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京保卫战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于谦实践了他的抉择,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铠甲,离开了他的住所,向德胜门走去,在那里,他将获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光荣
于谦实践了他的抉择,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铠甲,离开了他的住所,向德胜门走去。
在那里,他将获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光荣。
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前锋战开始。
也先原先认为,京城已经是个空架子,只要兵临城下,自然会不战而胜。可当他来到北京城下,整兵出战时,才惊奇地发现,那些他认为绝对不堪一击的明军已经摆好阵势,在城外等待着他。
也先是一个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人,单从气势上,他就已经看出,守在门前的这帮人是来拼命的,实在不好惹。
但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能不打,于是他决定先试探一下。
他选择的目标是西直门。
在他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剌士兵挟持着俘获的百姓向西直门发动了试探性进攻。
西直门的守将是刘聚,他迅速做出了反应,派遣部将高礼、毛福寿迎敌。
瓦剌士兵还没有从土木堡的胜利中清醒过来,他们依然认为眼前的明军会像土木堡的那些人一样任他们宰割。
其实在战争中,恶狼和绵羊的角色是经常替换的。
这一次,主演恶狼的是明军。
满腔怒火正无处宣泄,现在这些杀戮自己同胞的仇人竟然还敢找上门来,真正是岂有此理!
此仇不报,更待何时!
于是他们抽出腰刀,睁着发红的眼睛,大呼“杀敌”,以万钧不当之势向瓦剌兵冲去。
瓦剌兵惊呆了,在他们的想象中,这其实是一个美差,那英明神武的也先派他们前来是接受投降的,他们可以优先进城抢夺一番。
可是到了这里,他们才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群杀气腾腾的人和他们的大刀。
瓦剌军一触即溃,四散奔逃,数百人被杀,挟持的百姓也被明军救走。
当也先看到逃回来狼狈不堪的瓦剌士兵时,他已经明白,眼前的敌人不是牛羊,而是虎狼。
对付这样的敌人,如果硬拼是十分危险的,正在他踌躇之时,超级卖国贼喜宁出场了。
他向也先建议,目前不要与明军开战,应该躲避其兵锋,自己已经想好了一条计谋,必能不战而胜。
喜宁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在城外扎营,然后派人通知明朝大臣,就说太上皇(朱祁镇)在这里,要他们派人出来迎驾。
这条计策的毒辣之处在于,有意把朱祁镇放在显眼的位置,并公开通知对方前来迎接,如果对方来接,就可以谈条件,索要钱财和利益,如果不来的话,明朝就会理亏,从礼法上讲也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卖国贼更为人所痛恨,实在不是没有来由的。
一道难题摆在了于谦面前,他会怎么应对呢?
这个在我们看来很难的问题,在于谦那里却十分简单,他立刻派出了两个人去办这件事。
这两个人一个叫赵荣,另一个叫王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人的官职,王复是通政司参议,赵荣是中书舍人,在去谈判之前临时才分别提升为右通政和太常少卿。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人事升迁和派遣决定。
奥秘在哪里呢?
只要分析一下他们的官职就明白了,通政司参议和中书舍人是多大的官呢?一个是正六品,一个是从七品,也就是说,王复和赵荣这两个人都是芝麻官,这种人在下层官员中一抓一大把。
那么他们升迁后的官职有多大呢?右通政和太常少卿一样,都是正四品。
正四品,也就是个厅局级干部。
于谦的意思很清楚,他压根就没有把也先说的话当回事,派这么两个小官出去,无非是做做样子,应付一下而已。
也先同志在城外苦苦等待着朝廷大员来和他谈判,来恳求他放回朱祁镇,然后拿到大批的金银珠宝,风光一把。
可他等来的是什么呢?两个六七品的小官,临时给了四品级别,跑来和他谈判。
这不是谈判,这是调侃,是侮辱。
更可笑的是,也先对于明朝的官制和人员并不清楚,他还一本正经地要和对方谈判,因为在他看来,这两个人应该是大人物。
而王复和赵荣也是一头雾水,他们本就默默无闻,别说代表国家出来谈判,平日他们连上朝面圣的资格都没有,在高官云集的京城,说他们是官都是抬举他们了。
这两位仁兄估计不久之前还在大堂坐班,瞬息之间就被告知自己官升四品,并被派任驻瓦剌代表,即刻出行。
既未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谈不上什么空乏其身,忽然就天降大任了。
谈判双方一个心里没底,一个自以为是,这谈的是个什么判。
眼看也先就要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柄,死太监、卖国贼喜宁先生又出场了。
他十分清楚这两个所谓的谈判代表不过是两个小人物,便告诉了也先,回报王复和赵荣,拒绝和他们谈,并表示他们的谈判对象仅限以下四人:
于谦、石亨、胡濙、王直。
除此四人之外,其他人不予考虑。
于谦对此的答复是:不作答复。
你嫌小,大爷我还不伺候了!
他撂下了一句十分凶狠的话,算是给了个回复:
“我只知道手上有军队,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今日只知有军旅,他非所敢闻)!”也先,别废话了,你不是要打吗,那就来吧!看看你有什么本事!
出战!
也先真的愤怒了,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城里还会派人出来,并满怀诚意地站在土坡上张望,但时间慢慢地过去,别说人,连狗也没一条。
他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又被忽悠了。
他自己也应该为多次上当被骗负一定的责任。我查过也先同志的年龄,正统十四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所谓四十不惑,到了这个年纪,性格竟然还这么天真,被骗也实在不算冤枉。
要说到打仗,也先算是一把好手,但要论搞政治权谋,他和明朝那些久经考验的官吏们比,水平还差得太远。
到了这个地步,玩手段玩不过,退回去也不可能了,只剩下了一条路。
攻击!用武力去征服你们!
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在于谦的身后,德胜门缓缓地关闭。
这位京城的最高守护者、兵部尚书大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战的,他根本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
也先失败的命运就在这一刻被决定。
瓦剌大军终于发动了进攻,他们的目标是德胜门。
圈套!最后的神机营!
这是个大家都能预料到的开局,攻击的最短路径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作为京城北门,德胜门必然会首当其冲。
也先并不是傻瓜,他明白德胜门已经有了准备,于是他派出了小部队伍前往探路。他的如意算盘是先探明形势,如果该门坚固难攻,就改攻他门,如果有机可乘,再带领大军前来攻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探路骑兵出发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还没有到德胜门就发现了明朝骑兵,而且神色慌乱,装备不整。他们跟踪追击,发现一路都是这种情况,于是他们立刻回报也先。
也先听到这一军情,立刻做出了他的判断:明军还没有做好准备,只不过是在虚张声势而已。
在也先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的引导下,瓦剌派出了一万大军进攻德胜门,带队的主将是也先的弟弟孛罗,这支军队是也先的精锐,他派出主力作战,表明其志在必得的决心。
也先进攻北京路线
大军由也先主营出发,骑兵驰骋争先,烟尘四起,向德胜门杀去。
踌躇满志的孛罗万万没有想到,他连德胜门的边都没能摸到。
因为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支复仇的军队——神机营。
早在几天之前,于谦就和石亨分析了战场形势。他们一致认为,如果正面交锋,明军是不占优势的,要想战胜敌人,必须用伏击。最好的选择,是神机营。
神机营主力部队已经在之前的战役中全军覆没了,剩下的这些人只是神机营的二线部队,一线全都死完了,二线自然就变成了一线。
作为京师三大营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在土木堡没放一枪一炮,就被人像切菜一样干净利落地解决掉了。
所以,在所有的京城守军中,他们的求战欲望最强,复仇心理最重。
把任务交给他们,实在是最为合适的抉择。
最后的神机营此刻正埋伏在前往德胜门的必经之路上,他们隐蔽在沿路的民居中(设伏空舍中),当探路的瓦剌骑兵趾高气扬地经过时,他们并没有动手,因为他们明白,这不过是个诱饵,真正的大鱼在后面。
没过多久,远方道路上扬起了漫天的灰尘,马蹄声伴着风声传来。
来了,终于来了。
孛罗率队飞奔在最前面,他已经隐约看到了德胜门,只要越过前方的民居,京城就唾手可得!
