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360年正月,当刘伯温行走在通往应天的大路上时,朱元璋正派人去和方国珍接洽。使者回来后把自己对方国珍的印象说给朱元璋听,据使者说,方国珍这人太狡诈,谈判收不到任何效果,只能用拳头。朱元璋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顾不来方国珍,于是给方国珍写了封措辞严厉、带着威胁的信,要他好自为之,否则有一天,你的三郡丢了,家人都不保,岂不是惹天下人耻笑!
方国珍又心惊肉跳起来。但当他发现朱元璋正和陈友谅纠缠,而只是和自己过嘴瘾时,又放下了思想负担。他的心灵平静了才几个月,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大败陈友谅,这让他第三次心惊肉跳。他急忙给朱元璋送上数目可观的黄金珠宝,声明自己的归顺之心。至于怎么归顺,什么时候归顺,只字未提。朱元璋又给他回信说:“我需要的是人才,黄金珠宝对我而言毫无用处,送还给你。”
原本,朱元璋是准备乘战胜陈友谅的余威好好教训一下方国珍的,但接连发生了婺、处两州的苗军叛乱,接着又是龙兴被陈友谅夺回,好不容易把这两件事平息后,刘伯温又在老家给他写信说此段时间不宜用兵。方国珍这才避免了一场战祸。
就在这段期间,刘伯温回到青田,方国珍早已闻听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的红人,所以派人送了一大批礼物给刘伯温。
刘伯温恨方国珍深入骨髓,这种仇恨跟情感无关,纯粹是思想意识上的。他虽然现在换了老板,而方国珍又是老板朱元璋争取的对象,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对一个仇人奉上笑脸。
不过,刘伯温已经五十多岁,沉稳了很多。所以他在给方国珍的信中,先是冷嘲热讽了一番,随即笔锋一转,开始神化起朱元璋。神化的笔锋险些转不回来,这才刹住车。最后敬告方国珍:“你头脑要清醒,你现在虽然是元政府的平章事(1360年年末,方国珍被元政府授予平章事的空头衔),但元朝的气数已不多,而你又不肯尽心尽力,何必为难自己,还是顺应天命为好。”
在这封信中,刘伯温只字未提自己的过去,他的过去也是为元政府打工。可在他心里,他和方国珍是神龙和泥鳅的区别,高尚的灵魂和烂污的狼心狗肺的区别。
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朱元璋就成了刘伯温策划书上的神,而刘伯温早已成了朱元璋心目中的神。大家都是神,看上去,二人合作,天下已无敌了。这就是朱刘模式,谁都离不开谁,刘伯温离开朱元璋,他内心深处涌动的建功立业的使命感就会成为泡影。朱元璋更离不开刘伯温,因为刘伯温是他的指路明灯。离开了刘伯温,他就等于是瞎子。不过,朱刘模式并非是牢不可破的,有一天,光天化日了,指路明灯就没有必要了。有一天,刘伯温完成了自己的内心交给自己的使命,朱元璋这个平台也就没有必要了。
轻解建德围
1363年春天,百花早已在青田盛开。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千呼万唤中,离开青田,踏着百花的香气回归应天。路过朱元璋控制区内的建德城时,他被建德城军政长官李文忠留住了。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据他自己说,小时候读书,总感觉似曾相识。后来他对人说,每个人今生所学习的知识,都只是温习了前生早已学到的知识。仅从这句话来判断,李文忠应该在哲学家中立有一席之地。
李文忠后来以文人的身份上战场,用兵如神,骁勇无比,并不比职业出身的武将差。在攻取建德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建德城墙,朱元璋听到捷报后心花怒放,火速任命他担任建德城的主人。
严格意义来讲,李文忠和刘伯温很有共同语言,因为他也是个半仙。据说在一次战役开始前,有股自东北而袭来的白气覆盖军队上空,李文忠马上掐指一算,说:“这次出征必然胜利。”结果,他以绝对的劣势兵力击败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对手。
不过,李文忠和刘伯温比起来就差远了,他在未卜先知的路上走得并不远,充其量只是个入门水平。1363年春天,张士诚的一支精锐部队突然出现在建德城外围,眼睁睁看着外围防御据点被一一抹平。他无计可施,乞灵于占卜。但占卜多次,出现的“吉”“凶”次数几乎相等。他既然无法在意识上得到答案,于是就想在实践中得到真理。不过,他对张士诚这支军队的野战能力相当清楚,所以,他又不敢贸然出击。就在他犹豫不决、无计可施时,天老爷把刘伯温送来了。
刘伯温听了李文忠对战局的描述,就走上城墙,查看张士诚军队的动向,然后又查探了城墙,最后走下来,问李文忠:“你有什么好计划?”
