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压井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墨家试验田中。
四个墨家子弟围成一圈,中间一个大约长一丈铁棒,铁棒的底部乃是一个长一尺半,直径半尺的圆筒,圆筒的底部仿佛被利器斜斜的切去了一半,留下尖尖的头。
这是后世农村八十年代常见的打井提土的工具,墨顿将图纸画出来,墨家村的能工巧匠很轻易的将其打造出来。
墨大手拿两个手臂粗木棍,粗大的麻绳两头系在木棍的中间。麻绳一遍又一遍的缠住了铁棒,直到顶住了木棒,恰到好处的将木棍分成四个半截,每一截各朝着一个方向,一个墨家子弟手持一头,到此一个简易的打井工具已经完成。
“嘿!”
在墨大的指挥下,四个墨家子弟将圆筒的尖头借助木棒之力,掼向已经早已经浸湿的地面,一次次的用力,将湿润的泥土实实的填入圆筒之中,每一次将圆筒提出,总能带出一筒的泥土。
很快,一丈长的铁棒用肉眼可见的速度没入地下,等到铁棒一直没入到胸口高的时候,墨大又拿起另一根一丈长的铁棒接上去,下压,提土的步骤再一次重复。
“出水了!”
古代的地下水位很高,哪怕现在已经干旱至极,当第一根铁棒刚完全没入土下,再一次提出来的泥土已经有了稀泥状态,这是出水的征兆。
出水之后对于提土有一定的影响,泥土的硬度也相应的软了很多,很快第二根铁棒也没入地面,第三根铁棒再次连接上。
直到第三根铁棒完全大部分没入地面,打井工作才渐渐到了尾声,一口深三丈的深井在短短的半个时辰就已经打造完成。
看着墨家村的打井速度,房玄龄和李世民也是目瞪口呆,在古代打一口井,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口好井要先挖土,然后再从旁边挖一个斜坡通道,通往地下,而且也不能太深,太深了一来容易缺氧,二来,这个时代的水位很高,根本没法从水下挖土。
出水之后,再加固井壁,将挖井的通道小心翼翼的填住。一口井下来,没有三五天不可能弄好,眼前的这口井竟然再半个时辰内挖好。
“这就挖好了?”李世民丝毫不顾满地泥土,亲自走到井口探头看着只有半尺宽的井口,不由得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这口井实在是小了一点,根本不可能将水桶放入。
墨顿看着这口新打出来的井口,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回陛下,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洗井。”
“洗井?”房俊和房玄龄目瞪口呆的看着墨顿,他们听说过洗手,洗澡,洗衣服的,可是这地下的一口井怎么洗?至于李世民早已经习惯了墨顿时不时从嘴里蹦出来的新词。
“房伯父有所不知,现在水里面有很多泥土,如果不及时将这些泥土清理出来,就会堵住井下的水眼,不利于出水。”在墨顿的解释下三人这才恍然大悟。
“那怎么才能把这些泥水弄出来,这么小的井口,根本放不下木桶。”房俊问出了李世民盘踞在心中很久的问题。
墨顿神秘一笑道:“这就是这次实验的重中之重,墨家村将会用一种新式工具,从这个井口源源不断的汲水,直到这个井里面的水变得清澈。”
在三人好奇的目光中,墨大很快的将井口用青砖垒好,两个墨家子弟抬着两丈半长的铁管子,另外两个则抬着一个有着长长的把子,模样奇怪的铁家伙。
如果后世有人在此,一定会认出来,这就是后世早已经被淘汰的八九十年代最常见的取水工具——压井。
两丈长的铁管子放入井内,上端和压井的底部连接好,简单的用泥土密封一下,再用木楔子,牢牢固定在地面上,一个压井就已经弄好了。
“这就能出水?”房玄龄怎么也看不懂墨顿的所作所为。
“还需要最后一步。”墨顿从墨大手中接过一个葫芦瓢,将准备好水倒入压井口。
房俊捋了捋袖子,抓起来压井的把子,一下一下的压着,这家伙魁武有力,这个活正适合他干。
没两三下,在房俊有规律的压动下,大股大股的泥水从压井的出水口排出来,沿着墨家村提前整理好的沟壑,喷涌而去,流向饥渴的土地。
“成了!”墨顿露出满意的笑容。
看着掺杂这黄泥的水,李世民和房玄龄没有丝毫的嫌弃,伸手接了一捧黄泥水,看着感受着水中的冰凉,心中的狂喜再也抑制不住。
可行,这个方法绝对可行!
