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世界,在这里转弯——世界历史之谜(5)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自从公元1世纪倭奴国王第一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开始,日本无论在生产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制度方面,都以中国为摹本,包括文字、青铜器、铁器、法律,甚至吃饭的筷子。可以说,日本文化首先吸吮的是中国文化的乳汁。这一学习中国的热潮在唐朝发展到顶峰,他们数十次派出遣唐使漂洋过海前来取经。日本古籍中说的“衣冠唐制”、“文物汉宫仪”、“和魂汉才”等都反映了这一历史。如今,中国文化的痕迹在日本依然随处可见日文中1800个当用汉字就是每个有文化的日本人必须掌握的。这是否能间接证明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国人,所以天生对中国文化有着亲近感呢?
不能就此推论。而且随着对日本的深入了解,不少学者认为日本同中国似同实异,尤其在文化的深层次上根本不同。例如,在思想信仰方面,我国历史上是一元性地罢百尊一,日本是多元性地“三位一体”(儒教、佛教、神道):在审美观念上,中国人崇尚尽善尽美的圆满,日本人欣赏“残缺”和“不足”,中国的皇帝可以“禅让”,日本的天皇则是“万世一系”等等。他们当初引进儒教,实际上仅利用其用语,实质上却传布与儒教异质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
香港有学者大胆推测:徐福是日本开国君主神武天皇。这大大加强了中日两国人民“同种”论的分量。他援引中日两国古籍,综合了考古学、地理学的研究,认为所谓的“澶洲”(《后汉书·东夷传》中认为的徐福留住之地)就在日本。徐福东渡后建立了一个“徐福王国”,也就是日本国,其本人也就成了开国君主神武天皇。《日本神武开国新考》一出版,即引起很大反响。日本人旋即将此译为日文,题为《神武天皇=徐福传说之谜》,并举行了一系列考证活动。例如,日本历史学家自发地成立了“日本民族头盖骨指数测定会”,由文部省提供经费,组织全国各大学解剖学教授,对各大学男女学生的头盖骨进行测定,并历时5年收集了足以代表日本全国280个县市居民的7万人的测定结果,交由日本体质人类学家—长谷部言人博士整理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日本人头盖骨指数,大多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指数完全相同,与中国其他省份的指数略有差别。由此得出结论,日本史前时代的祖先,曾在中国大陆东海沿岸居住。这一测定结果能否为徐福是日本的开国君主提供旁证?并有力地支撑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观点?还是给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更增添了一层迷雾?
不少学者认为,徐福仅是传说中人物,并非实有其人。古籍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是大海中的海市蜃楼,根本不可能是日本。他们并指出,既然徐福带领大批童男童女到日本,为什么当时没有汉字传入日本,直到公元2世纪汉字才传入日本?既然传说徐福将造纸术传到日本,为何当时日本仍用竹简书写文字?“徐福东渡”完全是后人附会编造的,把他说成日本第一代天皇,更是无稽之谈。
看来这个悬案有待于下一世纪的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不嫁
十六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爱上了王后的侍女,美丽的安妮·博林,遂以王后没有男嗣,在将来可能发生继承纠纷为由要求离婚。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是亨利的寡嫂,他们生有一个女儿玛丽·都铎。
英国是天主教国家,亨利的离婚要求遭到了罗马大主教的拒绝。亨利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定进行宗教改革,建立独立的英国安立甘教会,以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
1533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在距伦敦30英里的女修道院开庭审理亨利离婚案。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拒绝出庭,克兰默遂于5月23日判决亨利与凯塞林的婚姻无效。两天后,亨利就与已经怀孕的安妮举行了秘密婚礼。28日,克兰默宣布亨利与安妮的婚姻有效。同年9月,亨利被教皇开除出教。安妮也为亨利八世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伊丽莎白·都铎,她随父亲加入了英国国教。
1554年,玛丽·都铎君临天下,她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为了将英国带回天主教门下,她实施了一系列的血腥镇压,人称“血腥玛丽”。她的残暴手段使帝国进一步的分裂,一时间,各种阴谋谣言不断,而伊丽莎白·都铎因涉嫌卷入新教运动也被玛丽软禁。
1558年,玛丽一世驾崩。因其膝下无子女,伊丽莎白便在英格兰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新教徒的拥戴下,继承大典,称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自幼聪慧、貌美,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才思敏捷,博览群书,通晓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等国语言。在她统治期间,注意任用贤才,积极推进国家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改革。她在位44年,带领大英帝国进入“黄金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为英国的强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她却终身未嫁,引起了人们对她的种种猜测。难道守身如玉67年,号称“嫁给了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过正常人的情欲?一生都未有过惊心动魄的爱情经历吗?
