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战MSN:荣誉与命运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出于战略上考虑,我选择的第一个征服目标往往不是不堪一击的小公司,而是最强劲的对手。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写给儿子的信》
创新永远是遭遇的结果。
——郭士纳(前IBM董事长)
MSN来了
2004年8月,在微软公司总部已经工作了9年的熊明华受命回到中国,组建MSN中国研发中心,他决定把基地建在上海。几乎同时,微软在北京组建MSN中国市场中心,负责人为中国区员工、已有10年服务经历的罗川。这意味着腾讯历史上最重量级的敌人出现了。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有关MSN即将进入中国的消息甚嚣尘上。与大张旗鼓的网易、新浪等不同,微软一直没有专门的MSN中国运营团队,可是它的用户数却是网易的3倍。来自调查机构易观国际的数据表明,2005年,在没有任何宣传和本地化支持的情况下,MSN在中国即时通信的市场份额为10.58%,虽然离QQ77.8%的份额相距甚远,但已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即时通信软件。
更重要的是,在约2000万商务人士用户中,腾讯用户约950万人,占47%,MSN用户约1075万人,占53%,其中在过去的两年里,MSN新增的用户有95%来自腾讯QQ流失的用户。当这些数据被报告到微软总部时,美国人大吃一惊,在罗川等中国区员工的一力主导下,微软做出了将MSN业务独立出来、实施本土化运营的决策。
1965年出生的熊明华是微软MSN业务部门最资深的华人产品经理。他早年在一家台湾人创办的软件公司工作,从事Windows汉化技术的开发,是一位拥有实战经验的设备驱动程序专家,用民间的话说,是开发病毒软件的专家。去美国后,他先在IBM工作,1996年加入微软,彼时,比尔·盖茨正发动对网景的攻击,熊明华在IE浏览器部门担任产品经理,参与了IE3.5到IE5.0的版本开发,“目睹了微软如何‘绞杀’网景的全过程”。1999年,熊明华又进入视窗部门,参与了Windows 2000和MSN的开发。“2001年以后,我的期权到期了,便想退休或者回到中国创业。”此后,他经常回国,到联想、方正等公司交流访谈,担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并出版了《软件开发的科学与艺术》和《软件开发过程与案例》两本专业书籍。在一次授课时,台下的学员中便有任宇昕和吴宵光。
熊明华回到上海的两周后,张志东便通过朋友找到了他。
黄昏时,他们在东平路、衡山路交界的藏陇坊餐厅见面,张志东随身带来了两瓶红酒。他们聊了四五个小时,张志东对技术的娴熟给熊明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临告别时,张志东直接问熊明华:“你愿意加入腾讯吗?”
这只是两军开战前的一个小细节。对张志东的邀请,熊明华一笑置之。“在当时,MSN的眼中并没有假想敌。我们没有把QQ当回事,它的UI(界面设计)做得太烂了,软件开发水平也不高。”熊明华很快组建起一支30多人的研发团队。
随同熊明华从西雅图回国、后来转投腾讯的郑志昊回忆过一个细节:“我们去大学招聘大学生,在每一个招聘现场都被围死,乌压压的都是人,简历堆成了山,他们看见微软的人就好像看见了神一样,把我们彻底吓坏了。”一年多后,跳槽到腾讯的郑志昊再去校园招聘学生,“几乎没有一个TOP10的学生愿意来腾讯。我们根本招不到最优秀的人才。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腾讯是用‘二流’乃至‘三流’的人才,在与微软打仗”。
“收购”张小龙
在21世纪开始的那些年,对微软的畏惧几乎是IT业界公司的本能。1984年,全美十大个人计算机软件公司中,微软排名第二,到2001年微软排名第一,而当年的其他9家公司都已在排名中消失了。微软统治了全球90%的电脑界面,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s办公软件、IE浏览器以及收购过来的Hotmail邮箱、Skype网络电话,构成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巨型平台,比尔·盖茨通过捆绑战略击溃网景的故事更是殷鉴不远。
在中国市场上,盖茨采取了放任盗版的战略。1998年,他对《财富》杂志说:“只要中国人做盗版,我们希望他们可以盗版微软的。他们将会盗版上瘾,在接下来的10年,我们会想方法把盗版收回来。”事实正是如此,微软一直到2008年才开始着手打击中国市场上的盗版行为。
在微软宣布了MSN本土化战略之后,从资本市场到互联网业界,很多人认为腾讯的末日可能要到来了。负责公共事务的许晨晔回忆,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互联网论坛,至少有两个人走过来,小声向他求证:“听说你们腾讯打算让MSN收购?”当时网上还流传一封以比尔·盖茨的口吻写给马化腾的信,其中写道:“QQ群不是社会网络,感谢QQ给中国小朋友普及了即时通信的概念,等他们长大了,工作了,有钱了,就慢慢转移到了MSN,无缝切换。”在腾讯内部,尽管紧张的气氛越来越重,不过,在马化腾和张志东看来,MSN要动摇QQ的基本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汤因比所揭示的,“高级别的文明体从来都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挑战越大,刺激越强”。
就在2004年9月9日,腾讯推出2004年QQ正式版,这是腾讯上市之后QQ的第一次大型改版。该版本也是继2002年8月版之后的又一经典版本,它在技术上有三大特色:第一,强化了网络传输功能,大力提升了传输文件的速度,并支持断点续传;第二,推出QQ网络硬盘和互动空间;第三,改进了QQ群的组织结构,在群聊的基础上设计了“群中群”。这些改进,对于即时通信的使用者而言都可谓“刚性需求”,因此受到热烈的追捧。尤其让马化腾高兴的是,网盘和传输速度的加快都是工具性的提升,对于商务人士的吸引力非常之大。
在一次高管会上,吴宵光讲了一个听来的真实故事:微软派市场调研员在北京的写字楼里做用户调查,一位用户在问卷的“月收入”一项上填写了5000元,调研员一把将问卷抽了回去:“对不起,您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腾讯的所有高管笑得前俯后仰。
最让马化腾担心的是,QQ在商务市场上的口碑一直不佳——尽管新版本做了不少的改进。在当时的中心城市写字楼里,一个挂着QQ的电脑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很多公司明文规定上班时间不得使用QQ,在他们看来,QQ仅仅是个聊天和搭讪的工具,MSN才是办公信息化的必需品。
“我们没有能力短时间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不过,如果能够找到一款阻击性的产品,也许情况会好一些。”沿着这条思路往前走,大家讨论到了一个平台级的产品——电子邮箱。“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即时通信工具与邮箱有最密切的关联性,腾讯的QQ邮箱不够好,1亿多QQ用户中,使用QQ邮箱的不到1%。而微软的Hotmail太强了,我们必须要补上这块板。”
补板的最佳办法,就是收购Hotmail在中国的最强竞争对手,于是Foxmail进入了腾讯的视野中。
Foxmail的开发人是华南地区一位传奇的软件工程师张小龙。张小龙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1994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京粤电脑工作。在1996年前后,他独立写出了Foxmail。“Foxmail没有模拟谁,是比Outlook更早的一款邮件客户端。我记得我写Foxmail的时候,丁磊正在写Webmail。所不同的是,丁磊的邮箱是基于网页开发的,而我的是基于客户端。当时中国的联网速度很慢,反而客户端比较快。”Foxmail出来后,中文版使用人数在一年内就超过400万,英文版的用户遍布20多个国家,名列“十大国产软件”。
张小龙因此被业界视为继求伯君之后的第二代软件工程师的代表人物。张小龙个性内向,不喜欢混圈子,是一位业余网球高手。他对商业的兴趣不大,在Foxmail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都没有想到要组建一家公司来进行商业化运营。此后,他进入广东科学院下属的灵通公司。1998年,张小龙以1200万元的价格将Foxmail卖给了深圳博大。接下来便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博大一直没有找到让Foxmail实现盈利的办法,张小龙只好带着10多位工程师转而去做企业邮箱服务器,这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可谓苟延残喘。