李文忠忽然感觉到几天来折磨他的重担被刘伯温的到来给卸掉了,他坚定地说,出城和敌人打野战。
刘伯温摇头,说:“建德城城高墙厚,这是敌人所忌惮的。而且,我看他们全是野战兵,也没带攻城器械,等的就是你出城,以他们的优势打你的劣势。如果你不出城,三日之内,他们必撤。他们一撤,你马上追击,可全歼。”
李文忠问:“您有什么天象依据吗?”这话的意思是说,他不相信刘伯温凭理性得出的证据,只相信刘伯温靠感性的占卜得出的结论。刘伯温仰头看天,白云朵朵,太阳射出万丈光芒。他只好说:“晚上,待我夜观天象。”
那天晚上,没有月亮,整个天空一片凄惨,刘伯温仰头看了许久,终于对身边也在仰着脖子的李文忠说:“据天象显示,三日之内,他们必撤。他们一撤,你马上追击,可全歼。天象还显示说,他们不可能攻城,因为建德城城高墙厚。你也千万别出城,等三日后,才可出城。”这一次,李文忠深信不疑。
三日后,刘伯温再登城墙,向对方的营垒望去,望了很久,才对身边的李文忠说:“敌人撤了,可以追击。”李文忠有了疑问,他分明看到敌人壁垒旗帜和前几日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对方的营垒中还传出频率极高的鼓声,这无论如何都不像是撤兵的样子。
此时,刘伯温没有天象可以观,因为太阳高照,晴空万里。刘伯温只好使用他世俗的手段,他以军师的权力命令李文忠开门击敌。李文忠咬紧牙关,命令突击队出城,而他自己在城上望下去,心里七上八下。
毫无悬念的是,突击队悄无声息地摸到对方的营垒前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甚至连报警都没有。当他们轻易地翻过对方的壁垒才发现,敌人果然不见了,敲鼓的只是些老弱病残的普通百姓。
李文忠得到这样的消息后,来不及夸赞刘伯温的本事,跳上马背,带着他的精锐,以四蹄离地的速度飞奔追敌。当然,也是毫无悬念的,他们追出一个时辰后,遇到了正在下马休整的敌人部队。这些人还未来得及上马,就被李文忠的骑兵冲碎了阵线,全军覆没。
刘伯温的大名因为多次战役前神乎其神的预测而声震江南,到1363年春时,他已经成了活着的传奇。
但是,刘伯温来到人间,并不仅仅书写传奇,还要缔造神话,让他得偿所愿的正是那位一年前惨败在他谋略下的大汉帝国皇帝陈友谅。
张士诚转身
当大雁北归的1363年春,刘伯温回到应天,朱元璋来不及跟他嘘寒问暖,马上就把一道难题摆在他面前。这道难题,的确有点难度。
制造难题的是张士诚。1363年阴历二月,张士诚突然派他的丞相吕珍进攻安丰城(今安徽寿县)。安丰在当时遍地烽烟的南中国战场上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城,却因为走进了两位大人物,所以南中国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它的身上。这两个大人物就是小明王韩林儿和伟大的民族英雄刘福通。
刘福通发起的斩首行动失败后,元政府在察罕帖木儿的疯狂反攻下荡平了韩宋帝国所有地盘。他带着韩林儿退守安丰后,名义上的领土只剩下朱元璋的控制区。
从反元的角度看,刘福通无疑是伟大的,他毫无私心地对元王朝发动灭顶之战。从生存的角度说,他无疑是愚蠢的,他就像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当他用所有的部队打击元王朝时,红巾军的分支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都在毫无底线地自我扩张,看上去像是红巾军在扩张。结果,当刘福通在安丰城中黯淡无光凄凄惨惨戚戚之时,正是陈、朱、张等人威风八面、光彩照人之日。
以刘福通的立场来看,最威风八面的人就是张士诚。因为他的部队正在安丰城下猛敲战鼓地攻城。刘福通禁不住想起自己几年前还是气势如虹,所向无敌,想不到风水轮流转的速度如此之快。现在,他被一个从前根本不会正眼相看的张士诚困得一筹莫展。
其实,刘福通太专注于元王朝,他一生中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元王朝身上了,他没太留意这几年张士诚凌厉的发展速度。
张士诚自取得高邮大捷后,名声大震。江浙一带的小股农民武装争先恐后地来投奔他,他和他的大周政权蒸蒸日上。1356年阴历三月,张士诚和他的兵团攻陷平江,改平江为隆平府,就此定都。在一番闪电般的封官拜爵后,他的大周帝国拔地而起。
