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我站在世界轴心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六月初,泮池里的荷叶绿意正浓,桃林的枝头上结出了青色的小桃实,腐草堆里萤火虫的幼虫到处乱爬,蟋蟀躲在墙罅里鸣叫,临淄湛蓝的天空之上,有雏鹰开始学习飞翔……
在稷下学宫辩坛之上,感受着下方成百上千人凝视的目光,明月感慨万千。
终于,他还是站到了这里。
最初来到齐国,步入稷下学宫,明月的目的很纯粹,那就是借公孙龙的名义,提出一些观念,发明些许东西,对学宫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其目的只是为了博名。
可随着他深入了解稷下,了解这个时代,却发现自己已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天人之辩”的大论战里,成为漩涡中心,难以脱身。
明月也曾心生退意,因为跟声名卓著的邹衍交恶实在没好处,更别说被儒墨夹击真是糟糕至极的体验。
但此时此刻,感受着踏上辩坛的玄妙感觉,明月才明白,为什么稷下学者如田骈、邹衍、公孙龙等,那么喜欢辩论诘难,而且很多人都喜欢用惊世骇俗之言来吸引眼球,什么一毛不拔、什么白马非马……
因为受万众瞩目的感觉,着实不错,在这里讲述的每句话,都能通过千人之口,传遍天下,某个不受重视的学派也许就能一夜之间成为天下显学。
“其实站到风暴中心,也不是什么坏事……”他暗想道。
作为一个后世来人,明月很清楚,这一刻,他脚下所踩的,不止是学宫的中心,也是中国文明的轴心!
德国人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希腊和印度三处,人类文化的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百家争鸣,大胆诘辩。像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的可能性。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希腊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希腊、印度和中国,虽然比起更早的埃及、两河而言,都是后起的文明,却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一场自我觉醒,群贤辈出,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
这是一场伟大的人类启蒙期,就像是蒙昧的婴儿,长成初识世界的懵懂孩童一般。此时的人们因着对自己理性能力的发现,就像是刚刚出生的孩童一样迫不及待地开始用全新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一切事物,在各个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好奇心和伟大的创造力。
三个文明和受他们影响的地区开始迈出脚步,超越前辈。思想开始井喷,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一切都发生在短短数百年内,却奠定了世界之后两千年的格局。
稷下学宫,就好比这个过程里,中国文明的思想发动机,每一次转动,都能带动文明前进的脚步。而此时此刻,明月就站在这个轴心之上,诸子百家在侧耳聆听他接下来要说的话。
想要对历史施加影响力的话,没有什么比这更方便的方式了。
于是明月一拱手,向台下上千人郑重行礼,而后接过了一个铁皮箍成的扩音喇叭,开始了他今日的开场白:“我很庆幸生于中原……”
……
“我很庆幸生于中原,在学宫,不会因为所说之言不合古人传说,就被勒令堵上嘴,甚至被反对者烧死。”
稷下辩坛上,长安君以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开场白,开始了他的讲述。
铁皮喇叭让他不大的声音,传遍了半个稷下,众人面面相觑,不过熟识长安君的人如公孙龙、田葭等人,已经对他时不时掏出一些小玩意不奇怪了。只是他们也不由为长安君担心,毕竟他才十六岁,看上去如此年轻,说的话自然也难以服众。
“长安君此言何意?”那些不熟悉长安君的人则在交头接耳,有人觉得这是在讽刺什么,有人看向了旁听的滕更,滕更面无表情,心里却在暗恨二邹大愚若智,竟放任此子来学宫大放厥词。
邹奭笑而不语,感觉长安君一定听到了什么风声,其实以他的身份,有荀子庇护,滕更想通过卑劣手段让他闭嘴是极难的。对他的惊世骇俗之言,无论是一笑拒之还是蹙额压制,都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与其如此,还不如按照学宫传统,公开驳辩一场。
李斯倒是心有所触,他觉得像秦国商君焚毁诗书那样,让异己闭嘴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在荀子面前,却没敢说出来,他知道自己的想法会让夫子大发雷霆,只能将这份设想暗藏于心。
“荀子的《天论》,想必二三子都已读过,凡人看不见阴阳化生万物的工作过程,而只见到它化生万物的结果,这就叫做神妙。人们都知道阴阳已经生成的万物,却没有人知道它那无形无踪的生成过程,这就叫做天意。”
“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
“当时的古人,视火为神妙,只是检拾着因为天雷引发大火烧死在林间的禽兽食用,以为天意。”
“然而燧人氏却参透了其中玄奥,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奉之为君,号日燧人。敢问如今,是否有人还将能钻燧出火的庖厨雍人视为神妙、天意?而不是自然发生的事?”