2005年2月,刘炽平代表腾讯前往收购Foxmail,曾李青与他一起执行。腾讯与张小龙的谈判,因双方的气质接近,对互联网的理解相同,一开始就顺利契合。谈判进展得很快,到3月16日,腾讯对外公布,已正式签署了收购Foxmail软件及有关知识产权的协议,这是腾讯历史上的第一例收购案,准确的收购价格迄今未对外宣布。张小龙不愿意到深圳工作,马化腾做出让步,成立了广州研发中心,由张小龙出任总经理。
也是在2005年的2月,在主管国际事务的网大为的努力下,腾讯与美国谷歌宣布业务合作。腾讯已经开始为其国内用户提供谷歌的网页搜索服务。同时,腾讯还将提供谷歌在网上针对搜索结果的广告服务AdSense。谷歌的网页搜索框嵌入腾讯的各主要互联网服务,包括QQ即时通信的客户端、网站、TT浏览器、腾讯TM和腾讯通RTX。
对Foxmail的收购和与谷歌的合作,被看成是腾讯应对MSN本土化的两个外部性防御。
罗川的三重攻击
尽管做了不少的准备,微软中国在MSN上的种种大胆行动还是让腾讯招架得非常吃力。
就在腾讯收购Foxmail的20多天后,4月11日,微软与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成立合资企业——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刚刚履新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唐骏出任CEO,上海市市长和微软首席技术官麦格瑞·蒙迪出席了签字仪式。一个月后,在微创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美斯恩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微软与联和分别注资5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罗川出任总裁。联和投资是一家隶属于上海国资委的投资型企业,这种合资背景引人无数的联想。
从组建的第一天起,罗川的想法就是尽快地实现盈利,因此,在业务拓展上,MSN采取了最开放的分包合作模式。
美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区域市场通常会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雅虎模式,即完全交给当地的合作方经营,总部提供品牌和技术支持,最后只是分享利润。另一种模式则是谷歌模式,建立庞大的工程师、营销队伍,采用完全本地化的操作形态。微软不愿意丧失对MSN的主导权——在与联和投资的合作中,微软尽管股份比例小于对方,却在协议中强势规定,由微软方控制公司的全部经营权。然而同时,微软没有足够的决心打一场战略性的战役,上海美斯恩的注册资本金仅为800万美元,即微软只投入了不到500万美元。因此,罗川决定采取一种新的办法,他将之称为频道内容合作的商业模式。
MSN中国推出了MSN中文网网站,由此形成一个门户型的平台,罗川将各个频道以承包经营的方式向社会招标。因MSN名声很大,迅速引来了众多专业型的合作伙伴,在第一批的名单中就有淘宝网、上海文广、赛迪网、人来车网、英语村、猫扑网、联众世界、指云时代、北青网9家大型网站,罗川以合纵连横的方式,在一夜之间组建起一支“联合纵队”,有人称之为“抗QQ联盟”。媒体评论说:“MSN中国的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规避了外资合资公司在内容、政策上的风险,同时又能够迅速将MSN Messenger流量导入到网站,转化为收入。”
罗川使出的第二个盈利办法是,快速切入电信增值业务。已在中国市场浸淫10年的他,对手机短信的暴利心知肚明。MSN中国出资收购了深圳的一家从事电信增值服务企业的清华深迅,向MSN用户提供10元包月的短信服务。在此之前,没有一家国际互联网公司敢于进入这个充满了争议和道德风险的灰色领域。
2005年10月13日,罗川拿到了第三张攻击性的好牌:在这一天,雅虎和微软宣布达成了一项“里程碑式协议”,使其全球的即时通信用户之间都能实现互联互通。全球这两大即时通信服务供应商之间达成的业界第一个互通协议使MSN Messenger和雅虎通用户能实现互动,从而有望形成全球最大的即时通信社区,共同占领超过44%的全球市场份额,因此全球将近一半的IM用户第一次实现互通,人数将超过2.75亿。
罗川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他向媒体表态,只要安全性得到保证,MSN愿意和包括腾讯QQ在内的更多IM互通。
雅虎与微软的这份互通协议,让腾讯在这个秋天陷入一场非常被动的舆论漩涡之中。几乎所有的媒体及专家都为互通而欢呼,很多人认为:“随着MSN和雅虎通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尤其在商务阶层,两者的实力已毫不亚于腾讯。双方互联互通之后,将进一步加大实力,甚至有可能令QQ迅速在商务阶层中沦落为弱小IM。”MSN中国的公关部对记者说,请你们转告马化腾先生,罗川总裁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他洽谈互联互通的事宜。
重新定义即时通信
对于罗川发出的“互通邀约”,马化腾予以了坚决的回绝。他总是能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潮汕弄潮人血脉中固有的那股不妥协的强势劲儿,尽管这一点也不像他的外表,或者不那么讨人喜欢。
他的理由是:我们不能拿用户价值冒险,这样不负责任。在他看来,用户需求、安全、费用三个因素是联通与否的关键,事实上,安全问题迟早会解决,但还有“成本和利益要谈清楚,如果没有有形价值的互换,那应该有无形价值的互补,这样才有可能双赢,双赢了才会互联互通”。他拒绝与MSN谈判,也不打算让QQ与网易泡泡等国内即时通信工具互联互通。在他看来,仍没有见到有效“互联互通”的可操作模式。
马化腾的这种以用户价值为理由、以利益为最终考量的态度,在很多坚信“世界是平的”的原教旨主义自由派听来非常不爽,也第一次给人留下“拒绝开放”的印象。然而,这却可能是商业竞争的本质。两年后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类似的案例可以佐证:2007年10月,为了阻击正在快速崛起中的Facebook,微软的Hotmail将许多来自Facebook的邀请信归类为垃圾邮件,导致Facebook用户增长下跌了几乎70%,最终,两家坐下来谈判,扎克伯格答应了微软的投资要求,后者以2.4亿美元获得1.6%的股权。
MSN利用“互联互通”大造舆论攻势,咄咄逼人,让马化腾有点心烦。2005年10月27日,腾讯在北京举办QQ 2005版本的新品发布会,腾讯从来没有为一个版本召开发布会的传统,此后也再没有举办过。临时的动议是马化腾提出来的,他决定利用这样的场合“把话一次讲清楚”。
发布会上,马化腾公布了最新的数据:截至2005年6月30日,腾讯QQ的注册账户数已经达到4.4亿,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人口的总和,月活跃账户突破1.7亿,而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量也已经突破了1600万。接着,马化腾宣布:“中国的即时通信应用目前已经领先世界,即时通信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也将进入由中国领导的即时通信全面社会化的阶段。”
这是马化腾第一次面对媒体,系统性地阐述他对即时通信产业的观点。“他其实挺紧张的,稿子是事先拟好的,在飞机上,他一直在练习朗诵。”许晨晔说。
马化腾在这个演讲中提出重新定义即时通信。
他认为:“以腾讯QQ为代表的很多即时通信产品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而是一个信息资讯、交流互动、休闲娱乐的平台,语音、视频、音乐点播、网络游戏、在线交易、BBS、Blog(博客)、信息共享等新的应用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开展,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网民已走在即时通信应用的时代尖端,一个新的即时通信时代会由中国带动,而中国的即时通信社区将会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全世界最大的单一文化社区。”