目标近在咫尺!
其实他想的并没有错,他的目标确实就在前方,只是最后的目的地有点不同。
不是京城,而是地府。
到此为止吧,这里就是坟墓!
当瓦剌骑兵冲入这片空旷的民居时,突然从前方两翼冲出大队士兵,堵住了瓦剌前进的道路。与此同时,大队士兵在瓦剌军后面出现,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这种情形在兵法上学名叫做围歼,民间称之为打埋伏,通俗说法是包饺子。
奇怪的是,这些士兵并没有发动进攻,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孛罗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等待,也不想知道,但他清楚,如果不赶紧冲出去,等待着自己和万人大军的命运只有一种——死亡。
他亲自率领骑兵对围堵的明军发动了总冲锋,希望能够突围。他相信凭借自己骑兵的冲击力,足以击退这些伏兵。当然,这需要一些时间。
但可惜的是,他没有争取到突围的时间。
因为等待着他的,是神机营复仇的火枪。
一霎间,原本平静的民居突然发出巨响,万枪齐鸣,神机营的士兵们发扬了地道战的精神,以民房为据点,开凿枪眼,贯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放空枪的原则,从各个方向射击瓦剌骑兵。
瓦剌骑兵如同陷入地狱之中,因为他们大部都是骑兵,在民居之间根本无法行动,站在高处的神机营把他们当成了活靶子,从容地装药、瞄准、发射。瓦剌骑兵抓狂了,他们疯狂地挥舞马刀,却找不到目标,完全无法进攻,马虽然跑得快,但并不能上房揭瓦,很多人当场就被击毙。个别聪明的已经开始丢弃马匹,拔腿逃跑。
孛罗被这突然的袭击打晕了,不过他并没有晕多久,很快就被神机营乱枪打死。他没有能够成为第一个攻进京城的人,却很不幸地成为了第一个在京城被击毙的瓦剌高级将领。
主帅被击毙,一万大军立刻崩溃,几乎被全歼,至此德胜门之战结束,也先完败。
此刻的也先正在大营等待着胜利的消息,可他等来的却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青年起,他继承父亲伟业,四处征战,灭兀良哈,平女真,统一蒙古,横扫天下。
而土木堡之战,他连对方的皇帝也抓了过来。如此武功,连自己的祖父马哈木也无法比拟,他似乎已经看到,这座宏伟的京城即将归为己有,而恢复大元的梦想也会在自己手中实现,并开创帝国基业,自己的名字将与成吉思汗、忽必烈一起名留青史!
但是于谦给了他一闷棍,将他彻底打醒,并在他的耳边大声喊道:
也先,醒醒,快点起床吧。
也先的愤怒
我不会输的,更不会输在这里!
也先终于清醒了,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眼前的这座城池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
但已经无法回头了,一万骑兵被全歼,弟弟孛罗也被打死了,就此撤回,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再赌一把!我亲自动手!
也先失去了他的耐性,他下达了总动员令,命令所有骑兵对京城九门同时发动总攻,其实此时也先心里应该明白,他已经不太可能攻占这座城池了。
但这是个面子问题。
就算走,也要赢一把再走!
自古以来,无数赌徒就是这样倾家荡产的。
也先骑上马,亲自指挥骑兵发动了最后的冲锋。之前,他经过仔细考虑,为自己这次表演选定了目标——安定门。
安定门的守将是陶瑾。此人名气不大,没有什么卓著的战功,而安定门与德胜门一样,也是京城向北的城门,路途较短,十分适合军队进攻。也先选择安定门为目标,似乎是想找个软柿子作为突破口。
随着他一声令下,精锐的瓦剌骑兵倾巢而出,向着京城最为薄弱的安定门发动了冲锋。
当然,与之前一样,所谓最为薄弱的安定门,只是也先自己的判断。
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一位老朋友正在安定门外等待着他,并将带给他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这位老朋友并不是软柿子,而是一块坚硬的石头。
也先带领着他的精锐主力向安定门扑去,但他比他的弟弟要谨慎得多,一路上他都小心翼翼,唯恐中埋伏。
但让他吃惊的是,一直到安定门前,都没有遇到过任何麻烦,也没有任何伏击者出现,这更让他确定了安定门是京城防守的弱点所在。可就在他准备向城门发起冲锋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城门守军竟然放弃了防守,主动向自己冲杀过来!
到底出了什么事?
也先实在是摸不着头脑,虽然他已经看清对方也是骑兵,但明朝骑兵并不是瓦剌骑兵的对手,这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可现在这支骑兵竟然放弃防守,主动向自己发动进攻,其中缘由实在让人费解。
原因其实并不难找,还是引用我们之前曾反复说过的那句老话:
凡事总有例外。
驻守安定门的正是这样一支例外的部队,而他们的指挥官就是也先的老相识石亨。
北京保卫战
石亨和也先算得上是老朋友了,石亨原来做边将的时候,就经常和也先打交道,当然,他们打交道所用的道具是刀剑,地点则是战场。在他们之前的交往之中,双方互有输赢,但在后来的阳和之战中,石亨输掉了他所有的一切。
那是一个让石亨刻骨铭心的时刻,全军覆没,四周布满了手下士兵的尸体,自己孤身逃离,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瓦剌士兵。
成功逃回去的石亨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安慰,还被削去了官职,并且终日生活在旁人鄙视的眼神中,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是战场上的失败者,抛弃了他所有的属下和士兵,独自逃走并活了下来。
从此石亨在他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自己仇人的名字——也先。
他很明白,要想洗刷自己的耻辱,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也先,并在战场上彻底击败他。
但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自己不但是一个失败者,还是一个被罢了官的人,复仇从何谈起?
就在此时,于谦出现了,他不计前嫌,提拔了石亨,并且给了他一个机会。
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战前部署时,石亨与于谦一致判定,也先的进攻重点必然是德胜门和安定门,所以他们进行了分工,德胜门由于谦镇守,并安排神机营设伏,而石亨则率领骑兵在安定门外迎敌。
当看到也先那熟悉的旗帜出现在安定门外时,一股强烈的兴奋感冲击着石亨的大脑,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等待已久的复仇机会终于到来了。
安定门外的骑兵们抽出了马刀,准备向眼前的入侵者们发动进攻,可出人意料的是,还没等到下达军令,一个人就单枪匹马冲了出去,而且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守军令率先出击的人竟然就是军队的先锋主将!
这位十分生猛、带头冲锋的仁兄名叫石彪。
石彪,是石亨的侄子,人如其名,他平素为人就十分彪悍,蛮横无理,属于那种无风要起几层浪,见树还要踢三脚的人。他没有什么业余的爱好,但对战争和杀戮有着特别的兴趣,一上战场就兴奋无比,经常口喊杀声,冲锋杀敌,其勇武善战连石亨也自愧不如。
此刻,这位仁兄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见到敌人出现,便不顾一切,手舞兵器冲了过去。
参考消息
石亨叔侄
石亨,据史载,形貌奇异,身材魁梧,脸面方正,最大的特色是有一把好胡子,古代时兴这个,但凡男的有点威严魄力,总少不得提一下胡子的形状。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三兄弟,出场的时候都是以胡子的形状来辨别的。石亨的胡子特别长,一直到膝盖的位置。此人善于骑射,常常使用大刀作战。他的侄子石彪也有一把好胡子,大概年龄所限,稍稍短一点,须长及腹。石亨也异常勇猛,善于使用斧头作战。
顺便说一句,石彪先生的兵器是比较特殊的,据史料记载,他用的是斧头,上阵杀敌当然不会用砍柴的斧头,至于到底是李逵的板斧还是程咬金的宣花斧就实在很难考证了,但是他用斧头这种笨重的武器作为随身兵器,起码说明了一点:这是个不好惹的人。
眼见先锋率先冲锋,列阵的士兵纷纷醒悟过来,领导已经带头了,小兵还等什么!