她的政敌为此攻击她有生理缺陷,因此不能够像正常的女人一样结婚生育;持反对观点的人们则说她曾有过私生子;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三次杀妻,六娶皇后,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阴影,使她惧怕婚姻,拒绝婚姻。
以伊丽莎白的美貌、品行、才干、地位,获得欧洲各国国王、贵族的青睐与追逐,一直就未间断过。据记载,伊丽莎白在少女时代曾与英国贵族汤姆斯·西摩尔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度成为宫廷的绯闻。但西摩尔追求伊丽莎白主要是想利用她争夺王位,后因阴谋败露,西摩尔被杀,他们之间的这段恋情也就告终。
156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向伊丽莎白求婚,亦遭到拒绝。腓力二世曾是伊丽莎白的姐夫,她同父异母姐姐玛丽·都铎的丈夫。他早就对伊丽莎白另眼相看,在她遭受玛丽监禁期间曾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但伊丽莎白对是否缔结这桩婚姻非常冷静和慎重,玛丽与腓力的结合,曾经给英国带来危害,人们的记忆犹存。她相信腓力向她求婚是为了吞并英国的计划。于是,她以双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为由,委婉地拒绝了腓力的求婚。以后,伊丽莎白又陆续拒绝了其他一些国家王公贵族的求婚,如瑞典王艾力克、罗马皇储查理大公等等。
人们一直相传,伊丽莎白一世虽然终身未曾婚嫁过,但她一直都有个情人,这个神秘的情人就是当时大英帝国的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
伊丽莎白与达德利在孩童时代就已相识,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两人之所以始终没能缔结良缘,是因为达德利早已结婚(他曾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神秘死亡),女王当然不能成为达德利的第三任妻子。据说,伊丽莎白女王与达德利长年保持着通信关系,女王喜欢在信中称呼他为“甜蜜的罗宾”,并给他取了个昵称:我的“眼睛”。
美国的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曾公开展览过达德利写给伊丽莎白一世的一封情书。这封情书写于1588年7月20日或27日,是达德利正在海上指挥英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交战间隙写给女王的。在这封情书中,达德利称呼伊丽莎白为“最最甜蜜的女王陛下”和“我最最亲爱的女士”。有趣的是,他两次将代表“最”的英文单词“most”中的“o”双写,变成了“moost”,中间都空了一格,并在两个“o”上面加上“眉毛”,这样就成了一双“眼睛”。达德利在信里感谢“甜蜜的”女王给予了他“最伟大的安慰”,落款“R·莱斯特”。这也是他给其他人写信从来都没有用过的落款。
在写完此信后一个多月,达德利就战死在沙场,享年56岁。达德利的死讯令伊丽莎白女王几乎崩溃。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好几天不眠不食。最后英国财政大臣和其他内阁大臣不得不破门而入,将女王抬出卧室。
1578年,伊丽莎白女王已经45岁,仍然待字闺中,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的四弟,年仅20岁的安如公爵向她求婚,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当时答应了求婚,但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突然变卦。这次拒婚差点使伊丽莎白女王丧命。
前面提到过,伊丽莎白是新教徒,在罗马天主教皇的眼里,她继承王位是不合法的,合法承继人应是苏格兰的玛利·斯图亚特女王。玛利·斯图亚特是苏格兰詹姆士五世与法国盖斯家族的玛利所生的女儿,也是英王亨利七世的曾孙。而安如公爵则是玛利·盖斯的外甥。伊丽莎白的悔婚,使玛利·盖斯极其恼怒,她发誓要给伊丽莎白以颜色。一袭来自法国的丝裙,毒死了伊丽莎白的女官,惊魂未定的伊丽莎白决定反击。她派华星汉前往苏格兰引诱玛利·盖斯,然后在床上杀了她。
翻看欧洲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由古至今,各国王室成员的婚姻,都很难由当事人自己做主。王室婚姻的缔结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对外战略密切相连。因而,王室婚姻也包含了太多的阴谋诡计和利益舍取。伊丽莎白之所以终身未嫁,并非是因为她有生理残疾,也并非是她太挑剔,而是因为她睿智。她早已看得太透、太穿。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独身,一生致力于英国的强大、昌盛。
正如她在宣布解除与安如公爵的婚约时所说:“我无须再选择佳婿结婚,因为我在举行加冕典礼时,已将结婚戒指戴与我国臣民的手上,意即我将与全体臣民为伴,将我的生命与贞洁献给英国。”
希特勒的性别之谜