所有的步骤墨顿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二人的眼前,打井方便,压井所用的材料是铁,无非多费点铁料罢了。
而且使用的是人力,对于农民来说,最不缺少的就是力气,只要能够吃饱饭,就是费再大的力气也值得。
“一个压井能够灌溉的面积大约一亩地,如果再加上竹管铜管之类的引水工具,只要能够满足两亩地的用水需要。要是多打几口井,一个家庭只要是不懒惰,只要能够保证五六亩地年年丰收。”墨顿自信的说道。
“六亩!”李世民哈哈大笑,心情喜悦至极,优先打井的肯定是良田,一家之人能有六亩田地旱涝保收,那就是碰到了灾年省吃俭用也能够生活下去。
灾年最恐怖的什么,那就是颗粒无收,让人们怎么也活不下去。
“再过几年,等到了墨家村实验田研制出亩产六担的良种,一家之人依靠六亩良田就足以富足的生存下去。”墨顿指着墨家实验田,自豪的说道。
“好!”
李世民和房玄龄激动的不能自已,如果每一户能够自给自足,每年打三四千斤的粮食,除非遇到了不可抗力的灾难,那大唐盛世的到来计日可待。
房玄龄欣赏的看着墨顿,再看看自家正在卖力压水的儿子,不由得一阵哀叹,正是人比人气死人。
房二也是一阵无语,跟着墨顿的确是有很多惊喜,可最大的坏处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跟前,自己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墨家试验田中。
四个墨家子弟围成一圈,中间一个大约长一丈铁棒,铁棒的底部乃是一个长一尺半,直径半尺的圆筒,圆筒的底部仿佛被利器斜斜的切去了一半,留下尖尖的头。
这是后世农村八十年代常见的打井提土的工具,墨顿将图纸画出来,墨家村的能工巧匠很轻易的将其打造出来。
墨大手拿两个手臂粗木棍,粗大的麻绳两头系在木棍的中间。麻绳一遍又一遍的缠住了铁棒,直到顶住了木棒,恰到好处的将木棍分成四个半截,每一截各朝着一个方向,一个墨家子弟手持一头,到此一个简易的打井工具已经完成。
“嘿!”
在墨大的指挥下,四个墨家子弟将圆筒的尖头借助木棒之力,掼向已经早已经浸湿的地面,一次次的用力,将湿润的泥土实实的填入圆筒之中,每一次将圆筒提出,总能带出一筒的泥土。
很快,一丈长的铁棒用肉眼可见的速度没入地下,等到铁棒一直没入到胸口高的时候,墨大又拿起另一根一丈长的铁棒接上去,下压,提土的步骤再一次重复。
“出水了!”