石彪挥舞巨斧以万军不当之势冲入瓦剌军阵,左冲右突,大肆砍杀瓦剌士兵。很快,明军也赶来助战,在瓦剌军中左冲右突,横冲直撞,搅得瓦剌大军混乱不堪。
也先万万想不到,自己还没动手,就被人打得落花流水。他眼睁睁地看着石彪和明军在自己阵中势如破竹,砍人如切菜,他挥舞着马刀,想要稳住阵脚,无奈对方太过凶猛,瓦剌军前锋和中军简直不堪一击,纷纷四散奔逃,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也先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保卫自己家园的人总是有着无尽的勇气的,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为了保卫身后的父母亲人而战,他们的奋战和牺牲都是有价值的。
当时的也先是否能够理解这一点,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也先十分清楚,如果他再不撤军逃跑,就会全军覆没。
眼看大军即将崩溃,也先无奈地下令全军撤离。石彪紧追不舍,跟着也先的屁股后面猛下黑脚,瓦剌军叫苦不迭,只顾逃命。
逃跑中的也先十分狼狈,但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厄运并没有结束,一个真正的对手正在他的退路上等待着他。
石亨此刻已经列好了队伍,正准备迎接也先的到来。在战前,他与石彪已经商定了计划,由石彪在安定门前布阵,石亨则带兵隐藏于也先的后路,等到也先大军发起进攻时,便开始前后夹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但事情的发展超出了石亨的预想,石彪竟然如此威猛,仅凭一己之力就击退了也先,这样也好,通常打落水狗总是容易的。
当也先上气不接下气地逃离石彪的追击,还没来得及庆祝一下时,就惊喜地发现了为他接风洗尘的石亨军队。
终于可以报仇了,也先,你也有今天!
石亨一点也没客气,亲自率队对也先军发动了最为猛烈的进攻。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也先军毫无战意,一触即溃,勇猛的瓦剌军队将他们所有的气力都用在了逃跑上,而明军肆无忌惮地在后面追击也先,并杀死所有被他们追上的瓦剌士兵。
奸商也先这次算是彻底亏本了,他虽然没有还清在土木堡和阳和欠下的所有债务,但至少还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一笔利息。
西直门孙镗的困局
安定门和德胜门击退瓦剌军的同时,西直门守将孙镗却正面临着尴尬的窘境。
也先的军队是骑兵为主,机动性很强,在德胜门和安定门吃了败仗后,他们立刻转向了京城西面的西直门。这可就苦了正在镇守此门的都督孙镗。
德胜门和安定门虽然是京城北门,正对敌军,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防卫十分森严,而西直门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分配来的士兵战斗力和人数都十分有限,而也先军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原先围攻德胜门和安定门的士兵们纷纷转向,他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西直门易攻,同去,同去!
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随即转移。
孙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他带队在门前迎战,率领守军主动冲击瓦剌军前锋。他本人武艺高强,勇猛异常,身先士卒,手持大刀亲自参加白刃战,斩杀多名瓦剌士兵(斩其前锋数人)。
可是孙镗的勇猛并没有改变西直门被围攻的局势,他十分郁闷地发现,瓦剌军越杀越多,攻势越来越猛,守军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逃跑。
临战退缩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实在是很羞耻的事情,但是对于孙镗本人来说,这个行为还是可以理解的。
老子也是人,凭什么武将就该送死,不能逃跑?!
你能说他的想法不对吗?
但武将孙镗很快发现,对于他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眼前——往哪儿逃?
外面漫山遍野都是瓦剌军,肯定不能往城外跑,那是找死。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入城内,可问题是于谦大人发布了那道要人命的指令,所有的大门都是紧闭的。
眼看局势危急,孙镗没有办法,只好退到城门前对着城头喊话:“我已支持不住,放我军入城!”
此刻,守在城头的人叫程信。
程信是一个文官,具体说来,他是给事中,属于言官,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
他在城头看得一清二楚,也明白孙镗也并非贪生怕死,实在是支持不下去了,可是他军令在身,而且他也是一个比较死板的人,通俗说来就是认死理。所以他没有开门,而是站在城头,对孙镗喊了很长的一番话。
这番话的大意是,虽然我知道你很辛苦,敌人很多,很想进城,我也可以理解,但是因为上级有命令不能放你入城,所以我不能违背命令放你进来,其实只要你打退敌人,就可以进城了,所以希望你多多努力,我会在城头为你呐喊助阵的。
这番话说得孙镗目瞪口呆,要能打退敌人,老子还找你干吗?不让进就不让进,说这么多废话干啥?
找一个言官来做武将的监军,实在是很有意思的组合,在很多时候会造成极强的喜剧效果。
孙镗明白,虽然这位城头的言官说了一些废话,但是主题意思是清楚的:
能够进城的只有两种人,胜利者,或是尸体!
他拨转马头,转向了激战正酣的战场。
反正也进不去了,就战死在这里吧!也先,老子跟你拼了!
人有时候必须有舍弃生命的觉悟,才能找到生路。
孙镗抱着必死的决心,挥舞大刀向也先军杀去,士兵们被他的勇气(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鼓舞,无不奋力死战,明军士气大振,稳定住了局面。
而城头上的程信也算得上人如其名,他还是很够意思的,并没有说空话,除了指挥拉拉队为孙镗呐喊助威外,还组织了一批士兵,用火铳和弓箭攻击城外的瓦剌军队,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孙镗。
正在战局相持不下之际,石亨终于赶到。他之前已经把也先打得落花流水,便率领军队开始武装大游行,四处扫荡瓦剌军队,听说西直门被围攻,便立刻赶来支援。在这位猛将兄的指挥下,明军三两下就解决了进攻的瓦剌军,把他们赶了回去。
九死一生的孙镗终于摆脱了自己人生中的困境,由于坚守有功,他在战后还是接受了封赏。但是他不坚定的意图和行为,使得他经常成为其他武将暗地里嘲笑的对象,而很多的史书上都留下了“镗力战不支,欲入城”这样不光彩的记录,自此之后,他就一直在这样的尴尬下干着武将的老本行。
但孙镗最终还是恢复了自己的名誉,在十二年后那个混乱的夜晚,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气,挽回了声誉。
也先的第二方案
此时的也先正在逃亡的路上,在他的背后,是一群近乎疯狂的明军,这些人手持马刀,喊打喊杀,大有不把他碎尸万段誓不罢休的势头。
他终于理解了石亨的痛苦,被人追着跑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感觉愉快的事情。
这里不能待了,还是退回大本营吧。
也先的大本营在京城外围的土城,这里距离京城还有一段距离,是也先牢固的进攻基地,当然,这是不久之前的事情。
当也先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深刻地领悟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痛苦,他惊奇地发现,在他逃跑的路上,很多沿途的居民纷纷爬上屋顶,毫不吝啬地向他扔砖头(争投砖石击之),也先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拍砖的痛苦。
土城也不能待了,赶紧走人吧。
也先彻底绝望了,他满怀希望前来,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弟弟被乱枪打死,几万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自己也被当初的手下败将石亨打得到处跑,真是丢人啊。
从开始的踌躇满志到现在的狼狈不堪,对于也先来说,这个世界变化得实在太快。
其实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该收手了,此刻也先最明智的决定应该是率领他的军队撤走。
可是这位也先同志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自他领军以来可谓横扫天下,难逢敌手,在这里吃了如此大亏,就这么走了,面子往哪里摆,回去怎么见自己的手下?