一代杀人魔王希特勒竟没有老婆!初听这消息大家也许都觉得奇怪,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只把这一切归于他的“洁癖”。其实,这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呢!确实,据各种史料记载,希特勒从来没什么寻花问柳的劣迹,而且一生也没有娶过妻妾,只与惟一的情妇爱娃·布朗同居过几年,直到1945年4月24日,当前苏联红军的隆隆炮声响彻柏林时,他才在濒临灭顶之灾前,举行了“婚礼”。几个小时后,两人便双双自杀。
也就是这个扬言要统治全世界的暴君,在生活方面却有着有悖于常人的许多怪异行径,曾引起各国史学界的关注。许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深入研究。最后他们大多认为,希特勒之所以如此,是客观条件所限,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希特勒生性乖戾,喜怒无常,择偶条件也十分苛刻,一般女子根本无法使他接受。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希特勒非但不像人们说的“见到女人就感到厌恶”:相反,在他行将覆灭之前,他似乎成天泡在女人堆里。持这种说法的是他的死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德国军备和战时生产两部部长的阿尔贝特·施佩尔。施佩尔一度在纳粹政权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曾一度被希特勒考虑为自己的接班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佩尔被逮捕,后经国际法庭审判,他被判处20年徒刑。服刑期间,施佩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阿尔贝特·施佩尔回忆录》,于1981年在联邦德国出版。回忆录中,施佩尔在叙述希特勒临近灭亡时的异常情况时这样写道:“此时,希特勒变得和蔼和内向了。不少地方使我想起十几年前我们开始合作时我所了解的希特勒。所不同的是,他现在变得更加令人难以捉摸。他对多年来一直在他身边的几个女人尤其亲切殷勤。较长时间以来,他对其中的容格太太表现出特别的好感。容格太太的丈夫是他的仆人,1939年在前线阵亡。他的维也纳厨娘因风韵犹存也受到他的恩宠。紧随他多年的女秘书沃尔夫太太和克里斯蒂太太,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天内,也都成了他这个私人小圈子的成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主要同她们一起喝茶和进餐。可以说,他的私人圈子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男人。”对这一反常现象,施佩尔这样分析说:“他可能是被某种奇怪的观念所驱使,那就是,当灾祸临头时,这些人要比当他幕僚的男人忠实得多,看来他有时不信任他们口头所表示的忠诚。”
这本回忆录一出版,立即引起各国史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希特勒一反常态,对女人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态度,更引起史学家们的浓厚兴趣,竭力想解开这一谜团。最近,德国的历史学家丹普夫在研讨会中宣布:他已获得一份材料,能够证实希特勒并非是一个真正的男子,而是一位阴阳人。这位历史学家在德国韦丹堡工作。他进一步解释说,他获得的这份材料是由希特勒过去的副手赫斯以日记形式记叙的。1916年,希特勒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结果被军医发现他有女性的生理构造,令希特勒十分难堪。但最后,希特勒还是买通军医,让他选择了过男性的生活。
后来,在登上了元首宝座后,希特勒为维持自己的男性化外型,他经常服用雄性荷尔蒙进行治疗。这一极端秘密,除了赫斯知晓外,此外只有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朗和他的私人医生,以及几个最信任的仆人知道。
客观地说,希特勒一生不近女色、不娶妻室的原因,以及在他临近灭亡时又表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心态,从丹普夫公布的材料来看,似乎可以得到解答。然而,仅仅根据几页日记就给希特勒定“性”,似乎有人身攻击之嫌,毕竟,赫斯曾突然寻机逃到英国而被希特勒骂为疯子,因而两人结仇日深。
因此关于希特勒的性别之事仍是一个谜案。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自从公元1世纪倭奴国王第一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开始,日本无论在生产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制度方面,都以中国为摹本,包括文字、青铜器、铁器、法律,甚至吃饭的筷子。可以说,日本文化首先吸吮的是中国文化的乳汁。这一学习中国的热潮在唐朝发展到顶峰,他们数十次派出遣唐使漂洋过海前来取经。日本古籍中说的“衣冠唐制”、“文物汉宫仪”、“和魂汉才”等都反映了这一历史。如今,中国文化的痕迹在日本依然随处可见日文中1800个当用汉字就是每个有文化的日本人必须掌握的。这是否能间接证明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国人,所以天生对中国文化有着亲近感呢?