进而,他提出了即时通信的三个发展阶段:由“技术驱动”模式向“应用驱动”再向“服务和用户驱动”模式的目标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即时通信产业发展将呈现应用娱乐化、社区化和互动化、个人信息处理、无线互联网资源整合、安全性、本地化应用六大趋势。
应用娱乐化——用户对即时通信聊天之外的娱乐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更加丰富化的娱乐应用已经成为即时通信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用户日益旺盛的娱乐应用需求,许多即时通信服务提供商都在不断地开发基于即时通信平台的丰富化应用,虚拟形象、魔法表情以及虚拟宠物等新的应用层出不穷。
社区化和互动性——即时通信服务正和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上网浏览资讯等网络应用一样最大化地融入了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线生活在未来两三年内将成为互联网应用的热点。同时,一个纯粹的通信工具,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一个丰富的个人空间。
个人信息处理——作为信息传输的终端,即时通信的个人信息处理功能将根本上决定即时通信产品本身的生命力,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文字对话、语音通话、视频交流在内的信息交互功能,还包括了文件传输、发送图片的信息共享功能,同时还包括了聊天记录的有效保存、上传下载的信息管理功能。人性化的设计模式将成为即时通信的决胜因素。
无线互联网资源的整合——随着手机的应用在不断地被研究开发,无线上网成为网络用户宠儿,用手机登录或接受来自Internet的信息也受到用户的青睐,尤其是即时信息或消息。未来互联网与无线网的融合是必然归宿,即时通信与无线网的互联互通也是必由之路。随着3G的开通,即时通信用户的移动需求更高,即时通信的移动增值服务将大有作为。
安全性——安全已经成为未来即时通信保障基础应用的根本之道。由于整个行业尚未制定即时通信安全标准,目前很多流行的即时通信软件都是明文存储、明文传输,密码输入加密简单。对此,腾讯非常愿意与广大同业合作,共同携手制定即时通信安全标准,提高即时通信的抗风险和防病毒能力。
本地化应用——随着即时通信产品个人属性的加强和应用范围延伸,与本地化应用的融合将成为即时通信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这种融合的趋势将首先体现在即时通信服务商对本地用户资源的管理、分析,对本地文化的理解,以及基于本地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产品应用的不断优化。
日后来看,这是一篇“看见了未来”的演讲,马化腾看见了娱乐对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巨大财富价值,看见了后来风靡一时的社区化、本地化概念,看见了“互联网手机”的前景,他也看见了安全的重要性——5年后,正是在这一领域他将遭遇最严峻的挑衅。马化腾唯一没有看见的是开放,这是戏剧性所在,他的此次演讲正是对微软与雅虎互联互通的一次强硬回应。
有超过50家媒体的记者受邀参加了腾讯的发布会。没有人关心QQ2005版在功能上有多大改进。马化腾的朗诵字正腔圆,但缺乏技巧,他的演讲内容被刊发在各大新闻门户的科技频道里,却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的讨论。记者们唯一关心的是:“腾讯为什么不愿意与MSN互通?”他对即时通信的重新定义,被解读为“策略性的防御”。《北京现代商报》记者写道:“最近传出许多中小即时通信厂商也在寻求和雅虎及MSN的互通,打造‘抗QQ联盟’,这无疑加剧了对腾讯的压力。在不愿违背自己互联互通意愿的前提下,也只有挑起行业标准之争,才是其唯一的选择。”
MSN做错了什么
腾讯的“避战”策略,没有给微软“借梯上楼”的机会。接下来,就看MSN中国的团队能走多远。
自2005年5月MSN中文网上线之后,9家合作伙伴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按照广告收入的分成原则推算,到年底MSN平台的广告营收大致在7000万元左右,这几乎相当于当时腾讯的网络广告收入,合作伙伴的数量也逐渐增加至20多家。然而,跨国企业的“大公司病”很快就让罗川和熊明华举步维艰,越来越难以支撑。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的策略,处在品牌高位的MSN只需将腾讯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上一遍,就可以夺走大半的市场份额——这正是腾讯后来屡试不爽的战法,可惜,罗川和熊明华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首要的问题是,指挥体系的紊乱。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在微软管理体系内部,罗川的市场部门与熊明华的研发中心分别向两个大区上司汇报,两人之间毫无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在中国市场上,MSN没有一个统筹全局的负责人。熊明华团队承担了很多的研发任务,为中国版MSN的技术开发只占了其1/5的工作。尽管北京的微软中国高调推出MSN,可是西雅图的想法却未必如此,此时的比尔·盖茨与鲍尔默正全力以赴应对与谷歌和美国在线的战争。由于中国区的业务只占到微软全球业务的2%,而MSN又是一个子工程,西雅图几乎没有任何精力看上海美斯恩一眼。作为区域市场的一个部门总经理,罗川的权力十分有限,根据上海美斯恩的内部报告,即使是总经理,其大多数职能都必须在微软的全球体系里层层上报审批,可自行批准的项目仅限于“总付款金额等于或少于50万美元”的合同。
如果说腾讯将它与MSN的竞争视为一场战争的话,那么,在微软看来,这连战役都算不上,顶多是一场无关痛痒的局部战斗而已。
其次,微软的全球开发模式很难适应区域性的市场竞争。
MSN的技术研发方向被微软总部控制,是全球一盘棋,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考虑并不多。对于MSN每一项功能的开发,都需要提交到美国总部论证,而各国环境差别极大,作为一个亚洲的区域市场,中国区提出的需求总是无法排上队。这无疑是跨国公司在一个区域性市场里的经典型困境。
譬如,离线消息的功能。中国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早在2005年年初就提出了这一需求,可是连递交到决策会上讨论的资格都没有。经无数次的争取,一直到2008年,微软总部才批准开发,而此时战斗早已落幕。
再譬如,类似于QQ秀的虚拟道具功能。MSN在韩国的版本已有了完全相同的功能,可是,MSN在韩国是与当地一家公司合资运营的,因版权的谈判旷日长久,导致迟迟无法引入中国区。这种开发机制上的迟滞和羁绊,让MSN在用户体验和增值服务的创收上始终棋落一着。
与QQ相比,MSN受到的最严重的诟病是,大文件传输功能的落后。在几乎所有的BBS讨论区里,年轻的软件工程师们都在讥笑MSN,而很多商务人士弃用MSN也大多是因为这一刚性需求无法满足。对此,熊明华显得无可奈何。
“微软的工程师完全有能力做好这个功能。问题出在MSN将所有的用户数据都放在美国的服务器里,而中国政府则对此非常不满,这直接导致我们在与各地的数据中心谈判时,很不顺利。一些城市,特别是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的电信部门不愿意与我们合作或提出很多限制条件,而外资公司则不被允许在中国独立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其后果就是,MSN的数据通过各地电信的服务器中转时,效率非常的低下。”
MSN的两款功能曾得到用户的欢迎。一个美国孵化的MSN Spaces,引入中国之后很受欢迎,它带有社交的成分和最时髦的博客形态。熊明华指定郑志昊为这一产品的负责人。另一个是“MSN机器人”,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然而,在离线消息、文件传输等基础性通信功能上的落于下风,以及统筹战略上的无度,使得MSN从来没有真正威胁到QQ的基本盘。
其三,罗川独创的分包合作模式在运营中出现了混乱。