张士诚马上把在战场上未发挥尽的余热带到和平建设上来。在其控制区内,他下令废除政府施加在农民和盐民身上的苛捐杂税。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他多次颁布有利于农民的土地政策。这就是他为什么富得流油的原因,他所占据的都是土地肥沃之地,只要政策合理,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发展教育上,张士诚设立多处学校,为学生提供食宿,为老师提供让人瞠目的薪水。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被张士诚的真情感动,蜂拥而至,后来名闻遐迩的施耐庵、罗贯中当时就在大周帝国白吃白喝过。
每当张士诚只身一人走在隆平府的大街上,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空气中就传来一声声温馨的问候,这是隆平府的百姓对他发自内心的问候。于是,那湿漉漉的青石板也仿佛有了温暖,升腾着热气,让张士诚的脸上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舒服。
他说:“我是穷苦人出身,深知穷苦人最想要的是什么,只是安居乐业,只是不被过度地骚扰,谁能让他们实现这个微小的理想,谁就是他们心中的圣人。”多年以后,朱元璋统一中国,隆平的百姓还用力怀念张士诚,每年在地藏王菩萨生日时,都会烧一种“狗屎香”。“狗屎”两个字是“九四”的谐音,这足以说明张士诚在隆平的善政,的确是货真价实的。
张士诚不是个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实际上,他脑中的那点传统文化,一张纸就能写得下。但正是因为没有受传统文化的侵袭和熏烤,所以他没有任何思想压力,他只是凭良知来做事。比如,中国传统思想希望一个皇帝要节俭,要存天理去人欲,张士诚就很不认可。他曾对刘伯温的同学施耐庵说:“如果我穷得穿不起裤子,非穿绫罗绸缎,那这就是人欲,这很不好。可如果我富得流油,还穿打补丁的裤子,这就是虚伪,矫揉造作,我既然吃得起山珍海味,穿得起绫罗绸缎,为什么不吃,为什么不穿?”
施耐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酱缸里泡大的,听了这样的话,惊骇流汗,很快就一惊一乍地跑掉了。施耐庵虽然跑掉了,可他对张士诚的印象极为深刻,后来创作《水浒传》,据说里面的“宋江”的原型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在隆平城时,的确有点奢侈。他曾制作连元顺帝看了都要惊骇的龙舟,龙舟一动,水平面凭空上升半尺,龙舟上美女如云,花香四溅,张士诚就在龙舟上和他的将军们划拳喝酒,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不过这种生活并不是后来朱元璋圈养的知识分子所说的那样,不舍昼夜。张士诚的奢华生活只是他在隆平城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他很多精力还是放在了保家卫国上。比如为了抵御元政府和朱元璋军队的进攻,他把控制区内的重要城池无锡、常熟、湖州等地的城墙加固,特别是在隆平城的城防上,他在加固隆平本城的同时,还在隆平城外围构筑了一道钢铁般的外城。后来,面对像坐了火箭一样飞升的朱元璋,张士诚又在隆平城墙上增置了月城,在月城外面对着应天方向的地方修筑了高台。每当他的宰相向他报告说,今年的国库收入又翻了几番时,他就强压住惊喜,飞快地奔上那座高台,向朱元璋的应天看去,以提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过,他的忧患意识在1356年时纯粹是杞人忧天。这一年,他最大的敌人刘伯温还在处州和石抹宜孙商量如何对付小土匪吴成七;他第二大敌人朱元璋刚攻陷应天,正在消化一口吞掉的诸多城市,无暇对张士诚有任何非分的想法。
但由于朱元璋攻城略地后已经和张士诚接壤,所以起摩擦只是时间问题。1356年阴历六月,朱元璋收编的一支以黄帕包头的黄包军突然向张士诚抛了媚眼。对于这送上门来的军队,朱元璋可能要考虑一下,但张士诚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因为他太有钱,来多少人他都可以养活。黄包军投敌,朱元璋正在忙于与西线的天完帝国作战,不敢和张士诚闹翻,可又不能忍气吞声,于是就给张士诚写了封信。信中说:“你我二人都是反抗蒙元的斗士,现在又成了邻邦,多年以前隗嚣称雄于天水,现在你称王于隆平,你二人可谓旗鼓相当,我很为你高兴。现在咱俩应该睦邻友好,各守己境,这是古人的教导,如果能做到,真是难能可贵。希望你不要头脑发热,做出损害你我友谊的事情来。”
隗嚣是西汉末年的军阀之一,后来投降了刘秀。张士诚的知识量不许他看懂朱元璋的信,所以他叫来手下的那群知识分子。这群知识分子可就炸了窝,先是强压怒火,给张士诚大致解说了下那段历史,然后就咆哮道:“朱秃驴这厮是把他自己当成汉光武帝刘秀了,他想让你认清形势,归降他!”