众人有的哄笑,有的默然,乘此机会,明月让一旁的卢生取出一块刚制出不久的冰,高高举起,还放在漆盒里传示前排众人,让众人啧啧称奇之余,也相信长安君果然是能六月之制冰的。
“天寒地冻,水凝为冰,古人亦视之为神妙天意,而今,我却已参透了其中道理,真是无比简单。”
明月开始解释自己制冰的原理,但隐下了其中硝石的作用,只是说想办法吸走热量,水就能自然而然地变成冰。
再次在黑板上写下物质三态后,他重新讲述了一遍那一日在安平君府内所说,对降雨过程的推想,不过这次更加缜密详细一些。
从钻燧取火讲到降雨过程,步步渐进,此刻听来,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的稷下士倒也觉得不难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因为那些儒生将长安君的言论添油加醋乱宣扬时,可不是这么说的。
然而有人颔首,就有人质疑,等明月讲述完对降雨自然过程的推演后,突然有人站上台阶,大声质问道:
“长安君口口声声说,燧人氏知晓钻燧出火的自然之理,便能凭空生出火来。而如今长安君知晓气液固三态互变缘由,就能掌握这个过程,将水化为冰。那我冒昧问一句,长安君,你能变出一场雨来么?”
此言一出,学宫千人哗然。
祭酒荀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邹奭整了整衣襟,感觉这场辩论到此结束了。
公孙龙则深知这问题刁钻,跟那次在平原君府,长安君反问的“公孙龙非人耶?”如出一辙。
田葭不由捏紧了拳头,手里满是汗水,她开始为长安君担忧。
人群里,滕更捋着胡须,露出了得意的笑。
那人是他的弟子,所提的问题也是他事先准备好的。
他已经看准了长安君的软肋,那就是不管他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但有一件事是绝对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办法真的在现场降一场雨!
若能那样,他就不是人,是神了……
只要做不到,那就是空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滕更等人只要一口咬定不承认,长安君就没办法让众人折服,他今天的这场讲述,影响也会被降到最低。
然而,长安君并没有像滕更预料的那样,张口结舌,不知所措,而是沉默半响后笑了笑,笑得如此坦然,仿佛预料到了这问题一般。
哪怕许多年后,上千名稷下诸子也忘不了今日发生的事。
面对诘难,十六岁的弱冠少年颔首道:“我能!”
六月初,泮池里的荷叶绿意正浓,桃林的枝头上结出了青色的小桃实,腐草堆里萤火虫的幼虫到处乱爬,蟋蟀躲在墙罅里鸣叫,临淄湛蓝的天空之上,有雏鹰开始学习飞翔……
在稷下学宫辩坛之上,感受着下方成百上千人凝视的目光,明月感慨万千。
终于,他还是站到了这里。
最初来到齐国,步入稷下学宫,明月的目的很纯粹,那就是借公孙龙的名义,提出一些观念,发明些许东西,对学宫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其目的只是为了博名。
可随着他深入了解稷下,了解这个时代,却发现自己已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天人之辩”的大论战里,成为漩涡中心,难以脱身。
明月也曾心生退意,因为跟声名卓著的邹衍交恶实在没好处,更别说被儒墨夹击真是糟糕至极的体验。
但此时此刻,感受着踏上辩坛的玄妙感觉,明月才明白,为什么稷下学者如田骈、邹衍、公孙龙等,那么喜欢辩论诘难,而且很多人都喜欢用惊世骇俗之言来吸引眼球,什么一毛不拔、什么白马非马……
因为受万众瞩目的感觉,着实不错,在这里讲述的每句话,都能通过千人之口,传遍天下,某个不受重视的学派也许就能一夜之间成为天下显学。
“其实站到风暴中心,也不是什么坏事……”他暗想道。
作为一个后世来人,明月很清楚,这一刻,他脚下所踩的,不止是学宫的中心,也是中国文明的轴心!