于是他决定再等五天,如果五天之内进攻无效,他将改变自己的计划。
这五天对也先来说是十分难熬的。他利用手中的朱祁镇,想同城内的人谈判,其实他的要求也不过分,给点钱财让他有个台阶下,也就够了,可城内的于谦根本就不搭理他,于是他就武力进攻,可总是被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打也不行,谈也不行,也先在城外就这样蹲了五天。十月的北京风沙大,也先足足喝了五天西北风,一无所获,忍无可忍之下,他决定使用第二套方案。
第二套方案仍然是以武力进攻为主,不过这一次,他的进攻方向不再是京城,而是居庸关。
居庸关是北京的门户,只要占据了居庸关,就等于扼住了京城的咽喉。通过多日的试探和进攻,也先已经明白,想要占据京城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决定转而求其次,攻击居庸关,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战术考虑。
也先重整了军队,集合所有兵力(史料记载约有五万),转向攻击居庸关。
应该说也先的这个决策还是正确的,居庸关没有京城那么多的兵力,也没有坚固的城防,也先的军队虽然受挫,但战斗力仍在,正常情况下,居庸关是抵挡不住也先的进攻的。
可也先想不到的是,当时的情况偏偏就不正常。
守卫居庸关的将领叫做罗通,正如也先所料,他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坚固的城防去抵挡瓦剌军队的进攻,但似乎是天不绝人,看似败局已定的罗通此时却迎来了一个帮手——天气。
因为144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早了一些。
正统十四年(1449)的十月,天气已经十分寒冷,而罗通也充分利用了他的物理学常识,城下重兵压境,他却丝毫不乱,只是不慌不忙地命令城内守军不断往城墙上浇水,城外的也先看着守军的这一行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他们为何做此举动,只是下令第二天全力破关。
第二天一早,也先就找到了守军那奇怪举动的答案,因为一夜之间,昨天还是砖土结构的居庸关已经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冰砖,别说攻城,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也先下令停止进攻,驻营城外。
也先的意志已经接近崩溃,总结自己一个多月来的经历,他痛苦地发现,自己就如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被杨洪、于谦、石亨、罗通等人不断地耍弄,这些人都十分狡猾,很少正面交锋,却总是用各种诡计算计自己,可偏偏自己的脑袋不争气,屡屡被他们得逞,搞到现在这个打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尴尬境地。
仗打到这个地步,也先早已不敢奢望什么攻进北京城恢复大元之类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击碎了他的梦想,在我看来,他需要的不过是个体面的下台阶的机会。
进攻还是撤退,这是个面子问题。
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他在居庸关外痴痴地等待了七天,希望眼前的这座冰山能够融化,希望有人能够给他一个机会,给他一个说法,免得自己的这次庞大军事行动成为人们眼中的笑柄。
可他得到的只是城内射出的弓箭和火铳,以及守军无情的嘲笑。
实在撑不下去了,还是收拾包袱撤吧。
也先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瓦剌的五万大军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可是罗通实在是一个好客的人,他似乎觉得把也先这位客人晾在城外几天不搭理有点过意不去,便不顾也先的反对,坚持派出全副武装的士兵去为也先送行,于是“三败之,斩获无算”。
也先什么也顾不上了,他已经意识到,这次麻烦大了,如果再不逃走,连老命也保不住,他带着朱祁镇,准备撤回关外。
在败退的路上,也先最后看了一眼那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的北京城,叹息而去。
似乎是为了怀念自己那最终未能实现的梦想,也先在离北京城外不远的地方扎营,度过了在京城的最后一个夜晚。
估计也先的打算不过是好好地睡上一觉,再做个好梦,然后第二天走人。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于谦已经准备了一份厚礼,作为给他的离别礼物。
也先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他已经预料到了城内的守军可能会夜袭出击,所以他把军营设在了离京城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加上他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所以就算守军出城攻击,他也能够从容做出反应,将军队撤走。
可是这次,上天又一次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由于在小时候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技术教育,也先同志这次又要吃大亏了,吃没文化的亏。
他什么都考虑到了,却忘记了于谦手中有一样武器,不需要靠近他的营地就能置他于死地,而这件可怕的武器就是大炮。
明代的大炮自宋代和元代发展而来,经历长时间的改进,到了明永乐年间,大炮已经具有较远的射程和极大的威力,此时的于谦已经准备了数十门大炮,并把炮口对准了也先的营地,准备在夜里用这份意外的礼物给也先饯行。
就在那个夜晚,也先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惋惜再次遥望了京城。事后证明,这也是他投向京城的最后一瞥。他始终无法理解的是,自己的军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士兵强悍,而对手则是主力被歼灭,装备不全,士气低落,士兵也是临时召集的预备队,毫无经验可言,这样的实力对比,无论用什么方法预测和计算,哪怕是搞民意调查,自己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失败的。
然而事实是,他失败了。
在那座看似岌岌可危的城池中,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守军,顽强地对抗着他,而击败自己,创造奇迹的正是这种力量。
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勇气。
作为失败者的也先自然会有很多感慨,可是此刻的胜利者于谦却没有这样的空闲,此时,他正忙于调集大炮,并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也先的营地,准备在夜里为也先组织一场盛大的焰火送行晚会。
既然于谦有大炮,为什么一开始不用,却非要等到也先夜间在城外扎营,准备撤退之时方才动手呢?
其中大有奥妙。
于谦是一个正直勇敢的人,事实确实如此,但我们往往会忽略了这样一点,那就是于谦也是一个历经宦海,很有城府的人,他之所以在战斗的初始阶段不使用大炮,是因为在也先的队伍中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朱祁镇。
朱祁镇虽然已经不是皇帝,但如果在战阵之中、众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被大炮轰死,影响实在不好,舆论压力太大,所以不能轻易动手。我们之前也曾经说过,朱祁镇是死是活其实并不重要,这个人之所以重要只是由于人们知道他是太上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战争的前期大炮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但于谦也绝对不会因此放弃使用这种武器,他充分发挥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难题。
既然不能在众目睽睽下使用,那就等你们走远了再用,就算把你轰死了也是眼不见心不烦;既然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那就等到晚上再动手,大炮无眼,黑灯瞎火的时候就算一不小心“误伤”或是“误杀”了太上皇阁下,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如果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朱祁镇先生的尸体,就追认一个名分,史书上写些“为国捐躯,英勇献身”之类的话,宣传一下朱祁镇先生奋勇杀敌,寡不敌众被敌军所杀的先进事迹,用以鼓舞后人,启迪后代,至此大功告成,功德圆满。
于是就在那个夜晚,当也先的士兵们进入梦乡,营地一片寂静之时,远处的明军大炮开始了猛烈的轰鸣。数十门大炮齐放,也先营地顿时陷入火海,无数瓦剌士兵在睡梦中被击毙,余者四散奔逃,也先从梦中猛醒,拔刀出营准备组织抵抗,却惊奇地发现眼前并没有敌人,只有那不断从天而降的致命礼物。
瓦剌军营乱成一团,而远处的明军炮兵却是不慌不忙,把瓦剌士兵们当成活动的靶子,从容瞄准开炮,也算是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炮兵瞄准训练课。
仗打到这个地步,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瓦剌军营陷入一片火海,损失惨重(发大炮击其营,死者万人),却连一个敌人也没有看到,也先同志带着他还没有做完的美梦,连夜离开了这片伤心之地。
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大明完胜。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皇上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人正是于谦。
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危亡。
当情况一片混乱、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到来。
无论局势如何复杂困难,前景如何黑暗,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始终坚持着他的努力和抗争。
这场战争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
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于谦用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于谦实践了他的抉择,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铠甲,离开了他的住所,向德胜门走去,在那里,他将获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光荣
于谦实践了他的抉择,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铠甲,离开了他的住所,向德胜门走去。
在那里,他将获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光荣。
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前锋战开始。
也先原先认为,京城已经是个空架子,只要兵临城下,自然会不战而胜。可当他来到北京城下,整兵出战时,才惊奇地发现,那些他认为绝对不堪一击的明军已经摆好阵势,在城外等待着他。
也先是一个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人,单从气势上,他就已经看出,守在门前的这帮人是来拼命的,实在不好惹。
但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能不打,于是他决定先试探一下。
他选择的目标是西直门。
在他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剌士兵挟持着俘获的百姓向西直门发动了试探性进攻。
西直门的守将是刘聚,他迅速做出了反应,派遣部将高礼、毛福寿迎敌。
瓦剌士兵还没有从土木堡的胜利中清醒过来,他们依然认为眼前的明军会像土木堡的那些人一样任他们宰割。
其实在战争中,恶狼和绵羊的角色是经常替换的。
这一次,主演恶狼的是明军。
满腔怒火正无处宣泄,现在这些杀戮自己同胞的仇人竟然还敢找上门来,真正是岂有此理!
