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高僧给他的那个锦囊,于是急忙拆开,里面是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晌午才说话,日月叠相加,十天头长草,两撇把或拉,喜遇贝又臣,才过姜子牙。
这一看就是个字谜,曹操一边看,一边思考着这几句话说的是谁。突然,他灵光一闪:这首诗说的不就是荀彧嘛,原来这还是个才过姜子牙的人。
得知谜底后,曹操非常高兴,认为如果能够得到荀彧这个人才,成就统一大业便指日可待了。于是他立刻写了帖子派曹仁去请荀彧,但是却没有请来。荀彧看到曹操的帖子的时候,直接就放在了一边,心里嘀咕着:曹操啊曹操,我荀彧好歹也是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怎么能被你轻易请了去。曹仁没有请到人,回去禀报曹操,然后想要派人把荀彧抓来。曹操立刻阻止了这种鲁莽的行为,亲自骑马去请,依旧是无功而返。曹操求贤若渴,于是又请了荀彧几次,结果还是徒劳无功。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曹操对荀彧朝思暮想,都快想出病来了。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上天,老天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这天,曹操听说荀彧要去祭祖,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备了厚礼,骑着快马去了荀彧祭祖的家庙。曹操进入家庙的时候,荀彧正在读书,但是他故意对曹操视而不见,曹操也不好意思打扰,就在一旁等着。忽然,荀彧手里的书掉在了地上。曹操立刻上前捡起来,双手奉上,然后说:“久闻先生大名,我乃谯郡曹操,特来拜请,共扶汉室。”荀彧看了曹操一眼,然后傲慢地说:“你找错人了,我是个山野村民,哪懂得治国之道?你还是另请高明吧。”曹操听后,更加诚恳地说:“久闻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策,如今先生不愿与我共事,是怪我治军扰民,还在生我的气吗?”荀彧问道:“你不怕我骂你吗?”曹操又诚恳地说:“先生你骂得对,骂得好,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愚钝之处,以后要多骂才是。”荀彧又推说有腿疾,走路不方便。曹操立刻牵来自己的坐骑,恭恭敬敬地让荀彧骑上,并且自己来牵马。这样,曹操终于把荀彧请到了自己的府中。
有了荀彧,曹操如虎添翼,力量更加强大起来。后来,荀彧又向他推荐了郭嘉、荀攸。这两人也都非常有谋略,他们都成为了曹操的智囊。曹操没有亏待他们,任荀攸为军师,让郭嘉参与机要。后来,曹操每占领一处地方就遍访贤才,将有用的人收归到自己的旗下,壮大自己的队伍。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才,他便任用,哪怕是曾经的敌人,如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后来也都成为了曹操军中佐命立功的名将。他认为,国家战乱频繁,急需人才,如果过分拘泥于“世俗所誉”的品行,就会使“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奇才异士埋没民间。他多次颁布求贤令,要求破除世俗,“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既有举贤之名,又有举贤之实,他能让这些人才的才华充分发挥出来。对于他们的建议,他会认真思考,即使最后没有采纳,也会给予鼓励。这样,曹操就能不闭目塞听,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
选才考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国富民强的关键,不能等闲视之。名副其实的人才是团队的中流砥柱,所以选用人才的时候要特别慎重。三流的人才只能拥有三流的团队,一流的人才才能缔造一流的团队。萨耶·卢贝克公司在美国很出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创始人理查德·萨耶是靠做小生意起家的。公司之所以后来发展得那么大,跟他善于发现和启用人才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些人才都是名副其实的。
萨耶最开始的时候是在一条铁路上当运货代理商。那时的代理商有个共同的烦恼,就是你大老远把货物带过去,如果客户嫌货物不好,拒收,代理商就需要再把货物带回来。这样一来,代理商等于赔了笔运费。对此,萨耶很苦恼。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邮寄的方法将货物送给买主。这样,买卖双方都会很方便。
这种方式给萨耶带来了意外的成功,他的生意需要扩大规模。为了寻找到合适的人才,他用了五年的时间。“生意好做,伙计难找”,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激烈的商战中,好的人才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难找。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他遇到了一个叫卢贝克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两人聊了一会儿,就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卢贝克热情地说:“我觉得你的想法非常好,坚持下去一定会前程远大。”