张士诚像炮仗一样爆了起来,他说:“朱秃子让我认清形势,我看倒是他要认清形势,老子家财万贯,士兵的武器如果用黄金来造,都能武装几万人。他朱秃子的财富就如他当初四处化缘时的头发一样少,怎么就敢说要我认清形势!”
有知识分子借势起哄说:“咱们揍他一顿,让他知道知道咱们的厉害!”
张士诚不是那种靠血性生存的人,所以当他发了一通火后,马上就冷静下来,扣住了朱元璋派来送信的使者,不给朱元璋回半个字。朱元璋望眼欲穿,发现给张士诚的这封信和使者一起都如同进了坟墓,怒火中烧起来。但他也和张士诚一样不是靠冲动生存的人,所以很快也冷静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西边的天完帝国。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永远按照既定程序动下去,我们的情感总会有波动,所以,人会有反常的时候。几天后,一场绵绵细雨降临隆平。雨后的下午,张士诚走在隆平城狭窄潮湿的小巷里,朱元璋的那封信就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扑面打来。他突然就来了股情绪,对身边的人咒骂道:“这巷子太他妈的窄了,喘不过气来,真他妈窝囊。”说完,他就大步流星地回到宫中,召开军事会议。他说:“我要给朱元璋这秃子一点颜色看看。拿他的镇江!”
1360年正月,当刘伯温行走在通往应天的大路上时,朱元璋正派人去和方国珍接洽。使者回来后把自己对方国珍的印象说给朱元璋听,据使者说,方国珍这人太狡诈,谈判收不到任何效果,只能用拳头。朱元璋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顾不来方国珍,于是给方国珍写了封措辞严厉、带着威胁的信,要他好自为之,否则有一天,你的三郡丢了,家人都不保,岂不是惹天下人耻笑!
方国珍又心惊肉跳起来。但当他发现朱元璋正和陈友谅纠缠,而只是和自己过嘴瘾时,又放下了思想负担。他的心灵平静了才几个月,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大败陈友谅,这让他第三次心惊肉跳。他急忙给朱元璋送上数目可观的黄金珠宝,声明自己的归顺之心。至于怎么归顺,什么时候归顺,只字未提。朱元璋又给他回信说:“我需要的是人才,黄金珠宝对我而言毫无用处,送还给你。”
原本,朱元璋是准备乘战胜陈友谅的余威好好教训一下方国珍的,但接连发生了婺、处两州的苗军叛乱,接着又是龙兴被陈友谅夺回,好不容易把这两件事平息后,刘伯温又在老家给他写信说此段时间不宜用兵。方国珍这才避免了一场战祸。
就在这段期间,刘伯温回到青田,方国珍早已闻听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的红人,所以派人送了一大批礼物给刘伯温。
刘伯温恨方国珍深入骨髓,这种仇恨跟情感无关,纯粹是思想意识上的。他虽然现在换了老板,而方国珍又是老板朱元璋争取的对象,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对一个仇人奉上笑脸。
不过,刘伯温已经五十多岁,沉稳了很多。所以他在给方国珍的信中,先是冷嘲热讽了一番,随即笔锋一转,开始神化起朱元璋。神化的笔锋险些转不回来,这才刹住车。最后敬告方国珍:“你头脑要清醒,你现在虽然是元政府的平章事(1360年年末,方国珍被元政府授予平章事的空头衔),但元朝的气数已不多,而你又不肯尽心尽力,何必为难自己,还是顺应天命为好。”
在这封信中,刘伯温只字未提自己的过去,他的过去也是为元政府打工。可在他心里,他和方国珍是神龙和泥鳅的区别,高尚的灵魂和烂污的狼心狗肺的区别。
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朱元璋就成了刘伯温策划书上的神,而刘伯温早已成了朱元璋心目中的神。大家都是神,看上去,二人合作,天下已无敌了。这就是朱刘模式,谁都离不开谁,刘伯温离开朱元璋,他内心深处涌动的建功立业的使命感就会成为泡影。朱元璋更离不开刘伯温,因为刘伯温是他的指路明灯。离开了刘伯温,他就等于是瞎子。不过,朱刘模式并非是牢不可破的,有一天,光天化日了,指路明灯就没有必要了。有一天,刘伯温完成了自己的内心交给自己的使命,朱元璋这个平台也就没有必要了。