古代的地下水位很高,哪怕现在已经干旱至极,当第一根铁棒刚完全没入土下,再一次提出来的泥土已经有了稀泥状态,这是出水的征兆。
出水之后对于提土有一定的影响,泥土的硬度也相应的软了很多,很快第二根铁棒也没入地面,第三根铁棒再次连接上。
直到第三根铁棒完全大部分没入地面,打井工作才渐渐到了尾声,一口深三丈的深井在短短的半个时辰就已经打造完成。
看着墨家村的打井速度,房玄龄和李世民也是目瞪口呆,在古代打一口井,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口好井要先挖土,然后再从旁边挖一个斜坡通道,通往地下,而且也不能太深,太深了一来容易缺氧,二来,这个时代的水位很高,根本没法从水下挖土。
出水之后,再加固井壁,将挖井的通道小心翼翼的填住。一口井下来,没有三五天不可能弄好,眼前的这口井竟然再半个时辰内挖好。
“这就挖好了?”李世民丝毫不顾满地泥土,亲自走到井口探头看着只有半尺宽的井口,不由得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这口井实在是小了一点,根本不可能将水桶放入。
墨顿看着这口新打出来的井口,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回陛下,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洗井。”
“洗井?”房俊和房玄龄目瞪口呆的看着墨顿,他们听说过洗手,洗澡,洗衣服的,可是这地下的一口井怎么洗?至于李世民早已经习惯了墨顿时不时从嘴里蹦出来的新词。
“房伯父有所不知,现在水里面有很多泥土,如果不及时将这些泥土清理出来,就会堵住井下的水眼,不利于出水。”在墨顿的解释下三人这才恍然大悟。
“那怎么才能把这些泥水弄出来,这么小的井口,根本放不下木桶。”房俊问出了李世民盘踞在心中很久的问题。
墨顿神秘一笑道:“这就是这次实验的重中之重,墨家村将会用一种新式工具,从这个井口源源不断的汲水,直到这个井里面的水变得清澈。”
在三人好奇的目光中,墨大很快的将井口用青砖垒好,两个墨家子弟抬着两丈半长的铁管子,另外两个则抬着一个有着长长的把子,模样奇怪的铁家伙。
如果后世有人在此,一定会认出来,这就是后世早已经被淘汰的八九十年代最常见的取水工具——压井。
两丈长的铁管子放入井内,上端和压井的底部连接好,简单的用泥土密封一下,再用木楔子,牢牢固定在地面上,一个压井就已经弄好了。
“这就能出水?”房玄龄怎么也看不懂墨顿的所作所为。
“还需要最后一步。”墨顿从墨大手中接过一个葫芦瓢,将准备好水倒入压井口。
房俊捋了捋袖子,抓起来压井的把子,一下一下的压着,这家伙魁武有力,这个活正适合他干。
没两三下,在房俊有规律的压动下,大股大股的泥水从压井的出水口排出来,沿着墨家村提前整理好的沟壑,喷涌而去,流向饥渴的土地。
“成了!”墨顿露出满意的笑容。
看着掺杂这黄泥的水,李世民和房玄龄没有丝毫的嫌弃,伸手接了一捧黄泥水,看着感受着水中的冰凉,心中的狂喜再也抑制不住。
可行,这个方法绝对可行!
所有的步骤墨顿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二人的眼前,打井方便,压井所用的材料是铁,无非多费点铁料罢了。
而且使用的是人力,对于农民来说,最不缺少的就是力气,只要能够吃饱饭,就是费再大的力气也值得。
“一个压井能够灌溉的面积大约一亩地,如果再加上竹管铜管之类的引水工具,只要能够满足两亩地的用水需要。要是多打几口井,一个家庭只要是不懒惰,只要能够保证五六亩地年年丰收。”墨顿自信的说道。
“六亩!”李世民哈哈大笑,心情喜悦至极,优先打井的肯定是良田,一家之人能有六亩田地旱涝保收,那就是碰到了灾年省吃俭用也能够生活下去。
灾年最恐怖的什么,那就是颗粒无收,让人们怎么也活不下去。
“再过几年,等到了墨家村实验田研制出亩产六担的良种,一家之人依靠六亩良田就足以富足的生存下去。”墨顿指着墨家实验田,自豪的说道。
“好!”
李世民和房玄龄激动的不能自已,如果每一户能够自给自足,每年打三四千斤的粮食,除非遇到了不可抗力的灾难,那大唐盛世的到来计日可待。
房玄龄欣赏的看着墨顿,再看看自家正在卖力压水的儿子,不由得一阵哀叹,正是人比人气死人。
房二也是一阵无语,跟着墨顿的确是有很多惊喜,可最大的坏处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跟前,自己的存在感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