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带不动的旧官僚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赶在春耕的时间,朱允炆这个皇帝牵头,带着整个内阁全都出了京,玩了一场天子劝农的政治秀。
今年是五年计划的开工年,各省都上足了发条进行奋斗。而在这林林总总下的计划中,垦荒开田的任务量毫无疑问是最重的,所以朱允炆跟杨士奇商量好,决定来一次劝农的老把戏。
套路是老,只要效果好就成。
这次劝农的政治规格可不低,朱允炆这个皇帝亲自牵头不说,连朱棣这个平日里很少露面的武英殿大学士也跟着来到了乡野地头的田垄之中,内阁五人,这次算是到齐了。
南京城外的皇产都被朱允炆卖的一干二净,为了挑一块用来供皇帝翻耕的土地,应天府只好找到应天本地的粮长,从后者手里租借了一块。
不多,两亩地就足够皇帝几个人折腾了。
应天府的粮长自然是开心的举双手欢迎,这么好的机会,平日里就是烧香拜佛都求不得呢,皇帝真能在地里动动手,将来这两亩地他都打算保护起来,当景点!
“朕不过种个地,用得着这种带刺刀的警戒线吗?”
一身简朴便装的朱允炆从驾辂中走出,看着这块已经被包围起来的选田,喝斥道:“还有用得着动用大几千人,这么多都在这站着,周围的老百姓还能进行农忙吗?都给朕撤回京营,御前司留一个百户的锦衣卫就够了,这是南京,不是漠庭。”
这年头又没有狙击步枪,锦衣卫清空方圆三十丈的距离足以,超过三十丈,也就超出了弩机的有效杀伤范围,就算能射到,那速度都够呛能射穿朱允炆身上那层粗衣。
至于有刺客挽强弓的话怎么办,那只能说锦衣卫都是瞎子了,一把强弓立起来好几尺长,在乡间地头这一眼望去毫无遮挡的环境,竟然能让一个刺客施施然的扛着弓走进皇帝三十丈之内行刺。那还费这劲找刺客干嘛,直接让锦衣卫操刀把皇帝砍了更省心。
大军退散,朱允炆这才挽起裤腿,从地上抄起一把锄头,抗在肩上就迈步走进地里,身后,内阁五人互相看看,也有样学样的跟在后面。
两世为人,这还是朱允炆第一次下地!
前世生活条件也不差,虽然是八零后,但朱允炆还真没吃过什么苦,打小就是在城里长大的,这个地怎么种他实在是不懂。
这辈子那就更不能有种地的经验了,所以进了地头就开始发懵。
“咳。”
用一声干咳掩饰住自己的尴尬,朱允炆冲着身旁的五人小声问道:“你们,谁知道应该先做啥?”
几人都忍俊不禁起来。
“杨士奇,你是内阁首辅,你先说。”
被皇帝点了名字,杨士奇顿时苦起脸:“陛下明鉴,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臣这十根指头连阳春水都没沾过,哪里懂种地啊。”
“百无一用是书生。”
嘟囔一句,朱允炆又看向朱棣,后者忙摆手。
“您是知道臣的,臣打小就打仗去了,只拿过刀,没拿过锄头。”
就当朱允炆已经绝望的时候,一个令他没想到的人站了出来。
严震直。
“你会种地?”
