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小说网 > 三国之北境之王 > 第284章 迁都(上)

第284章 迁都(上)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韩湛在次日的朝会上,提出将文武百官和城中百姓迁往邺城一事。他原以为自己的这个方案,会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谁知他的话说完后,朝堂上居然是一片寂静。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杨彪从队列中走出,站在中间冲着众文武说道:“诸位,大家都听到了冀州牧的提议,不知你们是如何考虑的,不妨说说。”

    杨彪的话说出来之后,朝堂上还是一片鸦雀无声。毕竟这几年是董卓和李傕轮流掌控朝局,经常是一言不合就杀人,文武百官都被吓破了胆子。如今整个京师被冀州牧的兵马控制,他的性格如何还没有摸清楚,如果自己贸然发表意见,惹对方不高兴,命人将自己拖出去斩了,又该怎么办?

    “诸位大人,”韩湛见众人都保持着沉默,心里也觉得很奇怪,他走到杨彪的身边,冲着众文武说道:“不知各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说无妨。”

    见韩湛站到了杨彪的身边,众文武更加不敢说话,有些和杨彪交好的官员,心里还在为杨彪的个人安危担忧,生怕韩湛一时发怒,命人将杨彪拖出去砍了。朱儁见到众人都是沉默不语,便走出了队列,冲着众人说道:“诸位,不知你们对冀州牧的提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说无妨!”

    听到朱儁也站出来为韩湛帮腔,总算有一名上了年纪的大臣从队列中走了出来,冲韩湛深施一礼后问道:“冀州牧,老夫想问问,您是打算只把朝中的文武都迁完邺城呢,还是将长安城中的百姓一道迁往邺城?”

    除了杨彪、朱儁,韩湛不认识朝中的任何人。看到有人终于站了出来,他连忙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杨彪,希望他能给自己做一个解释。

    杨彪看到韩湛的眼神后,顿时心领神会,他凑近韩湛的耳边低声地说:“此人乃是马日磾马翁叔,官拜当今太傅。”

    搞清楚面前官员的身份之后,韩湛朝马日磾还了一礼,说道:“太傅,本侯自然是要把朝中百官和城中百姓一道,迁往邺城!”

    “冀州牧,”见韩湛对马日磾恭敬有加,站在两侧的文武心里感到踏实了许多,又有一名文官站出来,代表众人问道:“冀州牧,在下想问问,城中有百姓二十余万,若将他们迁到千里之外的邺城,不知是否为他们沿途提供足够的粮食?”

    这次不等韩湛再给自己使眼色,杨彪便抢先说:“此乃当朝太仆,姓赵名岐字邠卿。”

    “原来是赵太仆。”别看此人在三国演义一书里名不见经传,但韩湛知道此人在东汉末年还算小有名气,是著名的经学家、画家,原名赵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便连忙朝他施了一礼,客气地说:“虽然本侯想将城中的百姓全部迁走,但若要全部安置在邺城,可能也力有不逮。”

    听到韩湛这么一说,别说朝中文武百官,就连杨彪、朱儁等人也变了脸色。过了好半天,杨彪才试探地问:“冀州牧,不知你打算将这些百姓都安置在什么地方?”

    对于将长安的百姓迁到冀州之后,该如何安置的问题,韩湛连夜和郭嘉、荀攸、徐庶等人商议过,觉得全部安置在邺城,会加重该城的负担。经过一番谈论后,众人都觉得从进入冀州地界开始,便沿途进行安置,不光不可以减轻补给的负担,等到了邺城之时,也许只剩下五六万百姓,到时就好安置多了。

    此刻见众文武都用期盼的目光望着自己,韩湛决定将自己和部下商议的结果告诉他们,让大家也能安心。想到这里,韩湛开口说道:“冀州经过一番战乱,不少城池人口减少。此番迁移京中百姓,本侯打算从进入冀州地界开始,就沿途进行安置。不光可以减轻大军的后勤压力,也能使百姓能尽快安顿下来。不知各位大人有何异议?”

