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殿前忽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小朝会其实就是三四个赵晤信任的大臣,每次下了朝后留下来,跟他一起讨论一下不能当着大臣们的面处理的事情。而这三四个大臣,都跟齐伯昆一样是在赵晤做皇子时就跟着他的,都有从龙之功。
齐伯昆要送一份人情给赵晤,这些臣子自家又没有子孙有资格争那状元之名,自然乐得个顺水人情,纷纷附和齐伯昆的提议。
赵晤当时那叫一个开心啊,终于可以封他最喜欢的作者大大做状元了。他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好好提拔齐伯昆最看重的孙子,以补偿齐伯昆的这番好意。
殿试后的面圣,实际上就是再一次确认这些进士是否有真材实学的一个过场。尤其是一甲三位,皇帝通常是问得最多的。
此时面对杜锦宁,赵晤有一肚子的话要问她。
比如话本里所写的再生稻、双季稻和绿肥等问题,以及话本的后续情节;比如杜锦宁在策问里所说的农业问题、航海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
因为一直沉浸在话本的情节里,赵晤最想问的还是农业问题。航海与国际贸易不过是锦上添花,有也可,没有对于大宋也没多大影响。
可农业不同啊,那是国之根本。如果农业发展得好了,所有的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做土匪或想造反的人就少了,北边的游牧民族也不敢对大宋轻举妄动。如此一来,就国泰民安了。
做皇帝的,不就是希望盛世太平、国泰民安吗?
赵晤扫视了一排十个低着头的新晋进士,开口道:“杜锦宁,你的文章里提到要加强农事管理。那么你说说,如何管理?具体该怎么做?”
听到赵昶的问题,排在后面五位的进士倒没什么想法,而排在第三位的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儿,以及排在第四位的那位姓钟的进士,都是心里一喜。
他们一直觉得杜锦宁是靠着家里的背景才能拿到第一名的。殿试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不过因为试卷都是阅卷官批阅的,皇上不过是看一看前十名的文章,所以想要做手脚,也不是不行。
现在皇上问这么一个关于农业的问题,又具体到如何操作上,这可是问到点子上了。两人看杜锦宁这相貌这气度,再加上会试、殿试都得了第一,下意识就觉得她是哪个大世家的子弟,家里手眼通天的那种。这从小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能知道如何种田?殿试的第一篇文章,还不知道是哪个做枪手替这小子写的呢。
现在面对面问上了,要是杜锦宁答不上来,露出不学无术的端倪,就算皇上看在他家的背景上不治他的罪,他的状元名头也肯定没有了。到时候第三名就成了榜眼,而第四名也挤进了一甲,他们的好运就来了。如果那叫齐慕远的也露了怯,他们一个状元,一个榜眼都是有可能的事。
两人都竖起了耳朵,就等着看杜锦宁出丑。
这头杜锦宁却是乐了。这是问到了她的老本行上了啊。这话题要说起来,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呢。最重要的是,现在能把赵晤忽悠好,她想做什么官就不难了。
“回皇上,要想把农田管理好,需得从好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农耕用具。犁田、耙田、播种、收割,再加上用水车进行水利灌溉,都得有好使的家什农具不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有好使的开垦用具,咱们大宋的许多荒地就能被开垦出来;有好的水利设施,许多旱地也能种上水稻;有好用的播种或收割用具,许多人力就可以被解放出来,从而耕种更多的农田。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赵晤一听就来了兴致。
有了《种田记》和殿试那篇文章垫底,他丝毫不觉得杜锦宁这是空口白话、胡吹大气。事实已经证明,杜锦宁在话本里写的再生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能够增产增收的。那么杜锦宁在金銮殿上所说的话,难道还能是信口开河不成?
他兴致勃勃地问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听着新鲜。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就是科学技术吗?”
“不止。这科学技术不光指工具的改进,还指种子、肥料等方面的改进。皇上也知道粮食是种子种出来的,种子的好坏至关重要。遇上不好的种子,不管你把田地伺候得再精致,也收获不了多少粮食。”
赵晤赞同地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对于立志于要做皇帝的皇子来说,农事是需要他特别关注的事情。所以赵晤虽然也锦衣玉食,但对于农事并不陌生。
“那么如果咱们让人反复实验,改良稻种,研究出更高产、抗寒抗热和抗病性极好的种子,是不是就能让粮食增产增收呢?肥料也一样。大家都知道人的营养是需要均衡的,需要米、肉、蔬菜、水果搭配着吃,才不容易生病。庄稼也是如此。但我看庄户人家种田,就只使一种肥料,这就导致了庄稼不能长得更好,从而生产更多的粮食。”
听杜锦宁在那里侃侃而谈,赵晤和齐慕远还好,还能保持淡定,可一众进士就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小子打哪儿知道的这么些理论,敢在皇上面前信口胡诌啊?还营养均衡。庄稼也需要营养均衡?没听说过啊。
倒是有那一两个深知农事的进士若有所思。
“你刚才说需得从好几个方面入手。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方面?”赵晤又问。
“草民的文章里也提过,种田需得因地制宜。哪些地方适合种什么,可能当地的庄户因为见识浅薄,只知道遵循祖辈的种植经验,因循守旧,不知改进。这就需要朝庭派懂行的人去,研究当地的气候风土,推广更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比如某个地方特别适宜种植棉花,那咱们是不是让他们专门种棉花而不种粮食呢?京城这边适合种粮食的耕地就可以不再种棉花,全部都种粮食。到时候拿粮食换棉花,既能为大宋增产创收,又能保证当地百姓因增产而生活得更好。”
杜锦宁拱了拱手:“这些要说清楚,需得费不少时间。如皇上不嫌草民罗嗦,草民回去之后拟一个折子,专门详谈这个问题。”
小朝会其实就是三四个赵晤信任的大臣,每次下了朝后留下来,跟他一起讨论一下不能当着大臣们的面处理的事情。而这三四个大臣,都跟齐伯昆一样是在赵晤做皇子时就跟着他的,都有从龙之功。
齐伯昆要送一份人情给赵晤,这些臣子自家又没有子孙有资格争那状元之名,自然乐得个顺水人情,纷纷附和齐伯昆的提议。
赵晤当时那叫一个开心啊,终于可以封他最喜欢的作者大大做状元了。他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好好提拔齐伯昆最看重的孙子,以补偿齐伯昆的这番好意。
殿试后的面圣,实际上就是再一次确认这些进士是否有真材实学的一个过场。尤其是一甲三位,皇帝通常是问得最多的。
此时面对杜锦宁,赵晤有一肚子的话要问她。
比如话本里所写的再生稻、双季稻和绿肥等问题,以及话本的后续情节;比如杜锦宁在策问里所说的农业问题、航海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
因为一直沉浸在话本的情节里,赵晤最想问的还是农业问题。航海与国际贸易不过是锦上添花,有也可,没有对于大宋也没多大影响。
可农业不同啊,那是国之根本。如果农业发展得好了,所有的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做土匪或想造反的人就少了,北边的游牧民族也不敢对大宋轻举妄动。如此一来,就国泰民安了。
做皇帝的,不就是希望盛世太平、国泰民安吗?