被引进到MSN平台上的合作伙伴行业不一、诉求各异,且都急于获利,从而造成中文网的频道风格千差万别,价格落差很大,甚至出现互相拆台、压价的现象。上海美斯恩根本没有能力居中协调,久而久之,广告价值便大幅缩水,罗川所谓的“打造白领门户”的愿景彻底落空。时任联众董事长的鲍岳桥曾透露过一个数据:联众出资600万元成为MSN唯一的游戏平台合作伙伴,可是运营一个月下来,由MSN导入到联众的游戏用户竟只有20个人!联众在一个季度后就中止了此次合作。
MSN试图从电信增值业务中抢一杯羹的做法,也遭遇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时机,中国移动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清理“移动梦网”中的灰色增值服务,清华深讯被用户投诉存在未经用户同意私自开通收费短信等行为,遭到中国移动的警告,MSN中国减缓了发展短信包月服务的步伐,其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四,微软与雅虎的互联互通没有取得预料中的“里程碑式的效果”。
正如马化腾在一开始就预料的,MSN与雅虎通能够联通的只是两家的在线状况和基本消息,语音、视频,还有MSN Spaces等,联通都很困难,如果联不到位,用户可能仍会觉得是两个网络。渐渐地,这一被普遍看好的模式便少有人问津。
如果说上述被动都发生在机制和制度层面,那么,到2006年年初,微软又接连犯下了两个非常华丽的战略性错误。
2005年12月13日,微软发布Live战略,宣布从下一年开始,将微软的系列服务都整合到一个新的Windows Live平台上,“这些改进使得Live Messenger更像一个管理连续性信息的管理器以及社群网中心”。
在MSN中国区的工程师们看来,Live战略无异于一场灾难。熊明华沮丧地说:“在新推出的版本中,MSN不见了!它被包裹在一个看上去功能更多,也貌似更强大的系统之中,但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即时通信客户端,它由一个平台级的产品,一下子降格为一个插件。”当时负责MSN Spaces运营的郑志昊日后说,在本质上,微软始终是一家软件技术公司,而不是互联网公司,它没有运营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经验。
“当我们看到Live Messenger的时候,便知道战争即将结束了。”张志东说。
到2006年6月,微软中国接着做出了一个让腾讯上下欢欣鼓舞的决定:它宣布终止与雅虎中国在搜索上的合作,微软将上线自己的“Live搜索”。这意味着一年前大张旗鼓的互通联盟自我解体。
身心疲惫的熊明华和罗川相继离开了微软。
熊明华不久后出现在腾讯公司。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生存的艰难,种种无力感让他想要换一下环境。而这段时间,每到节假日,他总能收到张志东从深圳发来的问候短信。“尽管他没有再提及加盟之事,可是我能感受到他的诚意。”加入腾讯的熊明华被任命为腾讯的联席CTO,与张志东一起主持腾讯的技术部门,在腾讯的最高管理层出现了第二张来自国际公司的面孔。熊明华的MSN旧部郑志昊和殷宇也随之来到了腾讯,日后分别担任社交平台和即时通信部门的副总裁。腾讯在此役中的意外收获是,得到了一批高水准的技术人才。
从此之后,在腾讯那份冗长的“敌人”名单中,MSN被剔除了。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到2008年的第二个季度,QQ的市场份额增至80.2%,MSN已萎缩到4.1%,被移动飞信超越。随着MSN的落败,其他那些市场份额更少的企业相继减弱了对即时通信产品的投入,“抗QQ联盟”就此瓦解,腾讯在自己的主战场打赢了一场艰难的保卫战。
2010年10月,微软宣布关闭MSN Spaces博客服务,全球3000多万名用户面临搬迁,而微软提供的博客服务商没有针对中国用户的汉文版,这几乎是弃上百万用户于不顾。郑志昊主持的QQ空间部门在第一时间开发出博客搬家工具,打出了“QQ空间等你回家”的广告,有超过三成的MSN中国用户把自己的博客搬到了腾讯。到2012年12月,微软宣布放弃MSN,转而支持Skype的发展。
2005年:中国人统治中国互联网
如果说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之后,中国公司走上了一条与美国同行完全不同的商业运营之路的话,那么,到3年后的2005年左右,他们的努力在本土市场上得到了检验,在几乎所有的细分领域里,如C2C(Customer to Consumer)、B2C(Business to Customer)、网上书店、搜索、邮箱、游戏、新闻门户等等,中国公司几乎完胜所有的美国竞争对手,腾讯在即时通信领域战胜MSN,仅仅是其中一例。
eBay与淘宝:2003年3月,在北美一家独大的eBay以1.5亿美元收购当时中国最大的在线交易社区易趣网,由此进入C2C市场。几乎同时,马云创办淘宝网,两者爆发对抗性竞争。eBay很快陷入内部斗争,两个创业者相继离开,而淘宝网则以坚决的免费战略和野蛮的窗口弹出技术,硬生生地从eBay手中夺走越来越多的客户。到2005年年底,淘宝已抢走57%的市场份额,并从此再没有给过eBay翻身的机会。
亚马逊与当当:惊人相似的故事同样发生在B2C领域。2004年前后,当当网与卓越网平分中国的网上图书市场,到8月,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卓越亚马逊一改之前只做精品图书和音像制品的经营策略,试图移植亚马逊“大而全”的售货模式,导致经营成本大增,创业团队及80%的卓越员工陆续离职。在其后几年里,当当在图书领域的市场份额3倍于卓越亚马逊,而后者在拿手的信息家电(3C商品)上竟也毫无建树,被京东商城抢去了几乎所有的市场。
谷歌与百度:1973年出生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比李彦宏要小5岁,不过谷歌的创建却比百度要早16个月。谷歌的营业收入来自网络广告,其中关键词广告,即根据受众的浏览或搜索历史将广告推送到特定人群眼前为其核心技术,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却遭到冷遇。2001年9月,百度推出了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即由企业为自己的网页出资购买排名,按点击次数计费,李彦宏为此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区域代理网络,有超过20万人直接或间接为百度服务。百度的这一做法因涉嫌干扰搜索的公正性而饱受争议,然而在商业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谷歌搜索于2005年8月正式进入中国,一直到2010年被迫离开,一直未实现对百度的赶超。
Hotmail与网易邮箱:微软的Hotmail曾经是所有中国从事电子邮箱业务的公司的标杆,可是,它从来没有真正获得过较大的市场份额,丁磊的网易邮箱长期坚持技术优化和免费升级的策略,使得Hotmail无法找到实现盈利的机会。
在所有的美国公司中,处境最为不堪的是雅虎。因其创办人拥有华裔血统的关系,雅虎早在1998年5月就开通了中文雅虎,提出“找到任何事,沟通所有人”的宣传口号,它一度是排名第一的中文门户网站,几乎所有新闻门户都以学习雅虎为目标。可是很快,它就因对新闻事件的反应迟缓和模糊不清的定位而被用户抛弃,它在门户、邮箱、搜索和即时通信工具上都有涉猎,可是无一可以挤进前三。杨致远在中国的最大收获是,与孙正义一起投资了面相奇特的马云。到2005年8月,阿里巴巴宣布收购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
上述这些案例,构成了一个“整体性事件”,并十分清晰地表明,当互联网经济进入马化腾所指出的“服务和用户驱动”的阶段之后,区域性的文化、消费及政策特征成为企业竞争的首要考量指标,而在这一方面,用筷子吃米饭、呼吸着乡土的空气长大的黄皮肤本地人当然比远道而来的美国人或欧洲人更有优势。生产安踏牌运动鞋的丁志忠曾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中美企业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不同理解,他说:“耐克、阿迪达斯的篮球鞋主要是在塑胶地板上穿,弹性是重要考核指标,而安踏的消费者只有1%能在塑胶地板上打球,其他都是在水泥地上。安踏更关心的是,在水泥地上打球的孩子如何才能不扭脚。”丁志忠的这段话,用于互联网产业也非常“合脚”。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人对美国模式顶礼膜拜、亦步亦趋,然而到2005年以后,在每年数以百计的互联网论坛上,已很少能见到对中国市场指手画脚的美国人,他们讲趋势和技术还可以,一旦说到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大家都会抿嘴偷笑。