    众文武听完韩湛的解释,都纷纷点头,齐声说道:“冀州牧所言极是。”

    见众人同意迁都,韩湛总算松了一口气,他让杨彪、朱儁、马日磾等人继续商议迁都的细节问题,自己则带着一群护卫到街上去查看赈济灾民的情况。

    前段时间李郭二人在城外大战一月有余,城外的百姓为了躲避他们的迫害,都纷纷逃进了京师城内。其中不少人因为衣食没有着落,很快就横死街头,再加上前两日李傕抓壮丁帮着守城,又死了一批,以至于现在从城外逃进来的灾民十不存一。

    韩湛为灾民们开设的粥场设在城东的开阔地上,十几个粥棚前排着长长的灾民队伍,都在等待棚中的兵士施粥。负责施粥事宜的石韬,见到韩湛带人来到了粥场,连忙迎了上来。

    韩湛问道:“今日有多少灾民啊?”

    石韬满脸苦涩地回答说:“回主公的话,至少有五千人。”

    “五千人?”韩湛听到这个数目时,也被吓了一跳,按照他的想法,这些从城外逃进城池的灾民,经过了一月的风吹雨打、忍饥挨饿,所剩人数能有一千都算不错了,没想到有这么多。他不解地问:“广元,为何有如此多的灾民啊?”

    “主公有所不知。”石韬向韩湛解释说:“除了城外的灾民,城中有不少的百姓也早已揭不开锅了。听说我们这里施粥,便扶老携幼地到此领粥。属下原想将他们驱散,但看到这些人都是面黄肌瘦,像是很久没有吃饱饭,若是将他们赶走,没准他们只能冻饿而死,因此一时心软,便听任他们在这里领粥。”

    对于石韬的这个举动,韩湛点了点头,抬手在对方的肩部上拍了拍,张口说道:“广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今日的善举,将来这些百姓一定会感激你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石韬将韩湛的话重复了一遍后,不解地问道:“主公,不知这是何意啊?”

    听到石韬这么问自己,韩湛才猛地想起,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明朝的《增广贤文》里,这个时代的人哪里能听懂。他呵呵一笑,也不解释,只是说:“你早晚会知道的。”

    就在这时,韩湛忽然听到前方传来了一阵小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便朝那个方向快步走了过去。陈到等人担心韩湛有危险,也紧随其后跟了上去。

    韩湛很快就来到了孩子哭闹的地方,只见一名二十多岁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女子,坐在一堵墙旁,正端着一个破碗在呼啦啦地喝着粥,一名被她用腿夹住、约莫五六岁、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拼命地想抢她手里的粥碗,却一次次被她无情地推开。旁边排队的灾民,都在用手朝女子指指点点,低声地议论着什么。

    石韬见到这种情形,顿时怒不可遏,他怒气冲冲地说道:“从来不曾见过如此狠心的母亲,孩子都饿成这样了,她还只顾着自己吃东西……”说完,石韬就要冲过去制止那女人,谁知却被韩湛伸手拉住了,对方还冲他摆了摆头,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

    石韬不解地问:“主公,为何不让属下去制止那女人?”

    “她做得对。”韩湛望着不远处的女人,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如果她不先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旦饿死了,那谁来管这个小女孩。你觉得在当今的乱世中,一个还不懂事的小孩,有独自生存下去的能力吗?”