轻解建德围
1363年春天,百花早已在青田盛开。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千呼万唤中,离开青田,踏着百花的香气回归应天。路过朱元璋控制区内的建德城时,他被建德城军政长官李文忠留住了。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据他自己说,小时候读书,总感觉似曾相识。后来他对人说,每个人今生所学习的知识,都只是温习了前生早已学到的知识。仅从这句话来判断,李文忠应该在哲学家中立有一席之地。
李文忠后来以文人的身份上战场,用兵如神,骁勇无比,并不比职业出身的武将差。在攻取建德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建德城墙,朱元璋听到捷报后心花怒放,火速任命他担任建德城的主人。
严格意义来讲,李文忠和刘伯温很有共同语言,因为他也是个半仙。据说在一次战役开始前,有股自东北而袭来的白气覆盖军队上空,李文忠马上掐指一算,说:“这次出征必然胜利。”结果,他以绝对的劣势兵力击败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对手。
不过,李文忠和刘伯温比起来就差远了,他在未卜先知的路上走得并不远,充其量只是个入门水平。1363年春天,张士诚的一支精锐部队突然出现在建德城外围,眼睁睁看着外围防御据点被一一抹平。他无计可施,乞灵于占卜。但占卜多次,出现的“吉”“凶”次数几乎相等。他既然无法在意识上得到答案,于是就想在实践中得到真理。不过,他对张士诚这支军队的野战能力相当清楚,所以,他又不敢贸然出击。就在他犹豫不决、无计可施时,天老爷把刘伯温送来了。
刘伯温听了李文忠对战局的描述,就走上城墙,查看张士诚军队的动向,然后又查探了城墙,最后走下来,问李文忠:“你有什么好计划?”
李文忠忽然感觉到几天来折磨他的重担被刘伯温的到来给卸掉了,他坚定地说,出城和敌人打野战。
刘伯温摇头,说:“建德城城高墙厚,这是敌人所忌惮的。而且,我看他们全是野战兵,也没带攻城器械,等的就是你出城,以他们的优势打你的劣势。如果你不出城,三日之内,他们必撤。他们一撤,你马上追击,可全歼。”
李文忠问:“您有什么天象依据吗?”这话的意思是说,他不相信刘伯温凭理性得出的证据,只相信刘伯温靠感性的占卜得出的结论。刘伯温仰头看天,白云朵朵,太阳射出万丈光芒。他只好说:“晚上,待我夜观天象。”
那天晚上,没有月亮,整个天空一片凄惨,刘伯温仰头看了许久,终于对身边也在仰着脖子的李文忠说:“据天象显示,三日之内,他们必撤。他们一撤,你马上追击,可全歼。天象还显示说,他们不可能攻城,因为建德城城高墙厚。你也千万别出城,等三日后,才可出城。”这一次,李文忠深信不疑。
三日后,刘伯温再登城墙,向对方的营垒望去,望了很久,才对身边的李文忠说:“敌人撤了,可以追击。”李文忠有了疑问,他分明看到敌人壁垒旗帜和前几日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对方的营垒中还传出频率极高的鼓声,这无论如何都不像是撤兵的样子。
此时,刘伯温没有天象可以观,因为太阳高照,晴空万里。刘伯温只好使用他世俗的手段,他以军师的权力命令李文忠开门击敌。李文忠咬紧牙关,命令突击队出城,而他自己在城上望下去,心里七上八下。
毫无悬念的是,突击队悄无声息地摸到对方的营垒前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甚至连报警都没有。当他们轻易地翻过对方的壁垒才发现,敌人果然不见了,敲鼓的只是些老弱病残的普通百姓。
李文忠得到这样的消息后,来不及夸赞刘伯温的本事,跳上马背,带着他的精锐,以四蹄离地的速度飞奔追敌。当然,也是毫无悬念的,他们追出一个时辰后,遇到了正在下马休整的敌人部队。这些人还未来得及上马,就被李文忠的骑兵冲碎了阵线,全军覆没。
刘伯温的大名因为多次战役前神乎其神的预测而声震江南,到1363年春时,他已经成了活着的传奇。
但是,刘伯温来到人间,并不仅仅书写传奇,还要缔造神话,让他得偿所愿的正是那位一年前惨败在他谋略下的大汉帝国皇帝陈友谅。
张士诚转身
当大雁北归的1363年春,刘伯温回到应天,朱元璋来不及跟他嘘寒问暖,马上就把一道难题摆在他面前。这道难题,的确有点难度。