出于战略上考虑,我选择的第一个征服目标往往不是不堪一击的小公司,而是最强劲的对手。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写给儿子的信》
创新永远是遭遇的结果。
——郭士纳(前IBM董事长)
MSN来了
2004年8月,在微软公司总部已经工作了9年的熊明华受命回到中国,组建MSN中国研发中心,他决定把基地建在上海。几乎同时,微软在北京组建MSN中国市场中心,负责人为中国区员工、已有10年服务经历的罗川。这意味着腾讯历史上最重量级的敌人出现了。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有关MSN即将进入中国的消息甚嚣尘上。与大张旗鼓的网易、新浪等不同,微软一直没有专门的MSN中国运营团队,可是它的用户数却是网易的3倍。来自调查机构易观国际的数据表明,2005年,在没有任何宣传和本地化支持的情况下,MSN在中国即时通信的市场份额为10.58%,虽然离QQ77.8%的份额相距甚远,但已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即时通信软件。
更重要的是,在约2000万商务人士用户中,腾讯用户约950万人,占47%,MSN用户约1075万人,占53%,其中在过去的两年里,MSN新增的用户有95%来自腾讯QQ流失的用户。当这些数据被报告到微软总部时,美国人大吃一惊,在罗川等中国区员工的一力主导下,微软做出了将MSN业务独立出来、实施本土化运营的决策。
1965年出生的熊明华是微软MSN业务部门最资深的华人产品经理。他早年在一家台湾人创办的软件公司工作,从事Windows汉化技术的开发,是一位拥有实战经验的设备驱动程序专家,用民间的话说,是开发病毒软件的专家。去美国后,他先在IBM工作,1996年加入微软,彼时,比尔·盖茨正发动对网景的攻击,熊明华在IE浏览器部门担任产品经理,参与了IE3.5到IE5.0的版本开发,“目睹了微软如何‘绞杀’网景的全过程”。1999年,熊明华又进入视窗部门,参与了Windows 2000和MSN的开发。“2001年以后,我的期权到期了,便想退休或者回到中国创业。”此后,他经常回国,到联想、方正等公司交流访谈,担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并出版了《软件开发的科学与艺术》和《软件开发过程与案例》两本专业书籍。在一次授课时,台下的学员中便有任宇昕和吴宵光。
熊明华回到上海的两周后,张志东便通过朋友找到了他。
黄昏时,他们在东平路、衡山路交界的藏陇坊餐厅见面,张志东随身带来了两瓶红酒。他们聊了四五个小时,张志东对技术的娴熟给熊明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临告别时,张志东直接问熊明华:“你愿意加入腾讯吗?”
这只是两军开战前的一个小细节。对张志东的邀请,熊明华一笑置之。“在当时,MSN的眼中并没有假想敌。我们没有把QQ当回事,它的UI(界面设计)做得太烂了,软件开发水平也不高。”熊明华很快组建起一支30多人的研发团队。
随同熊明华从西雅图回国、后来转投腾讯的郑志昊回忆过一个细节:“我们去大学招聘大学生,在每一个招聘现场都被围死,乌压压的都是人,简历堆成了山,他们看见微软的人就好像看见了神一样,把我们彻底吓坏了。”一年多后,跳槽到腾讯的郑志昊再去校园招聘学生,“几乎没有一个TOP10的学生愿意来腾讯。我们根本招不到最优秀的人才。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腾讯是用‘二流’乃至‘三流’的人才,在与微软打仗”。
“收购”张小龙
在21世纪开始的那些年,对微软的畏惧几乎是IT业界公司的本能。1984年,全美十大个人计算机软件公司中,微软排名第二,到2001年微软排名第一,而当年的其他9家公司都已在排名中消失了。微软统治了全球90%的电脑界面,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s办公软件、IE浏览器以及收购过来的Hotmail邮箱、Skype网络电话,构成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巨型平台,比尔·盖茨通过捆绑战略击溃网景的故事更是殷鉴不远。
在中国市场上,盖茨采取了放任盗版的战略。1998年,他对《财富》杂志说:“只要中国人做盗版,我们希望他们可以盗版微软的。他们将会盗版上瘾,在接下来的10年,我们会想方法把盗版收回来。”事实正是如此,微软一直到2008年才开始着手打击中国市场上的盗版行为。
在微软宣布了MSN本土化战略之后,从资本市场到互联网业界,很多人认为腾讯的末日可能要到来了。负责公共事务的许晨晔回忆,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互联网论坛,至少有两个人走过来,小声向他求证:“听说你们腾讯打算让MSN收购?”当时网上还流传一封以比尔·盖茨的口吻写给马化腾的信,其中写道:“QQ群不是社会网络,感谢QQ给中国小朋友普及了即时通信的概念,等他们长大了,工作了,有钱了,就慢慢转移到了MSN,无缝切换。”在腾讯内部,尽管紧张的气氛越来越重,不过,在马化腾和张志东看来,MSN要动摇QQ的基本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汤因比所揭示的,“高级别的文明体从来都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挑战越大,刺激越强”。
就在2004年9月9日,腾讯推出2004年QQ正式版,这是腾讯上市之后QQ的第一次大型改版。该版本也是继2002年8月版之后的又一经典版本,它在技术上有三大特色:第一,强化了网络传输功能,大力提升了传输文件的速度,并支持断点续传;第二,推出QQ网络硬盘和互动空间;第三,改进了QQ群的组织结构,在群聊的基础上设计了“群中群”。这些改进,对于即时通信的使用者而言都可谓“刚性需求”,因此受到热烈的追捧。尤其让马化腾高兴的是,网盘和传输速度的加快都是工具性的提升,对于商务人士的吸引力非常之大。
在一次高管会上,吴宵光讲了一个听来的真实故事:微软派市场调研员在北京的写字楼里做用户调查,一位用户在问卷的“月收入”一项上填写了5000元,调研员一把将问卷抽了回去:“对不起,您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腾讯的所有高管笑得前俯后仰。
最让马化腾担心的是,QQ在商务市场上的口碑一直不佳——尽管新版本做了不少的改进。在当时的中心城市写字楼里,一个挂着QQ的电脑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很多公司明文规定上班时间不得使用QQ,在他们看来,QQ仅仅是个聊天和搭讪的工具,MSN才是办公信息化的必需品。
“我们没有能力短时间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不过,如果能够找到一款阻击性的产品,也许情况会好一些。”沿着这条思路往前走,大家讨论到了一个平台级的产品——电子邮箱。“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即时通信工具与邮箱有最密切的关联性,腾讯的QQ邮箱不够好,1亿多QQ用户中,使用QQ邮箱的不到1%。而微软的Hotmail太强了,我们必须要补上这块板。”
补板的最佳办法,就是收购Hotmail在中国的最强竞争对手,于是Foxmail进入了腾讯的视野中。
Foxmail的开发人是华南地区一位传奇的软件工程师张小龙。张小龙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1994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京粤电脑工作。在1996年前后,他独立写出了Foxmail。“Foxmail没有模拟谁,是比Outlook更早的一款邮件客户端。我记得我写Foxmail的时候,丁磊正在写Webmail。所不同的是,丁磊的邮箱是基于网页开发的,而我的是基于客户端。当时中国的联网速度很慢,反而客户端比较快。”Foxmail出来后,中文版使用人数在一年内就超过400万,英文版的用户遍布20多个国家,名列“十大国产软件”。
张小龙因此被业界视为继求伯君之后的第二代软件工程师的代表人物。张小龙个性内向,不喜欢混圈子,是一位业余网球高手。他对商业的兴趣不大,在Foxmail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都没有想到要组建一家公司来进行商业化运营。此后,他进入广东科学院下属的灵通公司。1998年,张小龙以1200万元的价格将Foxmail卖给了深圳博大。接下来便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博大一直没有找到让Foxmail实现盈利的办法,张小龙只好带着10多位工程师转而去做企业邮箱服务器,这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可谓苟延残喘。