德国人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希腊和印度三处,人类文化的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百家争鸣,大胆诘辩。像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的可能性。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希腊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希腊、印度和中国,虽然比起更早的埃及、两河而言,都是后起的文明,却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一场自我觉醒,群贤辈出,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
这是一场伟大的人类启蒙期,就像是蒙昧的婴儿,长成初识世界的懵懂孩童一般。此时的人们因着对自己理性能力的发现,就像是刚刚出生的孩童一样迫不及待地开始用全新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一切事物,在各个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好奇心和伟大的创造力。
三个文明和受他们影响的地区开始迈出脚步,超越前辈。思想开始井喷,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一切都发生在短短数百年内,却奠定了世界之后两千年的格局。
稷下学宫,就好比这个过程里,中国文明的思想发动机,每一次转动,都能带动文明前进的脚步。而此时此刻,明月就站在这个轴心之上,诸子百家在侧耳聆听他接下来要说的话。
想要对历史施加影响力的话,没有什么比这更方便的方式了。
于是明月一拱手,向台下上千人郑重行礼,而后接过了一个铁皮箍成的扩音喇叭,开始了他今日的开场白:“我很庆幸生于中原……”
……
“我很庆幸生于中原,在学宫,不会因为所说之言不合古人传说,就被勒令堵上嘴,甚至被反对者烧死。”
稷下辩坛上,长安君以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开场白,开始了他的讲述。
铁皮喇叭让他不大的声音,传遍了半个稷下,众人面面相觑,不过熟识长安君的人如公孙龙、田葭等人,已经对他时不时掏出一些小玩意不奇怪了。只是他们也不由为长安君担心,毕竟他才十六岁,看上去如此年轻,说的话自然也难以服众。
“长安君此言何意?”那些不熟悉长安君的人则在交头接耳,有人觉得这是在讽刺什么,有人看向了旁听的滕更,滕更面无表情,心里却在暗恨二邹大愚若智,竟放任此子来学宫大放厥词。
邹奭笑而不语,感觉长安君一定听到了什么风声,其实以他的身份,有荀子庇护,滕更想通过卑劣手段让他闭嘴是极难的。对他的惊世骇俗之言,无论是一笑拒之还是蹙额压制,都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与其如此,还不如按照学宫传统,公开驳辩一场。
李斯倒是心有所触,他觉得像秦国商君焚毁诗书那样,让异己闭嘴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在荀子面前,却没敢说出来,他知道自己的想法会让夫子大发雷霆,只能将这份设想暗藏于心。
“荀子的《天论》,想必二三子都已读过,凡人看不见阴阳化生万物的工作过程,而只见到它化生万物的结果,这就叫做神妙。人们都知道阴阳已经生成的万物,却没有人知道它那无形无踪的生成过程,这就叫做天意。”
“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
“当时的古人,视火为神妙,只是检拾着因为天雷引发大火烧死在林间的禽兽食用,以为天意。”
“然而燧人氏却参透了其中玄奥,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奉之为君,号日燧人。敢问如今,是否有人还将能钻燧出火的庖厨雍人视为神妙、天意?而不是自然发生的事?”
众人有的哄笑,有的默然,乘此机会,明月让一旁的卢生取出一块刚制出不久的冰,高高举起,还放在漆盒里传示前排众人,让众人啧啧称奇之余,也相信长安君果然是能六月之制冰的。
“天寒地冻,水凝为冰,古人亦视之为神妙天意,而今,我却已参透了其中道理,真是无比简单。”
明月开始解释自己制冰的原理,但隐下了其中硝石的作用,只是说想办法吸走热量,水就能自然而然地变成冰。
再次在黑板上写下物质三态后,他重新讲述了一遍那一日在安平君府内所说,对降雨过程的推想,不过这次更加缜密详细一些。
从钻燧取火讲到降雨过程,步步渐进,此刻听来,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的稷下士倒也觉得不难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因为那些儒生将长安君的言论添油加醋乱宣扬时,可不是这么说的。
然而有人颔首,就有人质疑,等明月讲述完对降雨自然过程的推演后,突然有人站上台阶,大声质问道:
“长安君口口声声说,燧人氏知晓钻燧出火的自然之理,便能凭空生出火来。而如今长安君知晓气液固三态互变缘由,就能掌握这个过程,将水化为冰。那我冒昧问一句,长安君,你能变出一场雨来么?”
此言一出,学宫千人哗然。
祭酒荀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邹奭整了整衣襟,感觉这场辩论到此结束了。
公孙龙则深知这问题刁钻,跟那次在平原君府,长安君反问的“公孙龙非人耶?”如出一辙。
田葭不由捏紧了拳头,手里满是汗水,她开始为长安君担忧。
人群里,滕更捋着胡须,露出了得意的笑。
那人是他的弟子,所提的问题也是他事先准备好的。
他已经看准了长安君的软肋,那就是不管他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但有一件事是绝对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办法真的在现场降一场雨!
若能那样,他就不是人,是神了……
只要做不到,那就是空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滕更等人只要一口咬定不承认,长安君就没办法让众人折服,他今天的这场讲述,影响也会被降到最低。
然而,长安君并没有像滕更预料的那样,张口结舌,不知所措,而是沉默半响后笑了笑,笑得如此坦然,仿佛预料到了这问题一般。
哪怕许多年后,上千名稷下诸子也忘不了今日发生的事。
面对诘难,十六岁的弱冠少年颔首道:“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