朱允炆怎么也不相信啊,在他的想法中,加上他这个皇帝,六个人里最不应该会种地的就是严震直了。后者可是浙江的粮长,那是打小含着金钥匙落生的大地主,说句不客气的,严震直的童年铁定比朱棣都舒服。
“臣是粮长,既然是粮长,不懂种地哪成。”
严震直自信一笑,解释道:“就是因为臣年轻时在这田里待过几年,知道了百姓的疾苦,才义无反顾的当这个粮长。”
没种过地,哪里知道百姓的苦啊。
这话让朱允炆大为触动,忙撸起袖子:“难得严卿有这经历,来,今天朕等五人就以卿为师,好好学学这种地。”
耕地的活计,双喜本来是打算牵头牛来,拖着犁耙垄一圈,然后朱允炆这个皇帝象征性洒下种子,培培土也就是个意思,谁知道朱允炆头铁,非要亲力亲为,劝不住,只好由着朱允炆。
就这么着,堂堂大明的皇帝、五个内阁的一品阁臣,卷着苦头,挥着锄头,在这小小的两亩田里忙活起来。
朱允炆高估了自己的本事,也低估了这种地的难度。
站在地里,你不觉得两亩地有多大,但忙活起来,一块一块泥土的翻,顶着越来越高的春日,这额头上的汗水可就止不住的往下掉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啊。”
忙了能有半个时辰,朱允炆连直起腰都费劲,扶着腰连连感叹。
感叹完又笑了起来,除了他这个皇帝还有朱棣之外,其他四人早都坐在地里,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这辈子,谁吃过这苦啊。
“陛下,歇会喝口水吧。”
双喜这会忙搬过一张马扎,却发现朱允炆顾不得脏,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地里,又挑头去倒上一碗水。
“给几位阁老也斟上。”
咕咚咚干完一碗茶,朱允炆抹嘴的功夫感慨:“种地确实是不容易啊,刚才朕还觉得,就这巴掌大一块地,就算一个人一天轻轻松也能干完了,现在倒好,咱们君臣六人忙活半个时辰,就弄好这么一块,这两亩地咱们六个人估计干到晚上才能做完。
寻常百姓,一个人劳作一大片,还要翻垦、施肥、浇水的,真要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啊。”
五人都点头,平日里高度不同,居高临下的看着都觉得基层百姓日子挺好过活的,真跑下来体验一次基层,个中滋味也就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了。
“去,把应天府尹召来。”
守在锦衣卫警戒线外的应天府尹陈绍早都急的满头汗水,看起来反倒比朱允炆这个干农活的皇帝还累。
能不累吗,心累啊。
看着朱允炆在那一锄头一锄头的翻地,陈绍都恨不得跑进去帮皇帝干,他还不如自己动手干呢。
现在好容易见朱允炆停了下来召见他,马上一路小跑的凑过来。
“臣见...”
见礼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允炆抬手打断:“你这一身的穿红绛紫,贵气罗衫,就别见礼了。”
朱允炆身上可还穿着粗衣麻裤呢,他当然说的玩笑话,却把陈绍吓的差点哭出来,在那支支吾吾的手足无措。
“自己找个干净的地坐吧,朕找你问两句话。”
这会子陈绍哪里还有心情选地,也不管身后那平日里见到都皱眉的泥泞,直接一屁股盘腿坐下,等着朱允炆的下文。
“今天朕要是不来干一回农活,都不知道这老百姓平日里的活计那么累人。”
看着掌心里磨出的淡淡血丝,朱允炆叹了口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朕一直没有太深的感悟,今日算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活课,足以铭记一生了。”
“陛下心怀苍生,臣...”
“朕跟你聊正事,你哪里来的那么多废话。”
朱允炆现在正一肚子感触呢,见陈绍还在这玩官僚那套的逢迎,当即气的一瞪眼:“你要是不想坐着回话,就跪着回话。”
就在陈绍身后坐着的解缙只觉忍俊不禁,这陈绍也是一点眼色没有,拍马屁都不会挑时候。
这要是换个位置,让杨士奇当这个应天府尹,人家绝对会顺着皇帝的话头,大肆感叹百姓的不易,这才能找到跟皇帝的共同话题,就这智商,这辈子也算是仕途到顶了。
“百姓是国家的基石,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咱们这个国家才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地方的工作一定要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出发点,这是你们作为基层父母官的工作使命,而不是整天坐在明堂上,动不动就拍一下惊堂木,打这个杀威棒,打那个杀威棒的。”
朱允炆仰头看向天上的太阳,立春的阳光和煦,但也有了三分威力。
“现在朕和内阁定了五年计划,想要完成,终究到底还是发挥百姓的力量,不然光靠朕这个皇帝,靠你们这群官员,这天下几百万顷的田地怎么垦?
不依靠百姓,南京往西安的京道怎么修?长江的大堤怎么加固?