赵晤扫视了一排十个低着头的新晋进士,开口道:“杜锦宁,你的文章里提到要加强农事管理。那么你说说,如何管理?具体该怎么做?”
听到赵昶的问题,排在后面五位的进士倒没什么想法,而排在第三位的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儿,以及排在第四位的那位姓钟的进士,都是心里一喜。
他们一直觉得杜锦宁是靠着家里的背景才能拿到第一名的。殿试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不过因为试卷都是阅卷官批阅的,皇上不过是看一看前十名的文章,所以想要做手脚,也不是不行。
现在皇上问这么一个关于农业的问题,又具体到如何操作上,这可是问到点子上了。两人看杜锦宁这相貌这气度,再加上会试、殿试都得了第一,下意识就觉得她是哪个大世家的子弟,家里手眼通天的那种。这从小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能知道如何种田?殿试的第一篇文章,还不知道是哪个做枪手替这小子写的呢。
现在面对面问上了,要是杜锦宁答不上来,露出不学无术的端倪,就算皇上看在他家的背景上不治他的罪,他的状元名头也肯定没有了。到时候第三名就成了榜眼,而第四名也挤进了一甲,他们的好运就来了。如果那叫齐慕远的也露了怯,他们一个状元,一个榜眼都是有可能的事。
两人都竖起了耳朵,就等着看杜锦宁出丑。
这头杜锦宁却是乐了。这是问到了她的老本行上了啊。这话题要说起来,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呢。最重要的是,现在能把赵晤忽悠好,她想做什么官就不难了。
“回皇上,要想把农田管理好,需得从好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农耕用具。犁田、耙田、播种、收割,再加上用水车进行水利灌溉,都得有好使的家什农具不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有好使的开垦用具,咱们大宋的许多荒地就能被开垦出来;有好的水利设施,许多旱地也能种上水稻;有好用的播种或收割用具,许多人力就可以被解放出来,从而耕种更多的农田。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赵晤一听就来了兴致。
有了《种田记》和殿试那篇文章垫底,他丝毫不觉得杜锦宁这是空口白话、胡吹大气。事实已经证明,杜锦宁在话本里写的再生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能够增产增收的。那么杜锦宁在金銮殿上所说的话,难道还能是信口开河不成?
他兴致勃勃地问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听着新鲜。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就是科学技术吗?”
“不止。这科学技术不光指工具的改进,还指种子、肥料等方面的改进。皇上也知道粮食是种子种出来的,种子的好坏至关重要。遇上不好的种子,不管你把田地伺候得再精致,也收获不了多少粮食。”
赵晤赞同地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对于立志于要做皇帝的皇子来说,农事是需要他特别关注的事情。所以赵晤虽然也锦衣玉食,但对于农事并不陌生。
“那么如果咱们让人反复实验,改良稻种,研究出更高产、抗寒抗热和抗病性极好的种子,是不是就能让粮食增产增收呢?肥料也一样。大家都知道人的营养是需要均衡的,需要米、肉、蔬菜、水果搭配着吃,才不容易生病。庄稼也是如此。但我看庄户人家种田,就只使一种肥料,这就导致了庄稼不能长得更好,从而生产更多的粮食。”
听杜锦宁在那里侃侃而谈,赵晤和齐慕远还好,还能保持淡定,可一众进士就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小子打哪儿知道的这么些理论,敢在皇上面前信口胡诌啊?还营养均衡。庄稼也需要营养均衡?没听说过啊。
倒是有那一两个深知农事的进士若有所思。
“你刚才说需得从好几个方面入手。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方面?”赵晤又问。
“草民的文章里也提过,种田需得因地制宜。哪些地方适合种什么,可能当地的庄户因为见识浅薄,只知道遵循祖辈的种植经验,因循守旧,不知改进。这就需要朝庭派懂行的人去,研究当地的气候风土,推广更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比如某个地方特别适宜种植棉花,那咱们是不是让他们专门种棉花而不种粮食呢?京城这边适合种粮食的耕地就可以不再种棉花,全部都种粮食。到时候拿粮食换棉花,既能为大宋增产创收,又能保证当地百姓因增产而生活得更好。”
杜锦宁拱了拱手:“这些要说清楚,需得费不少时间。如皇上不嫌草民罗嗦,草民回去之后拟一个折子,专门详谈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