萨耶听到这个话很高兴,他感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日夜苦苦寻找的合作伙伴。于是他直接说道:“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既然你觉得这一行很有前途,何不加入进来,我们一起干。”卢贝克看着热情的萨耶,两人隔着桌子拥抱在一起。这天开始,以两人姓氏为名的世界性的大企业“萨耶·卢贝克公司”就在拥抱中诞生了。
有了卢贝克的帮助,萨耶真是如虎添翼。二人紧密合作,公司第一年的营业额就比萨耶独自一人做的时候增加了将近10倍,达到了40万美元。第二年公司的发展更快,这是二人始料未及的。面对这一切,他们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经过商议,他们决定为自己的生意找个经理人。
这时,萨耶·卢贝克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百万,为这样一个百万的生意找个经理人,比找好伙计难多了,因为这样的人必须是将相之才,即使有,也已经被其他人挖掘得差不多了。经过几番思虑,两人决定开阔视野,到一般的小商人行列中去找。
一次偶然的机会,萨耶发现了一个叫路华德的小布贩子,他的推销手段极为高明,于是,萨耶立刻和卢贝克一起去找他。见到路华德,萨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想请你加入我们的生意,坦白地说,就是想请你去当总经理。”路华德要求给他三天的时间考虑一下。“可以是可以,但你要保证,在这个时间内不能接受其他公司的邀请。”萨耶严肃地说。事实证明萨耶的眼光非常不错,第二天就有两家化妆品公司请路华德去主持推销方面的业务,若不是有言在先,估计路华德就可能会成为其他公司的人了。
当上总经理的路华德为报答知遇之恩,天天废寝忘食地工作,作出了惊人的成绩。萨耶·卢贝克公司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在十年时间里,营业额就增加了600多倍。现在,该公司每年的售货额将近70亿美元,拥有30万员工。在零售业界,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
其实,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只要能够做到识人公平、用人公正、惜才如命、爱才如子,彻底排除干扰、抛弃偏见、量才录用、知人善用,就能使我们的人才队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实现英才辈出的目标。
赏罚十一: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①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①阴化:暗中变化,潜移默化。
文王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舞人的,惩罚是用来警示人的,我想用奖赏一人来鼓舞百人,惩罚一人以警示大众,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回答道:“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必行。奖赏守信,惩罚必行,这些都是人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即使没有听到和看见,也会因此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到。诚信于天地之间都能够畅行,还能上通于神明,何况只是对人呢?”
本节在一开始就写出了奖惩的目的是“存劝”和“示惩”。如果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务必要坚持赏罚的原则:赏贵信、罚贵必。
俞敏洪认为,新东方的崛起归结于他与朋友们同心协力,为了企业美好前景不遗余力的奋斗。直到今天,新东方里无论中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教职工都叫俞敏洪为“俞老师”,没有一个人喊他“老板”。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他是否会介意这一问题时,俞敏洪这样回答:“新东方大量的人才在不同领域中的思想要比我先进,像向东老师是经济学毕业的,所以在经济领域、宏观领域中我根本就没法跟他比;徐小平、王强他们在国外待过好多年,所以在中西文化的理解方面,尤其是西方文化的理解方面,我永远都没法跟他们比。我唯一能做到的是,不管会议上大家讨论得多么激烈,不管意见多么不一致,最后我都能够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采纳其中最好的东西,再重新整合成新东方的战略、文化和发展设计,继续带着大家往前走。”
在俞敏洪这种理念的带领下,新东方的团队很快扩展到为几十、上百人的规模,这些管理精英遍布全中国的各个新东方分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校,使得新东方的企业实力不断加强。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涵养、有想法的个体,要想创立一番事业的话,就要做到胸襟宽广,能够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不要凡事都亲力亲为,要为成员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然后自己只要做到高屋建瓴,让整体方向不偏离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离成功不远矣!