所以,你们要好好想想,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鼓励百姓的积极性,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朕让内阁签了军令状,内阁也让你们签了军令状,完成的有赏,完不成的要罚,所以是百姓在为你们的加官进爵而努力,地方官员与百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百姓把计划完成了,你们就能升官,百姓如果不能把计划完成,你们就要撤职。
所以说,没有百姓,哪里有你们这些官呢?
你们要搞明白民和官的关系,要紧密的依靠人民群众,起好带头作用,朕不是要让你们这些知府啊、县令什么的跑到地里去耕地,但起码的宣传工作要做到吧。
结果你看看你们的工作都干的什么,整天就知道躺在府衙里吃吃喝喝吗?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五年计划不是终点,这五年完成了,咱们大明还会有下一个五年,我大明的强大,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广大百姓发扬‘愚公移山’的韧劲和进行艰苦的开创精神。
百姓没有文化,不懂的地方,需要你们这些基层的父母官进行宣传鼓劲,为百姓做一些简简单单,你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就可以了。”
这年头大明的官啊,连动动嘴喊口号都不愿意。
懒成这个样子了,还能指望他们做啥?
陈绍只觉得听得云里雾里,朱允炆的话说的如此直白,他反而更是一个字没听懂。
按照他的想法,皇帝应该说一些阳春白雪之类的话,曲高和寡,站在云端上表态要如何云云,然后他夸皇帝一句高屋建瓴,爱民如子,大家起身拍拍屁股就走,这不完事了吗。
现在倒好,皇帝是真接地气啊。
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怎么我们这些当官的,反倒要调头给黔首百姓服务了?
他们不种地他们吃啥!
哪怕心里一万个不理解,面上陈绍还是赶紧表态:“请陛下放心,臣都谨记于心,立刻进行相应的部署,一定会发挥百姓的力量,力争五年计划的全面功成。”
“这读圣贤书做的官,太飘了。”
朱允炆心里叹了口气,他一眼就能看出陈绍的神情有多空洞,因为那一抹一闪而过的不以为意,他记忆中见到的次数太多了。
古代的书生不接地气,读着诸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之类的话,出仕当官,他们跟基层完全就没有什么交集。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国家如果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皇帝。
但是这个皇帝去领导谁呢。
他连条狗都领导不了的时候,还顶着皇帝这个词是不是就过于可笑了?
皇帝如此,官员亦然。
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塔尖之所以是塔尖,是因为有塔底的存在,等到塔底崩塌的时候,原先这个塔的中层群体就成了塔底,在然后层层崩塌,最后塔尖就成了塔底。
稳固统治的方法,在古人的眼里就是玩了命的压制、恫吓,来让塔底老实本分,他们好舒舒服服的剥削和压榨,丝毫不关心塔底在松动和崩塌。
最好的办法是扩大塔底啊。
塔底越宽,越坚固,这些活在塔底上层的建筑才稳定,没有地基,何来的高屋!
“朕累了,回宫吧。”
对陈绍大失所望,朱允炆起身就走,内阁五人便紧紧跟上,这番动静可是把陈绍吓得一身冷汗,小心翼翼的在后面问他的浙江老乡严震直。
“阁老,是不是下官刚才有哪里失言的地方。”
严震直皱眉瞪了他一眼:“你最好安心办好眼下的差事,一五计划要是南直隶出了幺蛾子,我活剐了你。”
回到宽大的驾辂之内,朱允炆换了身衣服,冲五人叹道:“朕很失望,这些官员动不动就说什么聆圣训,让朕这个君父来教诲他们,现在可好,朕说了他们又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了也未必去做,做了将来又怕做错,何其难也。”
车厢内,顿时一片哑然失笑。
皇帝一直在苦心的教他们如何稳固这个国家的基本盘,使得这个国家走向强大繁荣,但很显然,有的时候即使是皇帝亲自为他们铺好青云路,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爬上这个台阶。
难怪皇帝心心念念要办教育了。
不办教育,不学习,仍旧是这种固有思维的人来充任官员,那么这个国家就势必会几千年来一直原地打转。
皇帝是方向的指引者和领导者,但推动这个国家进步,却是无数如陈绍般的中低层官员,他们身处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各自领导着地方的百姓,他们不懂怎么办事,光靠皇帝一个人拽,又能把这个国家拽多远。
赶在春耕的时间,朱允炆这个皇帝牵头,带着整个内阁全都出了京,玩了一场天子劝农的政治秀。
今年是五年计划的开工年,各省都上足了发条进行奋斗。而在这林林总总下的计划中,垦荒开田的任务量毫无疑问是最重的,所以朱允炆跟杨士奇商量好,决定来一次劝农的老把戏。
套路是老,只要效果好就成。
这次劝农的政治规格可不低,朱允炆这个皇帝亲自牵头不说,连朱棣这个平日里很少露面的武英殿大学士也跟着来到了乡野地头的田垄之中,内阁五人,这次算是到齐了。
南京城外的皇产都被朱允炆卖的一干二净,为了挑一块用来供皇帝翻耕的土地,应天府只好找到应天本地的粮长,从后者手里租借了一块。
不多,两亩地就足够皇帝几个人折腾了。
应天府的粮长自然是开心的举双手欢迎,这么好的机会,平日里就是烧香拜佛都求不得呢,皇帝真能在地里动动手,将来这两亩地他都打算保护起来,当景点!