不能就此推论。而且随着对日本的深入了解,不少学者认为日本同中国似同实异,尤其在文化的深层次上根本不同。例如,在思想信仰方面,我国历史上是一元性地罢百尊一,日本是多元性地“三位一体”(儒教、佛教、神道):在审美观念上,中国人崇尚尽善尽美的圆满,日本人欣赏“残缺”和“不足”,中国的皇帝可以“禅让”,日本的天皇则是“万世一系”等等。他们当初引进儒教,实际上仅利用其用语,实质上却传布与儒教异质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
香港有学者大胆推测:徐福是日本开国君主神武天皇。这大大加强了中日两国人民“同种”论的分量。他援引中日两国古籍,综合了考古学、地理学的研究,认为所谓的“澶洲”(《后汉书·东夷传》中认为的徐福留住之地)就在日本。徐福东渡后建立了一个“徐福王国”,也就是日本国,其本人也就成了开国君主神武天皇。《日本神武开国新考》一出版,即引起很大反响。日本人旋即将此译为日文,题为《神武天皇=徐福传说之谜》,并举行了一系列考证活动。例如,日本历史学家自发地成立了“日本民族头盖骨指数测定会”,由文部省提供经费,组织全国各大学解剖学教授,对各大学男女学生的头盖骨进行测定,并历时5年收集了足以代表日本全国280个县市居民的7万人的测定结果,交由日本体质人类学家—长谷部言人博士整理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日本人头盖骨指数,大多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指数完全相同,与中国其他省份的指数略有差别。由此得出结论,日本史前时代的祖先,曾在中国大陆东海沿岸居住。这一测定结果能否为徐福是日本的开国君主提供旁证?并有力地支撑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观点?还是给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更增添了一层迷雾?
不少学者认为,徐福仅是传说中人物,并非实有其人。古籍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是大海中的海市蜃楼,根本不可能是日本。他们并指出,既然徐福带领大批童男童女到日本,为什么当时没有汉字传入日本,直到公元2世纪汉字才传入日本?既然传说徐福将造纸术传到日本,为何当时日本仍用竹简书写文字?“徐福东渡”完全是后人附会编造的,把他说成日本第一代天皇,更是无稽之谈。
看来这个悬案有待于下一世纪的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不嫁
十六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爱上了王后的侍女,美丽的安妮·博林,遂以王后没有男嗣,在将来可能发生继承纠纷为由要求离婚。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是亨利的寡嫂,他们生有一个女儿玛丽·都铎。
英国是天主教国家,亨利的离婚要求遭到了罗马大主教的拒绝。亨利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定进行宗教改革,建立独立的英国安立甘教会,以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
1533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在距伦敦30英里的女修道院开庭审理亨利离婚案。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拒绝出庭,克兰默遂于5月23日判决亨利与凯塞林的婚姻无效。两天后,亨利就与已经怀孕的安妮举行了秘密婚礼。28日,克兰默宣布亨利与安妮的婚姻有效。同年9月,亨利被教皇开除出教。安妮也为亨利八世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伊丽莎白·都铎,她随父亲加入了英国国教。
1554年,玛丽·都铎君临天下,她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为了将英国带回天主教门下,她实施了一系列的血腥镇压,人称“血腥玛丽”。她的残暴手段使帝国进一步的分裂,一时间,各种阴谋谣言不断,而伊丽莎白·都铎因涉嫌卷入新教运动也被玛丽软禁。
1558年,玛丽一世驾崩。因其膝下无子女,伊丽莎白便在英格兰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新教徒的拥戴下,继承大典,称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自幼聪慧、貌美,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才思敏捷,博览群书,通晓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等国语言。在她统治期间,注意任用贤才,积极推进国家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改革。她在位44年,带领大英帝国进入“黄金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为英国的强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她却终身未嫁,引起了人们对她的种种猜测。难道守身如玉67年,号称“嫁给了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过正常人的情欲?一生都未有过惊心动魄的爱情经历吗?