制造难题的是张士诚。1363年阴历二月,张士诚突然派他的丞相吕珍进攻安丰城(今安徽寿县)。安丰在当时遍地烽烟的南中国战场上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城,却因为走进了两位大人物,所以南中国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它的身上。这两个大人物就是小明王韩林儿和伟大的民族英雄刘福通。
刘福通发起的斩首行动失败后,元政府在察罕帖木儿的疯狂反攻下荡平了韩宋帝国所有地盘。他带着韩林儿退守安丰后,名义上的领土只剩下朱元璋的控制区。
从反元的角度看,刘福通无疑是伟大的,他毫无私心地对元王朝发动灭顶之战。从生存的角度说,他无疑是愚蠢的,他就像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当他用所有的部队打击元王朝时,红巾军的分支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都在毫无底线地自我扩张,看上去像是红巾军在扩张。结果,当刘福通在安丰城中黯淡无光凄凄惨惨戚戚之时,正是陈、朱、张等人威风八面、光彩照人之日。
以刘福通的立场来看,最威风八面的人就是张士诚。因为他的部队正在安丰城下猛敲战鼓地攻城。刘福通禁不住想起自己几年前还是气势如虹,所向无敌,想不到风水轮流转的速度如此之快。现在,他被一个从前根本不会正眼相看的张士诚困得一筹莫展。
其实,刘福通太专注于元王朝,他一生中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元王朝身上了,他没太留意这几年张士诚凌厉的发展速度。
张士诚自取得高邮大捷后,名声大震。江浙一带的小股农民武装争先恐后地来投奔他,他和他的大周政权蒸蒸日上。1356年阴历三月,张士诚和他的兵团攻陷平江,改平江为隆平府,就此定都。在一番闪电般的封官拜爵后,他的大周帝国拔地而起。
张士诚马上把在战场上未发挥尽的余热带到和平建设上来。在其控制区内,他下令废除政府施加在农民和盐民身上的苛捐杂税。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他多次颁布有利于农民的土地政策。这就是他为什么富得流油的原因,他所占据的都是土地肥沃之地,只要政策合理,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发展教育上,张士诚设立多处学校,为学生提供食宿,为老师提供让人瞠目的薪水。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被张士诚的真情感动,蜂拥而至,后来名闻遐迩的施耐庵、罗贯中当时就在大周帝国白吃白喝过。
每当张士诚只身一人走在隆平府的大街上,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空气中就传来一声声温馨的问候,这是隆平府的百姓对他发自内心的问候。于是,那湿漉漉的青石板也仿佛有了温暖,升腾着热气,让张士诚的脸上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舒服。
他说:“我是穷苦人出身,深知穷苦人最想要的是什么,只是安居乐业,只是不被过度地骚扰,谁能让他们实现这个微小的理想,谁就是他们心中的圣人。”多年以后,朱元璋统一中国,隆平的百姓还用力怀念张士诚,每年在地藏王菩萨生日时,都会烧一种“狗屎香”。“狗屎”两个字是“九四”的谐音,这足以说明张士诚在隆平的善政,的确是货真价实的。
张士诚不是个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实际上,他脑中的那点传统文化,一张纸就能写得下。但正是因为没有受传统文化的侵袭和熏烤,所以他没有任何思想压力,他只是凭良知来做事。比如,中国传统思想希望一个皇帝要节俭,要存天理去人欲,张士诚就很不认可。他曾对刘伯温的同学施耐庵说:“如果我穷得穿不起裤子,非穿绫罗绸缎,那这就是人欲,这很不好。可如果我富得流油,还穿打补丁的裤子,这就是虚伪,矫揉造作,我既然吃得起山珍海味,穿得起绫罗绸缎,为什么不吃,为什么不穿?”