“朕不过种个地,用得着这种带刺刀的警戒线吗?”
一身简朴便装的朱允炆从驾辂中走出,看着这块已经被包围起来的选田,喝斥道:“还有用得着动用大几千人,这么多都在这站着,周围的老百姓还能进行农忙吗?都给朕撤回京营,御前司留一个百户的锦衣卫就够了,这是南京,不是漠庭。”
这年头又没有狙击步枪,锦衣卫清空方圆三十丈的距离足以,超过三十丈,也就超出了弩机的有效杀伤范围,就算能射到,那速度都够呛能射穿朱允炆身上那层粗衣。
至于有刺客挽强弓的话怎么办,那只能说锦衣卫都是瞎子了,一把强弓立起来好几尺长,在乡间地头这一眼望去毫无遮挡的环境,竟然能让一个刺客施施然的扛着弓走进皇帝三十丈之内行刺。那还费这劲找刺客干嘛,直接让锦衣卫操刀把皇帝砍了更省心。
大军退散,朱允炆这才挽起裤腿,从地上抄起一把锄头,抗在肩上就迈步走进地里,身后,内阁五人互相看看,也有样学样的跟在后面。
两世为人,这还是朱允炆第一次下地!
前世生活条件也不差,虽然是八零后,但朱允炆还真没吃过什么苦,打小就是在城里长大的,这个地怎么种他实在是不懂。
这辈子那就更不能有种地的经验了,所以进了地头就开始发懵。
“咳。”
用一声干咳掩饰住自己的尴尬,朱允炆冲着身旁的五人小声问道:“你们,谁知道应该先做啥?”
几人都忍俊不禁起来。
“杨士奇,你是内阁首辅,你先说。”
被皇帝点了名字,杨士奇顿时苦起脸:“陛下明鉴,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臣这十根指头连阳春水都没沾过,哪里懂种地啊。”
“百无一用是书生。”
嘟囔一句,朱允炆又看向朱棣,后者忙摆手。
“您是知道臣的,臣打小就打仗去了,只拿过刀,没拿过锄头。”
就当朱允炆已经绝望的时候,一个令他没想到的人站了出来。
严震直。
“你会种地?”