2005年2月,刘炽平代表腾讯前往收购Foxmail,曾李青与他一起执行。腾讯与张小龙的谈判,因双方的气质接近,对互联网的理解相同,一开始就顺利契合。谈判进展得很快,到3月16日,腾讯对外公布,已正式签署了收购Foxmail软件及有关知识产权的协议,这是腾讯历史上的第一例收购案,准确的收购价格迄今未对外宣布。张小龙不愿意到深圳工作,马化腾做出让步,成立了广州研发中心,由张小龙出任总经理。
也是在2005年的2月,在主管国际事务的网大为的努力下,腾讯与美国谷歌宣布业务合作。腾讯已经开始为其国内用户提供谷歌的网页搜索服务。同时,腾讯还将提供谷歌在网上针对搜索结果的广告服务AdSense。谷歌的网页搜索框嵌入腾讯的各主要互联网服务,包括QQ即时通信的客户端、网站、TT浏览器、腾讯TM和腾讯通RTX。
对Foxmail的收购和与谷歌的合作,被看成是腾讯应对MSN本土化的两个外部性防御。
罗川的三重攻击
尽管做了不少的准备,微软中国在MSN上的种种大胆行动还是让腾讯招架得非常吃力。
就在腾讯收购Foxmail的20多天后,4月11日,微软与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成立合资企业——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刚刚履新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唐骏出任CEO,上海市市长和微软首席技术官麦格瑞·蒙迪出席了签字仪式。一个月后,在微创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美斯恩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微软与联和分别注资5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罗川出任总裁。联和投资是一家隶属于上海国资委的投资型企业,这种合资背景引人无数的联想。
从组建的第一天起,罗川的想法就是尽快地实现盈利,因此,在业务拓展上,MSN采取了最开放的分包合作模式。
美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区域市场通常会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雅虎模式,即完全交给当地的合作方经营,总部提供品牌和技术支持,最后只是分享利润。另一种模式则是谷歌模式,建立庞大的工程师、营销队伍,采用完全本地化的操作形态。微软不愿意丧失对MSN的主导权——在与联和投资的合作中,微软尽管股份比例小于对方,却在协议中强势规定,由微软方控制公司的全部经营权。然而同时,微软没有足够的决心打一场战略性的战役,上海美斯恩的注册资本金仅为800万美元,即微软只投入了不到500万美元。因此,罗川决定采取一种新的办法,他将之称为频道内容合作的商业模式。
MSN中国推出了MSN中文网网站,由此形成一个门户型的平台,罗川将各个频道以承包经营的方式向社会招标。因MSN名声很大,迅速引来了众多专业型的合作伙伴,在第一批的名单中就有淘宝网、上海文广、赛迪网、人来车网、英语村、猫扑网、联众世界、指云时代、北青网9家大型网站,罗川以合纵连横的方式,在一夜之间组建起一支“联合纵队”,有人称之为“抗QQ联盟”。媒体评论说:“MSN中国的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规避了外资合资公司在内容、政策上的风险,同时又能够迅速将MSN Messenger流量导入到网站,转化为收入。”
罗川使出的第二个盈利办法是,快速切入电信增值业务。已在中国市场浸淫10年的他,对手机短信的暴利心知肚明。MSN中国出资收购了深圳的一家从事电信增值服务企业的清华深迅,向MSN用户提供10元包月的短信服务。在此之前,没有一家国际互联网公司敢于进入这个充满了争议和道德风险的灰色领域。
2005年10月13日,罗川拿到了第三张攻击性的好牌:在这一天,雅虎和微软宣布达成了一项“里程碑式协议”,使其全球的即时通信用户之间都能实现互联互通。全球这两大即时通信服务供应商之间达成的业界第一个互通协议使MSN Messenger和雅虎通用户能实现互动,从而有望形成全球最大的即时通信社区,共同占领超过44%的全球市场份额,因此全球将近一半的IM用户第一次实现互通,人数将超过2.75亿。
罗川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他向媒体表态,只要安全性得到保证,MSN愿意和包括腾讯QQ在内的更多IM互通。
雅虎与微软的这份互通协议,让腾讯在这个秋天陷入一场非常被动的舆论漩涡之中。几乎所有的媒体及专家都为互通而欢呼,很多人认为:“随着MSN和雅虎通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尤其在商务阶层,两者的实力已毫不亚于腾讯。双方互联互通之后,将进一步加大实力,甚至有可能令QQ迅速在商务阶层中沦落为弱小IM。”MSN中国的公关部对记者说,请你们转告马化腾先生,罗川总裁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他洽谈互联互通的事宜。
重新定义即时通信
对于罗川发出的“互通邀约”,马化腾予以了坚决的回绝。他总是能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潮汕弄潮人血脉中固有的那股不妥协的强势劲儿,尽管这一点也不像他的外表,或者不那么讨人喜欢。
他的理由是:我们不能拿用户价值冒险,这样不负责任。在他看来,用户需求、安全、费用三个因素是联通与否的关键,事实上,安全问题迟早会解决,但还有“成本和利益要谈清楚,如果没有有形价值的互换,那应该有无形价值的互补,这样才有可能双赢,双赢了才会互联互通”。他拒绝与MSN谈判,也不打算让QQ与网易泡泡等国内即时通信工具互联互通。在他看来,仍没有见到有效“互联互通”的可操作模式。
马化腾的这种以用户价值为理由、以利益为最终考量的态度,在很多坚信“世界是平的”的原教旨主义自由派听来非常不爽,也第一次给人留下“拒绝开放”的印象。然而,这却可能是商业竞争的本质。两年后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类似的案例可以佐证:2007年10月,为了阻击正在快速崛起中的Facebook,微软的Hotmail将许多来自Facebook的邀请信归类为垃圾邮件,导致Facebook用户增长下跌了几乎70%,最终,两家坐下来谈判,扎克伯格答应了微软的投资要求,后者以2.4亿美元获得1.6%的股权。
MSN利用“互联互通”大造舆论攻势,咄咄逼人,让马化腾有点心烦。2005年10月27日,腾讯在北京举办QQ 2005版本的新品发布会,腾讯从来没有为一个版本召开发布会的传统,此后也再没有举办过。临时的动议是马化腾提出来的,他决定利用这样的场合“把话一次讲清楚”。
发布会上,马化腾公布了最新的数据:截至2005年6月30日,腾讯QQ的注册账户数已经达到4.4亿,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人口的总和,月活跃账户突破1.7亿,而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量也已经突破了1600万。接着,马化腾宣布:“中国的即时通信应用目前已经领先世界,即时通信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也将进入由中国领导的即时通信全面社会化的阶段。”
这是马化腾第一次面对媒体,系统性地阐述他对即时通信产业的观点。“他其实挺紧张的,稿子是事先拟好的,在飞机上,他一直在练习朗诵。”许晨晔说。
马化腾在这个演讲中提出重新定义即时通信。
他认为:“以腾讯QQ为代表的很多即时通信产品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而是一个信息资讯、交流互动、休闲娱乐的平台,语音、视频、音乐点播、网络游戏、在线交易、BBS、Blog(博客)、信息共享等新的应用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开展,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网民已走在即时通信应用的时代尖端,一个新的即时通信时代会由中国带动,而中国的即时通信社区将会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全世界最大的单一文化社区。”