此仇不报,更待何时!
于是他们抽出腰刀,睁着发红的眼睛,大呼“杀敌”,以万钧不当之势向瓦剌兵冲去。
瓦剌兵惊呆了,在他们的想象中,这其实是一个美差,那英明神武的也先派他们前来是接受投降的,他们可以优先进城抢夺一番。
可是到了这里,他们才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群杀气腾腾的人和他们的大刀。
瓦剌军一触即溃,四散奔逃,数百人被杀,挟持的百姓也被明军救走。
当也先看到逃回来狼狈不堪的瓦剌士兵时,他已经明白,眼前的敌人不是牛羊,而是虎狼。
对付这样的敌人,如果硬拼是十分危险的,正在他踌躇之时,超级卖国贼喜宁出场了。
他向也先建议,目前不要与明军开战,应该躲避其兵锋,自己已经想好了一条计谋,必能不战而胜。
喜宁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在城外扎营,然后派人通知明朝大臣,就说太上皇(朱祁镇)在这里,要他们派人出来迎驾。
这条计策的毒辣之处在于,有意把朱祁镇放在显眼的位置,并公开通知对方前来迎接,如果对方来接,就可以谈条件,索要钱财和利益,如果不来的话,明朝就会理亏,从礼法上讲也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卖国贼更为人所痛恨,实在不是没有来由的。
一道难题摆在了于谦面前,他会怎么应对呢?
这个在我们看来很难的问题,在于谦那里却十分简单,他立刻派出了两个人去办这件事。
这两个人一个叫赵荣,另一个叫王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人的官职,王复是通政司参议,赵荣是中书舍人,在去谈判之前临时才分别提升为右通政和太常少卿。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人事升迁和派遣决定。
奥秘在哪里呢?
只要分析一下他们的官职就明白了,通政司参议和中书舍人是多大的官呢?一个是正六品,一个是从七品,也就是说,王复和赵荣这两个人都是芝麻官,这种人在下层官员中一抓一大把。
那么他们升迁后的官职有多大呢?右通政和太常少卿一样,都是正四品。
正四品,也就是个厅局级干部。
于谦的意思很清楚,他压根就没有把也先说的话当回事,派这么两个小官出去,无非是做做样子,应付一下而已。
也先同志在城外苦苦等待着朝廷大员来和他谈判,来恳求他放回朱祁镇,然后拿到大批的金银珠宝,风光一把。
可他等来的是什么呢?两个六七品的小官,临时给了四品级别,跑来和他谈判。
这不是谈判,这是调侃,是侮辱。
更可笑的是,也先对于明朝的官制和人员并不清楚,他还一本正经地要和对方谈判,因为在他看来,这两个人应该是大人物。
而王复和赵荣也是一头雾水,他们本就默默无闻,别说代表国家出来谈判,平日他们连上朝面圣的资格都没有,在高官云集的京城,说他们是官都是抬举他们了。
这两位仁兄估计不久之前还在大堂坐班,瞬息之间就被告知自己官升四品,并被派任驻瓦剌代表,即刻出行。
既未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谈不上什么空乏其身,忽然就天降大任了。
谈判双方一个心里没底,一个自以为是,这谈的是个什么判。
眼看也先就要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柄,死太监、卖国贼喜宁先生又出场了。
他十分清楚这两个所谓的谈判代表不过是两个小人物,便告诉了也先,回报王复和赵荣,拒绝和他们谈,并表示他们的谈判对象仅限以下四人:
于谦、石亨、胡濙、王直。
除此四人之外,其他人不予考虑。
于谦对此的答复是:不作答复。
你嫌小,大爷我还不伺候了!
他撂下了一句十分凶狠的话,算是给了个回复:
“我只知道手上有军队,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今日只知有军旅,他非所敢闻)!”也先,别废话了,你不是要打吗,那就来吧!看看你有什么本事!
出战!
也先真的愤怒了,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城里还会派人出来,并满怀诚意地站在土坡上张望,但时间慢慢地过去,别说人,连狗也没一条。
他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又被忽悠了。
他自己也应该为多次上当被骗负一定的责任。我查过也先同志的年龄,正统十四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所谓四十不惑,到了这个年纪,性格竟然还这么天真,被骗也实在不算冤枉。
要说到打仗,也先算是一把好手,但要论搞政治权谋,他和明朝那些久经考验的官吏们比,水平还差得太远。
到了这个地步,玩手段玩不过,退回去也不可能了,只剩下了一条路。
攻击!用武力去征服你们!
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在于谦的身后,德胜门缓缓地关闭。
这位京城的最高守护者、兵部尚书大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战的,他根本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
也先失败的命运就在这一刻被决定。
瓦剌大军终于发动了进攻,他们的目标是德胜门。
圈套!最后的神机营!
这是个大家都能预料到的开局,攻击的最短路径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作为京城北门,德胜门必然会首当其冲。
也先并不是傻瓜,他明白德胜门已经有了准备,于是他派出了小部队伍前往探路。他的如意算盘是先探明形势,如果该门坚固难攻,就改攻他门,如果有机可乘,再带领大军前来攻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探路骑兵出发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还没有到德胜门就发现了明朝骑兵,而且神色慌乱,装备不整。他们跟踪追击,发现一路都是这种情况,于是他们立刻回报也先。
也先听到这一军情,立刻做出了他的判断:明军还没有做好准备,只不过是在虚张声势而已。
在也先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的引导下,瓦剌派出了一万大军进攻德胜门,带队的主将是也先的弟弟孛罗,这支军队是也先的精锐,他派出主力作战,表明其志在必得的决心。
也先进攻北京路线
大军由也先主营出发,骑兵驰骋争先,烟尘四起,向德胜门杀去。
踌躇满志的孛罗万万没有想到,他连德胜门的边都没能摸到。
因为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支复仇的军队——神机营。
早在几天之前,于谦就和石亨分析了战场形势。他们一致认为,如果正面交锋,明军是不占优势的,要想战胜敌人,必须用伏击。最好的选择,是神机营。
神机营主力部队已经在之前的战役中全军覆没了,剩下的这些人只是神机营的二线部队,一线全都死完了,二线自然就变成了一线。
作为京师三大营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在土木堡没放一枪一炮,就被人像切菜一样干净利落地解决掉了。
所以,在所有的京城守军中,他们的求战欲望最强,复仇心理最重。
把任务交给他们,实在是最为合适的抉择。
最后的神机营此刻正埋伏在前往德胜门的必经之路上,他们隐蔽在沿路的民居中(设伏空舍中),当探路的瓦剌骑兵趾高气扬地经过时,他们并没有动手,因为他们明白,这不过是个诱饵,真正的大鱼在后面。
没过多久,远方道路上扬起了漫天的灰尘,马蹄声伴着风声传来。
来了,终于来了。
孛罗率队飞奔在最前面,他已经隐约看到了德胜门,只要越过前方的民居,京城就唾手可得!