她的政敌为此攻击她有生理缺陷,因此不能够像正常的女人一样结婚生育;持反对观点的人们则说她曾有过私生子;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三次杀妻,六娶皇后,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阴影,使她惧怕婚姻,拒绝婚姻。
以伊丽莎白的美貌、品行、才干、地位,获得欧洲各国国王、贵族的青睐与追逐,一直就未间断过。据记载,伊丽莎白在少女时代曾与英国贵族汤姆斯·西摩尔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度成为宫廷的绯闻。但西摩尔追求伊丽莎白主要是想利用她争夺王位,后因阴谋败露,西摩尔被杀,他们之间的这段恋情也就告终。
156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向伊丽莎白求婚,亦遭到拒绝。腓力二世曾是伊丽莎白的姐夫,她同父异母姐姐玛丽·都铎的丈夫。他早就对伊丽莎白另眼相看,在她遭受玛丽监禁期间曾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但伊丽莎白对是否缔结这桩婚姻非常冷静和慎重,玛丽与腓力的结合,曾经给英国带来危害,人们的记忆犹存。她相信腓力向她求婚是为了吞并英国的计划。于是,她以双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为由,委婉地拒绝了腓力的求婚。以后,伊丽莎白又陆续拒绝了其他一些国家王公贵族的求婚,如瑞典王艾力克、罗马皇储查理大公等等。
人们一直相传,伊丽莎白一世虽然终身未曾婚嫁过,但她一直都有个情人,这个神秘的情人就是当时大英帝国的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
伊丽莎白与达德利在孩童时代就已相识,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两人之所以始终没能缔结良缘,是因为达德利早已结婚(他曾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神秘死亡),女王当然不能成为达德利的第三任妻子。据说,伊丽莎白女王与达德利长年保持着通信关系,女王喜欢在信中称呼他为“甜蜜的罗宾”,并给他取了个昵称:我的“眼睛”。
美国的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曾公开展览过达德利写给伊丽莎白一世的一封情书。这封情书写于1588年7月20日或27日,是达德利正在海上指挥英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交战间隙写给女王的。在这封情书中,达德利称呼伊丽莎白为“最最甜蜜的女王陛下”和“我最最亲爱的女士”。有趣的是,他两次将代表“最”的英文单词“most”中的“o”双写,变成了“moost”,中间都空了一格,并在两个“o”上面加上“眉毛”,这样就成了一双“眼睛”。达德利在信里感谢“甜蜜的”女王给予了他“最伟大的安慰”,落款“R·莱斯特”。这也是他给其他人写信从来都没有用过的落款。
在写完此信后一个多月,达德利就战死在沙场,享年56岁。达德利的死讯令伊丽莎白女王几乎崩溃。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好几天不眠不食。最后英国财政大臣和其他内阁大臣不得不破门而入,将女王抬出卧室。
1578年,伊丽莎白女王已经45岁,仍然待字闺中,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的四弟,年仅20岁的安如公爵向她求婚,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当时答应了求婚,但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突然变卦。这次拒婚差点使伊丽莎白女王丧命。
前面提到过,伊丽莎白是新教徒,在罗马天主教皇的眼里,她继承王位是不合法的,合法承继人应是苏格兰的玛利·斯图亚特女王。玛利·斯图亚特是苏格兰詹姆士五世与法国盖斯家族的玛利所生的女儿,也是英王亨利七世的曾孙。而安如公爵则是玛利·盖斯的外甥。伊丽莎白的悔婚,使玛利·盖斯极其恼怒,她发誓要给伊丽莎白以颜色。一袭来自法国的丝裙,毒死了伊丽莎白的女官,惊魂未定的伊丽莎白决定反击。她派华星汉前往苏格兰引诱玛利·盖斯,然后在床上杀了她。
翻看欧洲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由古至今,各国王室成员的婚姻,都很难由当事人自己做主。王室婚姻的缔结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对外战略密切相连。因而,王室婚姻也包含了太多的阴谋诡计和利益舍取。伊丽莎白之所以终身未嫁,并非是因为她有生理残疾,也并非是她太挑剔,而是因为她睿智。她早已看得太透、太穿。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独身,一生致力于英国的强大、昌盛。