进而,他提出了即时通信的三个发展阶段:由“技术驱动”模式向“应用驱动”再向“服务和用户驱动”模式的目标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即时通信产业发展将呈现应用娱乐化、社区化和互动化、个人信息处理、无线互联网资源整合、安全性、本地化应用六大趋势。
应用娱乐化——用户对即时通信聊天之外的娱乐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更加丰富化的娱乐应用已经成为即时通信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用户日益旺盛的娱乐应用需求,许多即时通信服务提供商都在不断地开发基于即时通信平台的丰富化应用,虚拟形象、魔法表情以及虚拟宠物等新的应用层出不穷。
社区化和互动性——即时通信服务正和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上网浏览资讯等网络应用一样最大化地融入了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线生活在未来两三年内将成为互联网应用的热点。同时,一个纯粹的通信工具,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一个丰富的个人空间。
个人信息处理——作为信息传输的终端,即时通信的个人信息处理功能将根本上决定即时通信产品本身的生命力,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文字对话、语音通话、视频交流在内的信息交互功能,还包括了文件传输、发送图片的信息共享功能,同时还包括了聊天记录的有效保存、上传下载的信息管理功能。人性化的设计模式将成为即时通信的决胜因素。
无线互联网资源的整合——随着手机的应用在不断地被研究开发,无线上网成为网络用户宠儿,用手机登录或接受来自Internet的信息也受到用户的青睐,尤其是即时信息或消息。未来互联网与无线网的融合是必然归宿,即时通信与无线网的互联互通也是必由之路。随着3G的开通,即时通信用户的移动需求更高,即时通信的移动增值服务将大有作为。
安全性——安全已经成为未来即时通信保障基础应用的根本之道。由于整个行业尚未制定即时通信安全标准,目前很多流行的即时通信软件都是明文存储、明文传输,密码输入加密简单。对此,腾讯非常愿意与广大同业合作,共同携手制定即时通信安全标准,提高即时通信的抗风险和防病毒能力。
本地化应用——随着即时通信产品个人属性的加强和应用范围延伸,与本地化应用的融合将成为即时通信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这种融合的趋势将首先体现在即时通信服务商对本地用户资源的管理、分析,对本地文化的理解,以及基于本地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产品应用的不断优化。
日后来看,这是一篇“看见了未来”的演讲,马化腾看见了娱乐对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巨大财富价值,看见了后来风靡一时的社区化、本地化概念,看见了“互联网手机”的前景,他也看见了安全的重要性——5年后,正是在这一领域他将遭遇最严峻的挑衅。马化腾唯一没有看见的是开放,这是戏剧性所在,他的此次演讲正是对微软与雅虎互联互通的一次强硬回应。
有超过50家媒体的记者受邀参加了腾讯的发布会。没有人关心QQ2005版在功能上有多大改进。马化腾的朗诵字正腔圆,但缺乏技巧,他的演讲内容被刊发在各大新闻门户的科技频道里,却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的讨论。记者们唯一关心的是:“腾讯为什么不愿意与MSN互通?”他对即时通信的重新定义,被解读为“策略性的防御”。《北京现代商报》记者写道:“最近传出许多中小即时通信厂商也在寻求和雅虎及MSN的互通,打造‘抗QQ联盟’,这无疑加剧了对腾讯的压力。在不愿违背自己互联互通意愿的前提下,也只有挑起行业标准之争,才是其唯一的选择。”
MSN做错了什么
腾讯的“避战”策略,没有给微软“借梯上楼”的机会。接下来,就看MSN中国的团队能走多远。
自2005年5月MSN中文网上线之后,9家合作伙伴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按照广告收入的分成原则推算,到年底MSN平台的广告营收大致在7000万元左右,这几乎相当于当时腾讯的网络广告收入,合作伙伴的数量也逐渐增加至20多家。然而,跨国企业的“大公司病”很快就让罗川和熊明华举步维艰,越来越难以支撑。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的策略,处在品牌高位的MSN只需将腾讯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上一遍,就可以夺走大半的市场份额——这正是腾讯后来屡试不爽的战法,可惜,罗川和熊明华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首要的问题是,指挥体系的紊乱。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在微软管理体系内部,罗川的市场部门与熊明华的研发中心分别向两个大区上司汇报,两人之间毫无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在中国市场上,MSN没有一个统筹全局的负责人。熊明华团队承担了很多的研发任务,为中国版MSN的技术开发只占了其1/5的工作。尽管北京的微软中国高调推出MSN,可是西雅图的想法却未必如此,此时的比尔·盖茨与鲍尔默正全力以赴应对与谷歌和美国在线的战争。由于中国区的业务只占到微软全球业务的2%,而MSN又是一个子工程,西雅图几乎没有任何精力看上海美斯恩一眼。作为区域市场的一个部门总经理,罗川的权力十分有限,根据上海美斯恩的内部报告,即使是总经理,其大多数职能都必须在微软的全球体系里层层上报审批,可自行批准的项目仅限于“总付款金额等于或少于50万美元”的合同。
如果说腾讯将它与MSN的竞争视为一场战争的话,那么,在微软看来,这连战役都算不上,顶多是一场无关痛痒的局部战斗而已。
其次,微软的全球开发模式很难适应区域性的市场竞争。
MSN的技术研发方向被微软总部控制,是全球一盘棋,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考虑并不多。对于MSN每一项功能的开发,都需要提交到美国总部论证,而各国环境差别极大,作为一个亚洲的区域市场,中国区提出的需求总是无法排上队。这无疑是跨国公司在一个区域性市场里的经典型困境。
譬如,离线消息的功能。中国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早在2005年年初就提出了这一需求,可是连递交到决策会上讨论的资格都没有。经无数次的争取,一直到2008年,微软总部才批准开发,而此时战斗早已落幕。
再譬如,类似于QQ秀的虚拟道具功能。MSN在韩国的版本已有了完全相同的功能,可是,MSN在韩国是与当地一家公司合资运营的,因版权的谈判旷日长久,导致迟迟无法引入中国区。这种开发机制上的迟滞和羁绊,让MSN在用户体验和增值服务的创收上始终棋落一着。
与QQ相比,MSN受到的最严重的诟病是,大文件传输功能的落后。在几乎所有的BBS讨论区里,年轻的软件工程师们都在讥笑MSN,而很多商务人士弃用MSN也大多是因为这一刚性需求无法满足。对此,熊明华显得无可奈何。
“微软的工程师完全有能力做好这个功能。问题出在MSN将所有的用户数据都放在美国的服务器里,而中国政府则对此非常不满,这直接导致我们在与各地的数据中心谈判时,很不顺利。一些城市,特别是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的电信部门不愿意与我们合作或提出很多限制条件,而外资公司则不被允许在中国独立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其后果就是,MSN的数据通过各地电信的服务器中转时,效率非常的低下。”
MSN的两款功能曾得到用户的欢迎。一个美国孵化的MSN Spaces,引入中国之后很受欢迎,它带有社交的成分和最时髦的博客形态。熊明华指定郑志昊为这一产品的负责人。另一个是“MSN机器人”,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然而,在离线消息、文件传输等基础性通信功能上的落于下风,以及统筹战略上的无度,使得MSN从来没有真正威胁到QQ的基本盘。
其三,罗川独创的分包合作模式在运营中出现了混乱。
被引进到MSN平台上的合作伙伴行业不一、诉求各异,且都急于获利,从而造成中文网的频道风格千差万别,价格落差很大,甚至出现互相拆台、压价的现象。上海美斯恩根本没有能力居中协调,久而久之,广告价值便大幅缩水,罗川所谓的“打造白领门户”的愿景彻底落空。时任联众董事长的鲍岳桥曾透露过一个数据:联众出资600万元成为MSN唯一的游戏平台合作伙伴,可是运营一个月下来,由MSN导入到联众的游戏用户竟只有20个人!联众在一个季度后就中止了此次合作。