目标近在咫尺!
其实他想的并没有错,他的目标确实就在前方,只是最后的目的地有点不同。
不是京城,而是地府。
到此为止吧,这里就是坟墓!
当瓦剌骑兵冲入这片空旷的民居时,突然从前方两翼冲出大队士兵,堵住了瓦剌前进的道路。与此同时,大队士兵在瓦剌军后面出现,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这种情形在兵法上学名叫做围歼,民间称之为打埋伏,通俗说法是包饺子。
奇怪的是,这些士兵并没有发动进攻,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孛罗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等待,也不想知道,但他清楚,如果不赶紧冲出去,等待着自己和万人大军的命运只有一种——死亡。
他亲自率领骑兵对围堵的明军发动了总冲锋,希望能够突围。他相信凭借自己骑兵的冲击力,足以击退这些伏兵。当然,这需要一些时间。
但可惜的是,他没有争取到突围的时间。
因为等待着他的,是神机营复仇的火枪。
一霎间,原本平静的民居突然发出巨响,万枪齐鸣,神机营的士兵们发扬了地道战的精神,以民房为据点,开凿枪眼,贯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放空枪的原则,从各个方向射击瓦剌骑兵。
瓦剌骑兵如同陷入地狱之中,因为他们大部都是骑兵,在民居之间根本无法行动,站在高处的神机营把他们当成了活靶子,从容地装药、瞄准、发射。瓦剌骑兵抓狂了,他们疯狂地挥舞马刀,却找不到目标,完全无法进攻,马虽然跑得快,但并不能上房揭瓦,很多人当场就被击毙。个别聪明的已经开始丢弃马匹,拔腿逃跑。
孛罗被这突然的袭击打晕了,不过他并没有晕多久,很快就被神机营乱枪打死。他没有能够成为第一个攻进京城的人,却很不幸地成为了第一个在京城被击毙的瓦剌高级将领。
主帅被击毙,一万大军立刻崩溃,几乎被全歼,至此德胜门之战结束,也先完败。
此刻的也先正在大营等待着胜利的消息,可他等来的却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青年起,他继承父亲伟业,四处征战,灭兀良哈,平女真,统一蒙古,横扫天下。
而土木堡之战,他连对方的皇帝也抓了过来。如此武功,连自己的祖父马哈木也无法比拟,他似乎已经看到,这座宏伟的京城即将归为己有,而恢复大元的梦想也会在自己手中实现,并开创帝国基业,自己的名字将与成吉思汗、忽必烈一起名留青史!
但是于谦给了他一闷棍,将他彻底打醒,并在他的耳边大声喊道:
也先,醒醒,快点起床吧。
也先的愤怒
我不会输的,更不会输在这里!
也先终于清醒了,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眼前的这座城池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
但已经无法回头了,一万骑兵被全歼,弟弟孛罗也被打死了,就此撤回,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再赌一把!我亲自动手!
也先失去了他的耐性,他下达了总动员令,命令所有骑兵对京城九门同时发动总攻,其实此时也先心里应该明白,他已经不太可能攻占这座城池了。
但这是个面子问题。
就算走,也要赢一把再走!
自古以来,无数赌徒就是这样倾家荡产的。
也先骑上马,亲自指挥骑兵发动了最后的冲锋。之前,他经过仔细考虑,为自己这次表演选定了目标——安定门。
安定门的守将是陶瑾。此人名气不大,没有什么卓著的战功,而安定门与德胜门一样,也是京城向北的城门,路途较短,十分适合军队进攻。也先选择安定门为目标,似乎是想找个软柿子作为突破口。
随着他一声令下,精锐的瓦剌骑兵倾巢而出,向着京城最为薄弱的安定门发动了冲锋。
当然,与之前一样,所谓最为薄弱的安定门,只是也先自己的判断。
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一位老朋友正在安定门外等待着他,并将带给他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这位老朋友并不是软柿子,而是一块坚硬的石头。
也先带领着他的精锐主力向安定门扑去,但他比他的弟弟要谨慎得多,一路上他都小心翼翼,唯恐中埋伏。
但让他吃惊的是,一直到安定门前,都没有遇到过任何麻烦,也没有任何伏击者出现,这更让他确定了安定门是京城防守的弱点所在。可就在他准备向城门发起冲锋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城门守军竟然放弃了防守,主动向自己冲杀过来!
到底出了什么事?
也先实在是摸不着头脑,虽然他已经看清对方也是骑兵,但明朝骑兵并不是瓦剌骑兵的对手,这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可现在这支骑兵竟然放弃防守,主动向自己发动进攻,其中缘由实在让人费解。
原因其实并不难找,还是引用我们之前曾反复说过的那句老话:
凡事总有例外。
驻守安定门的正是这样一支例外的部队,而他们的指挥官就是也先的老相识石亨。
北京保卫战
石亨和也先算得上是老朋友了,石亨原来做边将的时候,就经常和也先打交道,当然,他们打交道所用的道具是刀剑,地点则是战场。在他们之前的交往之中,双方互有输赢,但在后来的阳和之战中,石亨输掉了他所有的一切。
那是一个让石亨刻骨铭心的时刻,全军覆没,四周布满了手下士兵的尸体,自己孤身逃离,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瓦剌士兵。
成功逃回去的石亨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安慰,还被削去了官职,并且终日生活在旁人鄙视的眼神中,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是战场上的失败者,抛弃了他所有的属下和士兵,独自逃走并活了下来。
从此石亨在他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自己仇人的名字——也先。
他很明白,要想洗刷自己的耻辱,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也先,并在战场上彻底击败他。
但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自己不但是一个失败者,还是一个被罢了官的人,复仇从何谈起?
就在此时,于谦出现了,他不计前嫌,提拔了石亨,并且给了他一个机会。
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战前部署时,石亨与于谦一致判定,也先的进攻重点必然是德胜门和安定门,所以他们进行了分工,德胜门由于谦镇守,并安排神机营设伏,而石亨则率领骑兵在安定门外迎敌。
当看到也先那熟悉的旗帜出现在安定门外时,一股强烈的兴奋感冲击着石亨的大脑,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等待已久的复仇机会终于到来了。
安定门外的骑兵们抽出了马刀,准备向眼前的入侵者们发动进攻,可出人意料的是,还没等到下达军令,一个人就单枪匹马冲了出去,而且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守军令率先出击的人竟然就是军队的先锋主将!
这位十分生猛、带头冲锋的仁兄名叫石彪。
石彪,是石亨的侄子,人如其名,他平素为人就十分彪悍,蛮横无理,属于那种无风要起几层浪,见树还要踢三脚的人。他没有什么业余的爱好,但对战争和杀戮有着特别的兴趣,一上战场就兴奋无比,经常口喊杀声,冲锋杀敌,其勇武善战连石亨也自愧不如。
此刻,这位仁兄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见到敌人出现,便不顾一切,手舞兵器冲了过去。
参考消息
石亨叔侄
石亨,据史载,形貌奇异,身材魁梧,脸面方正,最大的特色是有一把好胡子,古代时兴这个,但凡男的有点威严魄力,总少不得提一下胡子的形状。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三兄弟,出场的时候都是以胡子的形状来辨别的。石亨的胡子特别长,一直到膝盖的位置。此人善于骑射,常常使用大刀作战。他的侄子石彪也有一把好胡子,大概年龄所限,稍稍短一点,须长及腹。石亨也异常勇猛,善于使用斧头作战。
顺便说一句,石彪先生的兵器是比较特殊的,据史料记载,他用的是斧头,上阵杀敌当然不会用砍柴的斧头,至于到底是李逵的板斧还是程咬金的宣花斧就实在很难考证了,但是他用斧头这种笨重的武器作为随身兵器,起码说明了一点:这是个不好惹的人。
眼见先锋率先冲锋,列阵的士兵纷纷醒悟过来,领导已经带头了,小兵还等什么!