正如她在宣布解除与安如公爵的婚约时所说:“我无须再选择佳婿结婚,因为我在举行加冕典礼时,已将结婚戒指戴与我国臣民的手上,意即我将与全体臣民为伴,将我的生命与贞洁献给英国。”
希特勒的性别之谜
一代杀人魔王希特勒竟没有老婆!初听这消息大家也许都觉得奇怪,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只把这一切归于他的“洁癖”。其实,这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呢!确实,据各种史料记载,希特勒从来没什么寻花问柳的劣迹,而且一生也没有娶过妻妾,只与惟一的情妇爱娃·布朗同居过几年,直到1945年4月24日,当前苏联红军的隆隆炮声响彻柏林时,他才在濒临灭顶之灾前,举行了“婚礼”。几个小时后,两人便双双自杀。
也就是这个扬言要统治全世界的暴君,在生活方面却有着有悖于常人的许多怪异行径,曾引起各国史学界的关注。许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深入研究。最后他们大多认为,希特勒之所以如此,是客观条件所限,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希特勒生性乖戾,喜怒无常,择偶条件也十分苛刻,一般女子根本无法使他接受。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希特勒非但不像人们说的“见到女人就感到厌恶”:相反,在他行将覆灭之前,他似乎成天泡在女人堆里。持这种说法的是他的死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德国军备和战时生产两部部长的阿尔贝特·施佩尔。施佩尔一度在纳粹政权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曾一度被希特勒考虑为自己的接班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佩尔被逮捕,后经国际法庭审判,他被判处20年徒刑。服刑期间,施佩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阿尔贝特·施佩尔回忆录》,于1981年在联邦德国出版。回忆录中,施佩尔在叙述希特勒临近灭亡时的异常情况时这样写道:“此时,希特勒变得和蔼和内向了。不少地方使我想起十几年前我们开始合作时我所了解的希特勒。所不同的是,他现在变得更加令人难以捉摸。他对多年来一直在他身边的几个女人尤其亲切殷勤。较长时间以来,他对其中的容格太太表现出特别的好感。容格太太的丈夫是他的仆人,1939年在前线阵亡。他的维也纳厨娘因风韵犹存也受到他的恩宠。紧随他多年的女秘书沃尔夫太太和克里斯蒂太太,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天内,也都成了他这个私人小圈子的成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主要同她们一起喝茶和进餐。可以说,他的私人圈子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男人。”对这一反常现象,施佩尔这样分析说:“他可能是被某种奇怪的观念所驱使,那就是,当灾祸临头时,这些人要比当他幕僚的男人忠实得多,看来他有时不信任他们口头所表示的忠诚。”
这本回忆录一出版,立即引起各国史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希特勒一反常态,对女人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态度,更引起史学家们的浓厚兴趣,竭力想解开这一谜团。最近,德国的历史学家丹普夫在研讨会中宣布:他已获得一份材料,能够证实希特勒并非是一个真正的男子,而是一位阴阳人。这位历史学家在德国韦丹堡工作。他进一步解释说,他获得的这份材料是由希特勒过去的副手赫斯以日记形式记叙的。1916年,希特勒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结果被军医发现他有女性的生理构造,令希特勒十分难堪。但最后,希特勒还是买通军医,让他选择了过男性的生活。
后来,在登上了元首宝座后,希特勒为维持自己的男性化外型,他经常服用雄性荷尔蒙进行治疗。这一极端秘密,除了赫斯知晓外,此外只有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朗和他的私人医生,以及几个最信任的仆人知道。
客观地说,希特勒一生不近女色、不娶妻室的原因,以及在他临近灭亡时又表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心态,从丹普夫公布的材料来看,似乎可以得到解答。然而,仅仅根据几页日记就给希特勒定“性”,似乎有人身攻击之嫌,毕竟,赫斯曾突然寻机逃到英国而被希特勒骂为疯子,因而两人结仇日深。
因此关于希特勒的性别之事仍是一个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