施耐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酱缸里泡大的,听了这样的话,惊骇流汗,很快就一惊一乍地跑掉了。施耐庵虽然跑掉了,可他对张士诚的印象极为深刻,后来创作《水浒传》,据说里面的“宋江”的原型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在隆平城时,的确有点奢侈。他曾制作连元顺帝看了都要惊骇的龙舟,龙舟一动,水平面凭空上升半尺,龙舟上美女如云,花香四溅,张士诚就在龙舟上和他的将军们划拳喝酒,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不过这种生活并不是后来朱元璋圈养的知识分子所说的那样,不舍昼夜。张士诚的奢华生活只是他在隆平城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他很多精力还是放在了保家卫国上。比如为了抵御元政府和朱元璋军队的进攻,他把控制区内的重要城池无锡、常熟、湖州等地的城墙加固,特别是在隆平城的城防上,他在加固隆平本城的同时,还在隆平城外围构筑了一道钢铁般的外城。后来,面对像坐了火箭一样飞升的朱元璋,张士诚又在隆平城墙上增置了月城,在月城外面对着应天方向的地方修筑了高台。每当他的宰相向他报告说,今年的国库收入又翻了几番时,他就强压住惊喜,飞快地奔上那座高台,向朱元璋的应天看去,以提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过,他的忧患意识在1356年时纯粹是杞人忧天。这一年,他最大的敌人刘伯温还在处州和石抹宜孙商量如何对付小土匪吴成七;他第二大敌人朱元璋刚攻陷应天,正在消化一口吞掉的诸多城市,无暇对张士诚有任何非分的想法。
但由于朱元璋攻城略地后已经和张士诚接壤,所以起摩擦只是时间问题。1356年阴历六月,朱元璋收编的一支以黄帕包头的黄包军突然向张士诚抛了媚眼。对于这送上门来的军队,朱元璋可能要考虑一下,但张士诚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因为他太有钱,来多少人他都可以养活。黄包军投敌,朱元璋正在忙于与西线的天完帝国作战,不敢和张士诚闹翻,可又不能忍气吞声,于是就给张士诚写了封信。信中说:“你我二人都是反抗蒙元的斗士,现在又成了邻邦,多年以前隗嚣称雄于天水,现在你称王于隆平,你二人可谓旗鼓相当,我很为你高兴。现在咱俩应该睦邻友好,各守己境,这是古人的教导,如果能做到,真是难能可贵。希望你不要头脑发热,做出损害你我友谊的事情来。”
隗嚣是西汉末年的军阀之一,后来投降了刘秀。张士诚的知识量不许他看懂朱元璋的信,所以他叫来手下的那群知识分子。这群知识分子可就炸了窝,先是强压怒火,给张士诚大致解说了下那段历史,然后就咆哮道:“朱秃驴这厮是把他自己当成汉光武帝刘秀了,他想让你认清形势,归降他!”
张士诚像炮仗一样爆了起来,他说:“朱秃子让我认清形势,我看倒是他要认清形势,老子家财万贯,士兵的武器如果用黄金来造,都能武装几万人。他朱秃子的财富就如他当初四处化缘时的头发一样少,怎么就敢说要我认清形势!”
有知识分子借势起哄说:“咱们揍他一顿,让他知道知道咱们的厉害!”
张士诚不是那种靠血性生存的人,所以当他发了一通火后,马上就冷静下来,扣住了朱元璋派来送信的使者,不给朱元璋回半个字。朱元璋望眼欲穿,发现给张士诚的这封信和使者一起都如同进了坟墓,怒火中烧起来。但他也和张士诚一样不是靠冲动生存的人,所以很快也冷静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西边的天完帝国。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永远按照既定程序动下去,我们的情感总会有波动,所以,人会有反常的时候。几天后,一场绵绵细雨降临隆平。雨后的下午,张士诚走在隆平城狭窄潮湿的小巷里,朱元璋的那封信就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扑面打来。他突然就来了股情绪,对身边的人咒骂道:“这巷子太他妈的窄了,喘不过气来,真他妈窝囊。”说完,他就大步流星地回到宫中,召开军事会议。他说:“我要给朱元璋这秃子一点颜色看看。拿他的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