石彪挥舞巨斧以万军不当之势冲入瓦剌军阵,左冲右突,大肆砍杀瓦剌士兵。很快,明军也赶来助战,在瓦剌军中左冲右突,横冲直撞,搅得瓦剌大军混乱不堪。
也先万万想不到,自己还没动手,就被人打得落花流水。他眼睁睁地看着石彪和明军在自己阵中势如破竹,砍人如切菜,他挥舞着马刀,想要稳住阵脚,无奈对方太过凶猛,瓦剌军前锋和中军简直不堪一击,纷纷四散奔逃,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也先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保卫自己家园的人总是有着无尽的勇气的,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为了保卫身后的父母亲人而战,他们的奋战和牺牲都是有价值的。
当时的也先是否能够理解这一点,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也先十分清楚,如果他再不撤军逃跑,就会全军覆没。
眼看大军即将崩溃,也先无奈地下令全军撤离。石彪紧追不舍,跟着也先的屁股后面猛下黑脚,瓦剌军叫苦不迭,只顾逃命。
逃跑中的也先十分狼狈,但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厄运并没有结束,一个真正的对手正在他的退路上等待着他。
石亨此刻已经列好了队伍,正准备迎接也先的到来。在战前,他与石彪已经商定了计划,由石彪在安定门前布阵,石亨则带兵隐藏于也先的后路,等到也先大军发起进攻时,便开始前后夹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但事情的发展超出了石亨的预想,石彪竟然如此威猛,仅凭一己之力就击退了也先,这样也好,通常打落水狗总是容易的。
当也先上气不接下气地逃离石彪的追击,还没来得及庆祝一下时,就惊喜地发现了为他接风洗尘的石亨军队。
终于可以报仇了,也先,你也有今天!
石亨一点也没客气,亲自率队对也先军发动了最为猛烈的进攻。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也先军毫无战意,一触即溃,勇猛的瓦剌军队将他们所有的气力都用在了逃跑上,而明军肆无忌惮地在后面追击也先,并杀死所有被他们追上的瓦剌士兵。
奸商也先这次算是彻底亏本了,他虽然没有还清在土木堡和阳和欠下的所有债务,但至少还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一笔利息。
西直门孙镗的困局
安定门和德胜门击退瓦剌军的同时,西直门守将孙镗却正面临着尴尬的窘境。
也先的军队是骑兵为主,机动性很强,在德胜门和安定门吃了败仗后,他们立刻转向了京城西面的西直门。这可就苦了正在镇守此门的都督孙镗。
德胜门和安定门虽然是京城北门,正对敌军,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防卫十分森严,而西直门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分配来的士兵战斗力和人数都十分有限,而也先军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原先围攻德胜门和安定门的士兵们纷纷转向,他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西直门易攻,同去,同去!
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随即转移。
孙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他带队在门前迎战,率领守军主动冲击瓦剌军前锋。他本人武艺高强,勇猛异常,身先士卒,手持大刀亲自参加白刃战,斩杀多名瓦剌士兵(斩其前锋数人)。
可是孙镗的勇猛并没有改变西直门被围攻的局势,他十分郁闷地发现,瓦剌军越杀越多,攻势越来越猛,守军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逃跑。
临战退缩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实在是很羞耻的事情,但是对于孙镗本人来说,这个行为还是可以理解的。
老子也是人,凭什么武将就该送死,不能逃跑?!
你能说他的想法不对吗?
但武将孙镗很快发现,对于他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眼前——往哪儿逃?
外面漫山遍野都是瓦剌军,肯定不能往城外跑,那是找死。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入城内,可问题是于谦大人发布了那道要人命的指令,所有的大门都是紧闭的。
眼看局势危急,孙镗没有办法,只好退到城门前对着城头喊话:“我已支持不住,放我军入城!”
此刻,守在城头的人叫程信。
程信是一个文官,具体说来,他是给事中,属于言官,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
他在城头看得一清二楚,也明白孙镗也并非贪生怕死,实在是支持不下去了,可是他军令在身,而且他也是一个比较死板的人,通俗说来就是认死理。所以他没有开门,而是站在城头,对孙镗喊了很长的一番话。
这番话的大意是,虽然我知道你很辛苦,敌人很多,很想进城,我也可以理解,但是因为上级有命令不能放你入城,所以我不能违背命令放你进来,其实只要你打退敌人,就可以进城了,所以希望你多多努力,我会在城头为你呐喊助阵的。
这番话说得孙镗目瞪口呆,要能打退敌人,老子还找你干吗?不让进就不让进,说这么多废话干啥?
找一个言官来做武将的监军,实在是很有意思的组合,在很多时候会造成极强的喜剧效果。
孙镗明白,虽然这位城头的言官说了一些废话,但是主题意思是清楚的:
能够进城的只有两种人,胜利者,或是尸体!
他拨转马头,转向了激战正酣的战场。
反正也进不去了,就战死在这里吧!也先,老子跟你拼了!
人有时候必须有舍弃生命的觉悟,才能找到生路。
孙镗抱着必死的决心,挥舞大刀向也先军杀去,士兵们被他的勇气(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鼓舞,无不奋力死战,明军士气大振,稳定住了局面。
而城头上的程信也算得上人如其名,他还是很够意思的,并没有说空话,除了指挥拉拉队为孙镗呐喊助威外,还组织了一批士兵,用火铳和弓箭攻击城外的瓦剌军队,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孙镗。
正在战局相持不下之际,石亨终于赶到。他之前已经把也先打得落花流水,便率领军队开始武装大游行,四处扫荡瓦剌军队,听说西直门被围攻,便立刻赶来支援。在这位猛将兄的指挥下,明军三两下就解决了进攻的瓦剌军,把他们赶了回去。
九死一生的孙镗终于摆脱了自己人生中的困境,由于坚守有功,他在战后还是接受了封赏。但是他不坚定的意图和行为,使得他经常成为其他武将暗地里嘲笑的对象,而很多的史书上都留下了“镗力战不支,欲入城”这样不光彩的记录,自此之后,他就一直在这样的尴尬下干着武将的老本行。
但孙镗最终还是恢复了自己的名誉,在十二年后那个混乱的夜晚,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气,挽回了声誉。
也先的第二方案
此时的也先正在逃亡的路上,在他的背后,是一群近乎疯狂的明军,这些人手持马刀,喊打喊杀,大有不把他碎尸万段誓不罢休的势头。
他终于理解了石亨的痛苦,被人追着跑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感觉愉快的事情。
这里不能待了,还是退回大本营吧。
也先的大本营在京城外围的土城,这里距离京城还有一段距离,是也先牢固的进攻基地,当然,这是不久之前的事情。
当也先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深刻地领悟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痛苦,他惊奇地发现,在他逃跑的路上,很多沿途的居民纷纷爬上屋顶,毫不吝啬地向他扔砖头(争投砖石击之),也先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拍砖的痛苦。
土城也不能待了,赶紧走人吧。
也先彻底绝望了,他满怀希望前来,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弟弟被乱枪打死,几万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自己也被当初的手下败将石亨打得到处跑,真是丢人啊。
从开始的踌躇满志到现在的狼狈不堪,对于也先来说,这个世界变化得实在太快。
其实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该收手了,此刻也先最明智的决定应该是率领他的军队撤走。
可是这位也先同志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自他领军以来可谓横扫天下,难逢敌手,在这里吃了如此大亏,就这么走了,面子往哪里摆,回去怎么见自己的手下?