    韩湛的话让石韬愣住了,因为这个观点对他来说,实在太惊世骇俗了。按照他的想法,在这样的艰难的情况下,父母找到吃的东西以后,肯定是先让自己的子女吃,等孩子们吃饱之后,有剩下的东西再吃两口;如果没有,就自己忍着,不管怎么说,大人忍饥挨饿的能力要比孩子强得多。

    此刻听到韩湛这么说,他仔细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要是这个女人被饿死了,那么正在哭闹的小女孩肯定会成为孤儿,在如今的乱世里,等待她的命运,不是被活活饿死,就是被饿红了眼的人吃掉。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游历的过程中,就见过不少地方,把能吃的人称为“两脚羊”。

    韩湛没有考虑石韬的心里在想什么,而是吩咐一名亲兵到粥棚里去端了一碗粥。等粥碗端来之后,韩湛从亲兵的手里接过粥碗,捧着朝那名女子走去。石韬见状,连忙劝阻道:“主公,您乃是万金之躯,怎能做这等低贱之事,还是让属下去吧。”

    韩湛扭头望着石韬说道:“广元,如今我们占领了京师,城内的百姓都是我们治下之命,帮他们做一点事,怎么能叫低贱之事呢?”说完,他也不理睬石韬,端着粥碗就走到了女子的面前,俯下身子说道:“这位大姐慢慢喝粥,喝完了这里还有。”

    喝粥听到有人对自己说话,便停止了喝粥,抬手警惕地望着面前站着的人。她看到一名衣着华丽的年轻公子,捧着一碗粥站在自己的面前,身后还跟着一群气势汹汹的兵士,顿时被吓坏了,连忙将用腿夹住的女孩搂紧自己的怀里。早就饿坏了的小女孩,终于有了接近粥碗的机会,也不顾里面的粥水烫嘴,便凑近破烂的粥碗喝了起来。

    见到这一幕,韩湛的鼻子不禁一酸,他看到女人始终对自己保持着警惕,便将粥碗放在了女子的脚步,抬手在小女孩的头上摸了一下,随后站起身朝后退了一步。韩湛转身对石韬说:“广元,本侯交给你一项使命,既然我们开了这个粥场,那么务必不能让一名灾民饿死,你能做到吗?”

    “请主公放心,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绝对不会让一人饿死。”石韬朝坐在墙脚的女子看了一眼后,向韩湛保证说:“若是死了一人,石某愿意以死谢罪。”

    “以死谢罪倒不必了,你只要搞好这个粥场,等回到邺城,本侯一定会论功行赏的。”韩湛说完,转身吩咐陈到:“叔至,立即派人到城外的军营,传我的将令,让奉孝先生再调一千斛粮食入城,不得有误。”

    韩湛交代完这一切,准备转身离开时,无意中瞥见女子没有去动脚边的粥碗,知道她是心中害怕,在自己离开前,肯定不敢碰那个粥碗。但自己如果现在就离开,没准附近的灾民会上前抢夺女子的粥碗,她一个弱质女流,肯定无法对付那些饿红了眼的灾民。想到这里,他叫过一名亲兵,吩咐他说:“你留在这里,等这女子喝完粥以后再离开。明白吗?”

    亲兵看了女子一眼,随后点了点头,说道:“请主公放心,小的一定不辱使命。”

    等到韩湛离开后,女子小心翼翼地端起了粥碗,有些心虚地看了一眼站在面前的兵士,见他没有丝毫的动静,便壮着胆子把碗端到嘴巴,小心翼翼地喝了起来。不过这一次,她没有光顾着自己喝粥,而是将粥吹凉了喂给她的女儿吃。

    看到女人喝完粥,亲兵蹲下身子从她的手里接过了粥碗,笑着问:“吃饱了吗?还需要再来一碗吗?”

    女子摸不清对方的虚实,哪里还敢再要一碗,连忙将头摆得拨浪鼓似的,说道:“吃饱了吃饱了,多谢军爷,多谢军爷!”看到亲兵拿起粥碗就要离开,她连忙问道,“敢问军爷,刚刚的那位公子是谁?”

    “那位公子?”亲兵将女子的话重复一遍后,立即猜到她问的肯定是韩湛,连忙说道:“刚刚那人是我家主公,如今的冀州牧、漳水亭侯韩湛韩侯爷。”

    女子听到韩湛的名字后,使劲地点了点头,将这个名字牢牢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准备将来有机会时,一定要报答这位施粥给自己的大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