MSN试图从电信增值业务中抢一杯羹的做法,也遭遇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时机,中国移动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清理“移动梦网”中的灰色增值服务,清华深讯被用户投诉存在未经用户同意私自开通收费短信等行为,遭到中国移动的警告,MSN中国减缓了发展短信包月服务的步伐,其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四,微软与雅虎的互联互通没有取得预料中的“里程碑式的效果”。
正如马化腾在一开始就预料的,MSN与雅虎通能够联通的只是两家的在线状况和基本消息,语音、视频,还有MSN Spaces等,联通都很困难,如果联不到位,用户可能仍会觉得是两个网络。渐渐地,这一被普遍看好的模式便少有人问津。
如果说上述被动都发生在机制和制度层面,那么,到2006年年初,微软又接连犯下了两个非常华丽的战略性错误。
2005年12月13日,微软发布Live战略,宣布从下一年开始,将微软的系列服务都整合到一个新的Windows Live平台上,“这些改进使得Live Messenger更像一个管理连续性信息的管理器以及社群网中心”。
在MSN中国区的工程师们看来,Live战略无异于一场灾难。熊明华沮丧地说:“在新推出的版本中,MSN不见了!它被包裹在一个看上去功能更多,也貌似更强大的系统之中,但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即时通信客户端,它由一个平台级的产品,一下子降格为一个插件。”当时负责MSN Spaces运营的郑志昊日后说,在本质上,微软始终是一家软件技术公司,而不是互联网公司,它没有运营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经验。
“当我们看到Live Messenger的时候,便知道战争即将结束了。”张志东说。
到2006年6月,微软中国接着做出了一个让腾讯上下欢欣鼓舞的决定:它宣布终止与雅虎中国在搜索上的合作,微软将上线自己的“Live搜索”。这意味着一年前大张旗鼓的互通联盟自我解体。
身心疲惫的熊明华和罗川相继离开了微软。
熊明华不久后出现在腾讯公司。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生存的艰难,种种无力感让他想要换一下环境。而这段时间,每到节假日,他总能收到张志东从深圳发来的问候短信。“尽管他没有再提及加盟之事,可是我能感受到他的诚意。”加入腾讯的熊明华被任命为腾讯的联席CTO,与张志东一起主持腾讯的技术部门,在腾讯的最高管理层出现了第二张来自国际公司的面孔。熊明华的MSN旧部郑志昊和殷宇也随之来到了腾讯,日后分别担任社交平台和即时通信部门的副总裁。腾讯在此役中的意外收获是,得到了一批高水准的技术人才。
从此之后,在腾讯那份冗长的“敌人”名单中,MSN被剔除了。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到2008年的第二个季度,QQ的市场份额增至80.2%,MSN已萎缩到4.1%,被移动飞信超越。随着MSN的落败,其他那些市场份额更少的企业相继减弱了对即时通信产品的投入,“抗QQ联盟”就此瓦解,腾讯在自己的主战场打赢了一场艰难的保卫战。
2010年10月,微软宣布关闭MSN Spaces博客服务,全球3000多万名用户面临搬迁,而微软提供的博客服务商没有针对中国用户的汉文版,这几乎是弃上百万用户于不顾。郑志昊主持的QQ空间部门在第一时间开发出博客搬家工具,打出了“QQ空间等你回家”的广告,有超过三成的MSN中国用户把自己的博客搬到了腾讯。到2012年12月,微软宣布放弃MSN,转而支持Skype的发展。
2005年:中国人统治中国互联网
如果说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之后,中国公司走上了一条与美国同行完全不同的商业运营之路的话,那么,到3年后的2005年左右,他们的努力在本土市场上得到了检验,在几乎所有的细分领域里,如C2C(Customer to Consumer)、B2C(Business to Customer)、网上书店、搜索、邮箱、游戏、新闻门户等等,中国公司几乎完胜所有的美国竞争对手,腾讯在即时通信领域战胜MSN,仅仅是其中一例。
eBay与淘宝:2003年3月,在北美一家独大的eBay以1.5亿美元收购当时中国最大的在线交易社区易趣网,由此进入C2C市场。几乎同时,马云创办淘宝网,两者爆发对抗性竞争。eBay很快陷入内部斗争,两个创业者相继离开,而淘宝网则以坚决的免费战略和野蛮的窗口弹出技术,硬生生地从eBay手中夺走越来越多的客户。到2005年年底,淘宝已抢走57%的市场份额,并从此再没有给过eBay翻身的机会。
亚马逊与当当:惊人相似的故事同样发生在B2C领域。2004年前后,当当网与卓越网平分中国的网上图书市场,到8月,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卓越亚马逊一改之前只做精品图书和音像制品的经营策略,试图移植亚马逊“大而全”的售货模式,导致经营成本大增,创业团队及80%的卓越员工陆续离职。在其后几年里,当当在图书领域的市场份额3倍于卓越亚马逊,而后者在拿手的信息家电(3C商品)上竟也毫无建树,被京东商城抢去了几乎所有的市场。
谷歌与百度:1973年出生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比李彦宏要小5岁,不过谷歌的创建却比百度要早16个月。谷歌的营业收入来自网络广告,其中关键词广告,即根据受众的浏览或搜索历史将广告推送到特定人群眼前为其核心技术,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却遭到冷遇。2001年9月,百度推出了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即由企业为自己的网页出资购买排名,按点击次数计费,李彦宏为此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区域代理网络,有超过20万人直接或间接为百度服务。百度的这一做法因涉嫌干扰搜索的公正性而饱受争议,然而在商业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谷歌搜索于2005年8月正式进入中国,一直到2010年被迫离开,一直未实现对百度的赶超。
Hotmail与网易邮箱:微软的Hotmail曾经是所有中国从事电子邮箱业务的公司的标杆,可是,它从来没有真正获得过较大的市场份额,丁磊的网易邮箱长期坚持技术优化和免费升级的策略,使得Hotmail无法找到实现盈利的机会。
在所有的美国公司中,处境最为不堪的是雅虎。因其创办人拥有华裔血统的关系,雅虎早在1998年5月就开通了中文雅虎,提出“找到任何事,沟通所有人”的宣传口号,它一度是排名第一的中文门户网站,几乎所有新闻门户都以学习雅虎为目标。可是很快,它就因对新闻事件的反应迟缓和模糊不清的定位而被用户抛弃,它在门户、邮箱、搜索和即时通信工具上都有涉猎,可是无一可以挤进前三。杨致远在中国的最大收获是,与孙正义一起投资了面相奇特的马云。到2005年8月,阿里巴巴宣布收购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
上述这些案例,构成了一个“整体性事件”,并十分清晰地表明,当互联网经济进入马化腾所指出的“服务和用户驱动”的阶段之后,区域性的文化、消费及政策特征成为企业竞争的首要考量指标,而在这一方面,用筷子吃米饭、呼吸着乡土的空气长大的黄皮肤本地人当然比远道而来的美国人或欧洲人更有优势。生产安踏牌运动鞋的丁志忠曾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中美企业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不同理解,他说:“耐克、阿迪达斯的篮球鞋主要是在塑胶地板上穿,弹性是重要考核指标,而安踏的消费者只有1%能在塑胶地板上打球,其他都是在水泥地上。安踏更关心的是,在水泥地上打球的孩子如何才能不扭脚。”丁志忠的这段话,用于互联网产业也非常“合脚”。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人对美国模式顶礼膜拜、亦步亦趋,然而到2005年以后,在每年数以百计的互联网论坛上,已很少能见到对中国市场指手画脚的美国人,他们讲趋势和技术还可以,一旦说到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大家都会抿嘴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