举贤第十:选才考能,实与名要相当
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能,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①之所誉,而不得其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②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③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能,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①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②党:党羽。
③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文王问太公说:“虽然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却不能收到实效,而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了贤能却不加以任用,这就是只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的往往是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得不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得到重用,党羽少的人就会遭受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并因此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却被置于死地,奸臣却凭借虚名骗取了爵位,所以社会就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危亡了。”
文王问道:“那应该怎么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再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他们的工作业绩。选拔各类人才,应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这样才是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
君子致力于举贤选能,却不能收到实效的原因是因为用世俗之誉取人,这样最终得不到实用的人才。要想让选用的人才名副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能,名当其实”。
东汉王朝在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后,人民迎来的并不是太平盛世,而是诸侯割据,群雄混战。在北方地区,曹操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扫平了大小诸侯的割据势力,最终统一了北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他不拘一格地招揽和任用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荀彧,说他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事实上,这一称呼他当之无愧,他为曹操制定了许多攸关成败的重大决策和计谋,为魏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曹操和荀彧之间,还有一个小故事。当年曹操带领三十万青州兵,想进军中原,一统天下。虽有兵有将却少了谋士,想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于是他就去泰山请教一位高僧。高僧最后给了他一个锦囊,并且嘱咐他:“进兵中原的时候,如果有人骂你,你就拆开这个锦囊,那时候自有良将辅助你。”
曹操刚进兵中原,他的士兵就开始鱼肉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他进兵许昌的第二天早上,许昌城的四个城门上就都贴了一张纸,上书:曹操掠又抢,百姓苦难当,治军若不严,必然难久长。落款是:许昌荀彧。
一看到这张帖子,曹操大怒,没想到居然有人敢指名道姓地骂他,应该把这个人抓起来,让他看看自己的军威。就在这时,他突然想起高僧给他的那个锦囊,于是急忙拆开,里面是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晌午才说话,日月叠相加,十天头长草,两撇把或拉,喜遇贝又臣,才过姜子牙。
这一看就是个字谜,曹操一边看,一边思考着这几句话说的是谁。突然,他灵光一闪:这首诗说的不就是荀彧嘛,原来这还是个才过姜子牙的人。
得知谜底后,曹操非常高兴,认为如果能够得到荀彧这个人才,成就统一大业便指日可待了。于是他立刻写了帖子派曹仁去请荀彧,但是却没有请来。荀彧看到曹操的帖子的时候,直接就放在了一边,心里嘀咕着:曹操啊曹操,我荀彧好歹也是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怎么能被你轻易请了去。曹仁没有请到人,回去禀报曹操,然后想要派人把荀彧抓来。曹操立刻阻止了这种鲁莽的行为,亲自骑马去请,依旧是无功而返。曹操求贤若渴,于是又请了荀彧几次,结果还是徒劳无功。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曹操对荀彧朝思暮想,都快想出病来了。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上天,老天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这天,曹操听说荀彧要去祭祖,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备了厚礼,骑着快马去了荀彧祭祖的家庙。曹操进入家庙的时候,荀彧正在读书,但是他故意对曹操视而不见,曹操也不好意思打扰,就在一旁等着。忽然,荀彧手里的书掉在了地上。曹操立刻上前捡起来,双手奉上,然后说:“久闻先生大名,我乃谯郡曹操,特来拜请,共扶汉室。”荀彧看了曹操一眼,然后傲慢地说:“你找错人了,我是个山野村民,哪懂得治国之道?你还是另请高明吧。”曹操听后,更加诚恳地说:“久闻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策,如今先生不愿与我共事,是怪我治军扰民,还在生我的气吗?”荀彧问道:“你不怕我骂你吗?”曹操又诚恳地说:“先生你骂得对,骂得好,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愚钝之处,以后要多骂才是。”荀彧又推说有腿疾,走路不方便。曹操立刻牵来自己的坐骑,恭恭敬敬地让荀彧骑上,并且自己来牵马。这样,曹操终于把荀彧请到了自己的府中。