于是他决定再等五天,如果五天之内进攻无效,他将改变自己的计划。
这五天对也先来说是十分难熬的。他利用手中的朱祁镇,想同城内的人谈判,其实他的要求也不过分,给点钱财让他有个台阶下,也就够了,可城内的于谦根本就不搭理他,于是他就武力进攻,可总是被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打也不行,谈也不行,也先在城外就这样蹲了五天。十月的北京风沙大,也先足足喝了五天西北风,一无所获,忍无可忍之下,他决定使用第二套方案。
第二套方案仍然是以武力进攻为主,不过这一次,他的进攻方向不再是京城,而是居庸关。
居庸关是北京的门户,只要占据了居庸关,就等于扼住了京城的咽喉。通过多日的试探和进攻,也先已经明白,想要占据京城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决定转而求其次,攻击居庸关,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战术考虑。
也先重整了军队,集合所有兵力(史料记载约有五万),转向攻击居庸关。
应该说也先的这个决策还是正确的,居庸关没有京城那么多的兵力,也没有坚固的城防,也先的军队虽然受挫,但战斗力仍在,正常情况下,居庸关是抵挡不住也先的进攻的。
可也先想不到的是,当时的情况偏偏就不正常。
守卫居庸关的将领叫做罗通,正如也先所料,他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坚固的城防去抵挡瓦剌军队的进攻,但似乎是天不绝人,看似败局已定的罗通此时却迎来了一个帮手——天气。
因为144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早了一些。
正统十四年(1449)的十月,天气已经十分寒冷,而罗通也充分利用了他的物理学常识,城下重兵压境,他却丝毫不乱,只是不慌不忙地命令城内守军不断往城墙上浇水,城外的也先看着守军的这一行为,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他们为何做此举动,只是下令第二天全力破关。
第二天一早,也先就找到了守军那奇怪举动的答案,因为一夜之间,昨天还是砖土结构的居庸关已经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冰砖,别说攻城,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也先下令停止进攻,驻营城外。
也先的意志已经接近崩溃,总结自己一个多月来的经历,他痛苦地发现,自己就如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被杨洪、于谦、石亨、罗通等人不断地耍弄,这些人都十分狡猾,很少正面交锋,却总是用各种诡计算计自己,可偏偏自己的脑袋不争气,屡屡被他们得逞,搞到现在这个打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尴尬境地。
仗打到这个地步,也先早已不敢奢望什么攻进北京城恢复大元之类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击碎了他的梦想,在我看来,他需要的不过是个体面的下台阶的机会。
进攻还是撤退,这是个面子问题。
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他在居庸关外痴痴地等待了七天,希望眼前的这座冰山能够融化,希望有人能够给他一个机会,给他一个说法,免得自己的这次庞大军事行动成为人们眼中的笑柄。
可他得到的只是城内射出的弓箭和火铳,以及守军无情的嘲笑。
实在撑不下去了,还是收拾包袱撤吧。
也先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瓦剌的五万大军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可是罗通实在是一个好客的人,他似乎觉得把也先这位客人晾在城外几天不搭理有点过意不去,便不顾也先的反对,坚持派出全副武装的士兵去为也先送行,于是“三败之,斩获无算”。
也先什么也顾不上了,他已经意识到,这次麻烦大了,如果再不逃走,连老命也保不住,他带着朱祁镇,准备撤回关外。
在败退的路上,也先最后看了一眼那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的北京城,叹息而去。
似乎是为了怀念自己那最终未能实现的梦想,也先在离北京城外不远的地方扎营,度过了在京城的最后一个夜晚。
估计也先的打算不过是好好地睡上一觉,再做个好梦,然后第二天走人。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于谦已经准备了一份厚礼,作为给他的离别礼物。
也先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他已经预料到了城内的守军可能会夜袭出击,所以他把军营设在了离京城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加上他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所以就算守军出城攻击,他也能够从容做出反应,将军队撤走。
可是这次,上天又一次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由于在小时候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技术教育,也先同志这次又要吃大亏了,吃没文化的亏。
他什么都考虑到了,却忘记了于谦手中有一样武器,不需要靠近他的营地就能置他于死地,而这件可怕的武器就是大炮。
明代的大炮自宋代和元代发展而来,经历长时间的改进,到了明永乐年间,大炮已经具有较远的射程和极大的威力,此时的于谦已经准备了数十门大炮,并把炮口对准了也先的营地,准备在夜里用这份意外的礼物给也先饯行。
就在那个夜晚,也先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惋惜再次遥望了京城。事后证明,这也是他投向京城的最后一瞥。他始终无法理解的是,自己的军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士兵强悍,而对手则是主力被歼灭,装备不全,士气低落,士兵也是临时召集的预备队,毫无经验可言,这样的实力对比,无论用什么方法预测和计算,哪怕是搞民意调查,自己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失败的。
然而事实是,他失败了。
在那座看似岌岌可危的城池中,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守军,顽强地对抗着他,而击败自己,创造奇迹的正是这种力量。
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勇气。
作为失败者的也先自然会有很多感慨,可是此刻的胜利者于谦却没有这样的空闲,此时,他正忙于调集大炮,并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也先的营地,准备在夜里为也先组织一场盛大的焰火送行晚会。
既然于谦有大炮,为什么一开始不用,却非要等到也先夜间在城外扎营,准备撤退之时方才动手呢?
其中大有奥妙。
于谦是一个正直勇敢的人,事实确实如此,但我们往往会忽略了这样一点,那就是于谦也是一个历经宦海,很有城府的人,他之所以在战斗的初始阶段不使用大炮,是因为在也先的队伍中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朱祁镇。
朱祁镇虽然已经不是皇帝,但如果在战阵之中、众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被大炮轰死,影响实在不好,舆论压力太大,所以不能轻易动手。我们之前也曾经说过,朱祁镇是死是活其实并不重要,这个人之所以重要只是由于人们知道他是太上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战争的前期大炮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但于谦也绝对不会因此放弃使用这种武器,他充分发挥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难题。
既然不能在众目睽睽下使用,那就等你们走远了再用,就算把你轰死了也是眼不见心不烦;既然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那就等到晚上再动手,大炮无眼,黑灯瞎火的时候就算一不小心“误伤”或是“误杀”了太上皇阁下,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如果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朱祁镇先生的尸体,就追认一个名分,史书上写些“为国捐躯,英勇献身”之类的话,宣传一下朱祁镇先生奋勇杀敌,寡不敌众被敌军所杀的先进事迹,用以鼓舞后人,启迪后代,至此大功告成,功德圆满。
于是就在那个夜晚,当也先的士兵们进入梦乡,营地一片寂静之时,远处的明军大炮开始了猛烈的轰鸣。数十门大炮齐放,也先营地顿时陷入火海,无数瓦剌士兵在睡梦中被击毙,余者四散奔逃,也先从梦中猛醒,拔刀出营准备组织抵抗,却惊奇地发现眼前并没有敌人,只有那不断从天而降的致命礼物。
瓦剌军营乱成一团,而远处的明军炮兵却是不慌不忙,把瓦剌士兵们当成活动的靶子,从容瞄准开炮,也算是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炮兵瞄准训练课。
仗打到这个地步,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瓦剌军营陷入一片火海,损失惨重(发大炮击其营,死者万人),却连一个敌人也没有看到,也先同志带着他还没有做完的美梦,连夜离开了这片伤心之地。
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大明完胜。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皇上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人正是于谦。
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危亡。
当情况一片混乱、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到来。
无论局势如何复杂困难,前景如何黑暗,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始终坚持着他的努力和抗争。
这场战争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
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于谦用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