朱允炆怎么也不相信啊,在他的想法中,加上他这个皇帝,六个人里最不应该会种地的就是严震直了。后者可是浙江的粮长,那是打小含着金钥匙落生的大地主,说句不客气的,严震直的童年铁定比朱棣都舒服。
“臣是粮长,既然是粮长,不懂种地哪成。”
严震直自信一笑,解释道:“就是因为臣年轻时在这田里待过几年,知道了百姓的疾苦,才义无反顾的当这个粮长。”
没种过地,哪里知道百姓的苦啊。
这话让朱允炆大为触动,忙撸起袖子:“难得严卿有这经历,来,今天朕等五人就以卿为师,好好学学这种地。”
耕地的活计,双喜本来是打算牵头牛来,拖着犁耙垄一圈,然后朱允炆这个皇帝象征性洒下种子,培培土也就是个意思,谁知道朱允炆头铁,非要亲力亲为,劝不住,只好由着朱允炆。
就这么着,堂堂大明的皇帝、五个内阁的一品阁臣,卷着苦头,挥着锄头,在这小小的两亩田里忙活起来。
朱允炆高估了自己的本事,也低估了这种地的难度。
站在地里,你不觉得两亩地有多大,但忙活起来,一块一块泥土的翻,顶着越来越高的春日,这额头上的汗水可就止不住的往下掉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啊。”
忙了能有半个时辰,朱允炆连直起腰都费劲,扶着腰连连感叹。
感叹完又笑了起来,除了他这个皇帝还有朱棣之外,其他四人早都坐在地里,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这辈子,谁吃过这苦啊。
“陛下,歇会喝口水吧。”
双喜这会忙搬过一张马扎,却发现朱允炆顾不得脏,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地里,又挑头去倒上一碗水。
“给几位阁老也斟上。”
咕咚咚干完一碗茶,朱允炆抹嘴的功夫感慨:“种地确实是不容易啊,刚才朕还觉得,就这巴掌大一块地,就算一个人一天轻轻松也能干完了,现在倒好,咱们君臣六人忙活半个时辰,就弄好这么一块,这两亩地咱们六个人估计干到晚上才能做完。
寻常百姓,一个人劳作一大片,还要翻垦、施肥、浇水的,真要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啊。”
五人都点头,平日里高度不同,居高临下的看着都觉得基层百姓日子挺好过活的,真跑下来体验一次基层,个中滋味也就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了。
“去,把应天府尹召来。”
守在锦衣卫警戒线外的应天府尹陈绍早都急的满头汗水,看起来反倒比朱允炆这个干农活的皇帝还累。
能不累吗,心累啊。
看着朱允炆在那一锄头一锄头的翻地,陈绍都恨不得跑进去帮皇帝干,他还不如自己动手干呢。
现在好容易见朱允炆停了下来召见他,马上一路小跑的凑过来。
“臣见...”
见礼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允炆抬手打断:“你这一身的穿红绛紫,贵气罗衫,就别见礼了。”
朱允炆身上可还穿着粗衣麻裤呢,他当然说的玩笑话,却把陈绍吓的差点哭出来,在那支支吾吾的手足无措。
“自己找个干净的地坐吧,朕找你问两句话。”
这会子陈绍哪里还有心情选地,也不管身后那平日里见到都皱眉的泥泞,直接一屁股盘腿坐下,等着朱允炆的下文。
“今天朕要是不来干一回农活,都不知道这老百姓平日里的活计那么累人。”
看着掌心里磨出的淡淡血丝,朱允炆叹了口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朕一直没有太深的感悟,今日算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活课,足以铭记一生了。”
“陛下心怀苍生,臣...”
“朕跟你聊正事,你哪里来的那么多废话。”
朱允炆现在正一肚子感触呢,见陈绍还在这玩官僚那套的逢迎,当即气的一瞪眼:“你要是不想坐着回话,就跪着回话。”
就在陈绍身后坐着的解缙只觉忍俊不禁,这陈绍也是一点眼色没有,拍马屁都不会挑时候。
这要是换个位置,让杨士奇当这个应天府尹,人家绝对会顺着皇帝的话头,大肆感叹百姓的不易,这才能找到跟皇帝的共同话题,就这智商,这辈子也算是仕途到顶了。
“百姓是国家的基石,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咱们这个国家才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地方的工作一定要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出发点,这是你们作为基层父母官的工作使命,而不是整天坐在明堂上,动不动就拍一下惊堂木,打这个杀威棒,打那个杀威棒的。”
朱允炆仰头看向天上的太阳,立春的阳光和煦,但也有了三分威力。
“现在朕和内阁定了五年计划,想要完成,终究到底还是发挥百姓的力量,不然光靠朕这个皇帝,靠你们这群官员,这天下几百万顷的田地怎么垦?
不依靠百姓,南京往西安的京道怎么修?长江的大堤怎么加固?