有了荀彧,曹操如虎添翼,力量更加强大起来。后来,荀彧又向他推荐了郭嘉、荀攸。这两人也都非常有谋略,他们都成为了曹操的智囊。曹操没有亏待他们,任荀攸为军师,让郭嘉参与机要。后来,曹操每占领一处地方就遍访贤才,将有用的人收归到自己的旗下,壮大自己的队伍。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才,他便任用,哪怕是曾经的敌人,如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后来也都成为了曹操军中佐命立功的名将。他认为,国家战乱频繁,急需人才,如果过分拘泥于“世俗所誉”的品行,就会使“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奇才异士埋没民间。他多次颁布求贤令,要求破除世俗,“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既有举贤之名,又有举贤之实,他能让这些人才的才华充分发挥出来。对于他们的建议,他会认真思考,即使最后没有采纳,也会给予鼓励。这样,曹操就能不闭目塞听,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
选才考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国富民强的关键,不能等闲视之。名副其实的人才是团队的中流砥柱,所以选用人才的时候要特别慎重。三流的人才只能拥有三流的团队,一流的人才才能缔造一流的团队。萨耶·卢贝克公司在美国很出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创始人理查德·萨耶是靠做小生意起家的。公司之所以后来发展得那么大,跟他善于发现和启用人才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些人才都是名副其实的。
萨耶最开始的时候是在一条铁路上当运货代理商。那时的代理商有个共同的烦恼,就是你大老远把货物带过去,如果客户嫌货物不好,拒收,代理商就需要再把货物带回来。这样一来,代理商等于赔了笔运费。对此,萨耶很苦恼。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邮寄的方法将货物送给买主。这样,买卖双方都会很方便。
这种方式给萨耶带来了意外的成功,他的生意需要扩大规模。为了寻找到合适的人才,他用了五年的时间。“生意好做,伙计难找”,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激烈的商战中,好的人才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难找。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他遇到了一个叫卢贝克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两人聊了一会儿,就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卢贝克热情地说:“我觉得你的想法非常好,坚持下去一定会前程远大。”
萨耶听到这个话很高兴,他感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日夜苦苦寻找的合作伙伴。于是他直接说道:“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既然你觉得这一行很有前途,何不加入进来,我们一起干。”卢贝克看着热情的萨耶,两人隔着桌子拥抱在一起。这天开始,以两人姓氏为名的世界性的大企业“萨耶·卢贝克公司”就在拥抱中诞生了。
有了卢贝克的帮助,萨耶真是如虎添翼。二人紧密合作,公司第一年的营业额就比萨耶独自一人做的时候增加了将近10倍,达到了40万美元。第二年公司的发展更快,这是二人始料未及的。面对这一切,他们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经过商议,他们决定为自己的生意找个经理人。
这时,萨耶·卢贝克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百万,为这样一个百万的生意找个经理人,比找好伙计难多了,因为这样的人必须是将相之才,即使有,也已经被其他人挖掘得差不多了。经过几番思虑,两人决定开阔视野,到一般的小商人行列中去找。
一次偶然的机会,萨耶发现了一个叫路华德的小布贩子,他的推销手段极为高明,于是,萨耶立刻和卢贝克一起去找他。见到路华德,萨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想请你加入我们的生意,坦白地说,就是想请你去当总经理。”路华德要求给他三天的时间考虑一下。“可以是可以,但你要保证,在这个时间内不能接受其他公司的邀请。”萨耶严肃地说。事实证明萨耶的眼光非常不错,第二天就有两家化妆品公司请路华德去主持推销方面的业务,若不是有言在先,估计路华德就可能会成为其他公司的人了。
当上总经理的路华德为报答知遇之恩,天天废寝忘食地工作,作出了惊人的成绩。萨耶·卢贝克公司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在十年时间里,营业额就增加了600多倍。现在,该公司每年的售货额将近70亿美元,拥有30万员工。在零售业界,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
其实,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只要能够做到识人公平、用人公正、惜才如命、爱才如子,彻底排除干扰、抛弃偏见、量才录用、知人善用,就能使我们的人才队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实现英才辈出的目标。
赏罚十一: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①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①阴化:暗中变化,潜移默化。
文王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舞人的,惩罚是用来警示人的,我想用奖赏一人来鼓舞百人,惩罚一人以警示大众,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回答道:“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必行。奖赏守信,惩罚必行,这些都是人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即使没有听到和看见,也会因此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到。诚信于天地之间都能够畅行,还能上通于神明,何况只是对人呢?”
本节在一开始就写出了奖惩的目的是“存劝”和“示惩”。如果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务必要坚持赏罚的原则:赏贵信、罚贵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