所以,你们要好好想想,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鼓励百姓的积极性,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朕让内阁签了军令状,内阁也让你们签了军令状,完成的有赏,完不成的要罚,所以是百姓在为你们的加官进爵而努力,地方官员与百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百姓把计划完成了,你们就能升官,百姓如果不能把计划完成,你们就要撤职。
所以说,没有百姓,哪里有你们这些官呢?
你们要搞明白民和官的关系,要紧密的依靠人民群众,起好带头作用,朕不是要让你们这些知府啊、县令什么的跑到地里去耕地,但起码的宣传工作要做到吧。
结果你看看你们的工作都干的什么,整天就知道躺在府衙里吃吃喝喝吗?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五年计划不是终点,这五年完成了,咱们大明还会有下一个五年,我大明的强大,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广大百姓发扬‘愚公移山’的韧劲和进行艰苦的开创精神。
百姓没有文化,不懂的地方,需要你们这些基层的父母官进行宣传鼓劲,为百姓做一些简简单单,你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就可以了。”
这年头大明的官啊,连动动嘴喊口号都不愿意。
懒成这个样子了,还能指望他们做啥?
陈绍只觉得听得云里雾里,朱允炆的话说的如此直白,他反而更是一个字没听懂。
按照他的想法,皇帝应该说一些阳春白雪之类的话,曲高和寡,站在云端上表态要如何云云,然后他夸皇帝一句高屋建瓴,爱民如子,大家起身拍拍屁股就走,这不完事了吗。
现在倒好,皇帝是真接地气啊。
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怎么我们这些当官的,反倒要调头给黔首百姓服务了?
他们不种地他们吃啥!
哪怕心里一万个不理解,面上陈绍还是赶紧表态:“请陛下放心,臣都谨记于心,立刻进行相应的部署,一定会发挥百姓的力量,力争五年计划的全面功成。”
“这读圣贤书做的官,太飘了。”
朱允炆心里叹了口气,他一眼就能看出陈绍的神情有多空洞,因为那一抹一闪而过的不以为意,他记忆中见到的次数太多了。
古代的书生不接地气,读着诸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之类的话,出仕当官,他们跟基层完全就没有什么交集。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国家如果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皇帝。
但是这个皇帝去领导谁呢。
他连条狗都领导不了的时候,还顶着皇帝这个词是不是就过于可笑了?
皇帝如此,官员亦然。
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塔尖之所以是塔尖,是因为有塔底的存在,等到塔底崩塌的时候,原先这个塔的中层群体就成了塔底,在然后层层崩塌,最后塔尖就成了塔底。
稳固统治的方法,在古人的眼里就是玩了命的压制、恫吓,来让塔底老实本分,他们好舒舒服服的剥削和压榨,丝毫不关心塔底在松动和崩塌。
最好的办法是扩大塔底啊。
塔底越宽,越坚固,这些活在塔底上层的建筑才稳定,没有地基,何来的高屋!
“朕累了,回宫吧。”
对陈绍大失所望,朱允炆起身就走,内阁五人便紧紧跟上,这番动静可是把陈绍吓得一身冷汗,小心翼翼的在后面问他的浙江老乡严震直。
“阁老,是不是下官刚才有哪里失言的地方。”
严震直皱眉瞪了他一眼:“你最好安心办好眼下的差事,一五计划要是南直隶出了幺蛾子,我活剐了你。”
回到宽大的驾辂之内,朱允炆换了身衣服,冲五人叹道:“朕很失望,这些官员动不动就说什么聆圣训,让朕这个君父来教诲他们,现在可好,朕说了他们又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了也未必去做,做了将来又怕做错,何其难也。”
车厢内,顿时一片哑然失笑。
皇帝一直在苦心的教他们如何稳固这个国家的基本盘,使得这个国家走向强大繁荣,但很显然,有的时候即使是皇帝亲自为他们铺好青云路,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爬上这个台阶。
难怪皇帝心心念念要办教育了。
不办教育,不学习,仍旧是这种固有思维的人来充任官员,那么这个国家就势必会几千年来一直原地打转。
皇帝是方向的指引者和领导者,但推动这个国家进步,却是无数如陈绍般的中低层官员,他们身处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各自领导着地方的百姓,他们不懂怎么办事,光靠皇帝一个人拽,又能把这个国家拽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