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大变故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流星小说网 www.lxbbbb.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刚过四月,长安就入了暑,人们纷纷将春衫换成夏装,唯有老人们不敢轻易尝试。
房玄龄抬头瞧着鱼肚色的天空那天色,不由得蹙眉道:“这连续多日响晴,看来旱魃还在横行。”
“是呀。”附和他的是同样等着上朝的杜如晦。
经过杨氏六房派出的医者王景天的诊治,杜如晦身子已大好,加上朝中格局有所变动,他也称自己的身体大好,可以上朝。
“旱魃如此霸道,不知百姓如何。”房玄龄忧心忡忡。
“自去年开始,工部就带领百姓蓄水、修水渠等,旱区百姓处之泰然。”一位年轻的官员回答了房玄龄。
众人仔细一瞧,此人正是近日如日中天的张氏一族的少年郎张玮。说是少年郎,其实也有十九岁了,前些年一直在剑难道上做校尉。今年年初,被陛下钦点入了工部,成为工部监察史之一,专门监察各地的蓄水与水利工程。
像张玮这样被提拔的少年郎还不在少数,大多数都是旁人瞧不上的二流名门。年初,陛下御笔亲批,亲自选拔了一批少年人。
这些少年人担任的并不是什么要紧的职务,但却也是不可或缺。因此,各世家也没动静,只是私下里揣测天子此举的意义,大多数都处于观望状态。
等到一过正月,这些少年立马奔赴各地上任。又过了一个月,旱魃横行,少年们作为监察者做得有声有色。此番,众世家才明了天子选择这些少年任职是想要他们充当天子的耳目。这些少年的家族并没有朝中重臣,少年人做起事来自有一套。
“陛下为了应对这一场旱灾与可能的洪涝,真是煞费苦心。”
在三月初,有朝臣这样感叹。但房玄龄与杜如晦都清楚,怕陛下此举的内里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耳目一直处于明晰状态,也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这一场旱灾与即将而来的可能的洪涝。
“或者,当前局势,他早已明了。如今,这旱灾与洪涝是一个挑战,更是绝好的机会,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往朝廷里注入新鲜血液。”杜如晦对房玄龄说。
房玄龄微笑起来,理着髭须道:“若是如此,算是即将要建立的格物院,陛下可真是个深谋远虑之人。”
“陛下从来明晰。如此这般,才能稳固大唐。”杜如晦回答。
而今,眼前这位少年监察者张玮就是当时提拔起来的少年之一,充当着天子的耳目,按照规定,每日都要向朝廷报告灾区情况,没有特别情况,每半月入长安亲自向天子汇报所管辖地区的防灾减灾情况。
“当真处之泰然?”萧瑀追问。
张玮拱手对萧瑀行了礼,不卑不亢地回答:“陛下早就着工部设计蓄水池,挖深水井。如今,在旱区很多水井依旧可以汲水。庄稼虽长势不喜人,但因村村有蓄水水窖,里正亲自督促安排每日给庄稼的用水量,庄稼并未大面积缺水。至于蝗灾,因格物院宣传有方,蝗虫已在幼虫时就被掐灭,各地衙门正在按斤两进行减税登记。”
“真的?”萧瑀还是不信,“去年年初,山东大旱,可是饿殍遍野。虽有朝廷发放的粮食,还是饿死了不少人。”
“丞相且放心。去年秋季,杨氏六房发现了红薯与马铃薯,陛下着户部推广,又亲自着人教百姓储藏。马铃薯与红薯产量丰富,各家挖地窖贮藏不少,即便米粮不多,自家贮藏的马铃薯与红薯足够度日。”张玮继续说。
“呵,萧丞相,张监察是要入朝向陛下汇报的。你在这里听,算什么回事?”一直沉默的长孙无忌忽然冷笑。
萧瑀顿时头皮发麻,冷哼一声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这只是关心百姓。”
长孙无忌不再说话。众大臣却是面面相觑,暗想着萧氏一族跟长孙一族从前不往来,不对付,却也没放到明面上来说。今日,这长孙无忌到底是怎么了?依照他一贯的性子断不会这样公然怼萧瑀呀。
看着逐渐亮起来的天色,排好了队,在宫门洞开时,鱼贯而入,缓缓去上早朝。
天色逐渐亮起,李世民端坐明堂之上,文武百官列队参拜过后,便是对于刚刚归来的出使突厥的使团进行封赏。
封赏是礼部与陛下共同商议下,不会怠慢各家子弟,也不会太出格。各家子弟上殿接受了封赏。最后轮到蜀王与长孙濬,两人不约而同辞了封赏,言明将封赏用于救治灾民。
“如今,旱魃未除;夏季来临,怕洪涝将至,臣实不敢居功。何况此番出使,早得了陛下安排,实在算不得臣的功劳。”翩翩少年朗声于大殿。
“蜀王,你一箭三雕威震草原,这是扬我国威,应得的。”李世民很是高兴。
“回陛下,若说一箭三雕,长孙濬也做得到。若说扬我国威,那就请陛下将这封赏留着,待来日,臣能真正扫平蛮夷,再来请封赏。”李恪拱手道。
“好。既然蜀王有此志气,就依你。”李世民朗声道。
随后,长孙濬也与蜀王一般表明志向,把自己所得的赏赐全数捐给了灾民。尔后,一时之间,使团的其他子弟纷纷效仿。
只不过,赏赐等黄白之物捐献了,这些世家子弟也不心疼。他们每个人经过这一次出使突厥都成长了不少,在官位上也有不小的晋升。
赏赐完昨日傍晚刚刚回到长安城的突厥使团。忽然,魏征就上前一步,众人的心都一紧。魏征这老头只要在早朝这么一迈步子,必定是有重大的事,或者意味着谁要倒霉了。
众人心一紧,李世民不觉间也蹙了眉,暗想:这喜事一桩接一桩的,这老头儿又要在这大喜的日子整出什么事来了?
魏征往前一站,对李世民行了礼,先是向李世民道贺,收得北地山河。而后立马就切入正题,道:“陛下,在这大喜日子里,臣还是有重大的事禀告,这是奏折。”
刚过四月,长安就入了暑,人们纷纷将春衫换成夏装,唯有老人们不敢轻易尝试。
房玄龄抬头瞧着鱼肚色的天空那天色,不由得蹙眉道:“这连续多日响晴,看来旱魃还在横行。”
“是呀。”附和他的是同样等着上朝的杜如晦。
经过杨氏六房派出的医者王景天的诊治,杜如晦身子已大好,加上朝中格局有所变动,他也称自己的身体大好,可以上朝。
“旱魃如此霸道,不知百姓如何。”房玄龄忧心忡忡。
“自去年开始,工部就带领百姓蓄水、修水渠等,旱区百姓处之泰然。”一位年轻的官员回答了房玄龄。
众人仔细一瞧,此人正是近日如日中天的张氏一族的少年郎张玮。说是少年郎,其实也有十九岁了,前些年一直在剑难道上做校尉。今年年初,被陛下钦点入了工部,成为工部监察史之一,专门监察各地的蓄水与水利工程。
像张玮这样被提拔的少年郎还不在少数,大多数都是旁人瞧不上的二流名门。年初,陛下御笔亲批,亲自选拔了一批少年人。
这些少年人担任的并不是什么要紧的职务,但却也是不可或缺。因此,各世家也没动静,只是私下里揣测天子此举的意义,大多数都处于观望状态。
等到一过正月,这些少年立马奔赴各地上任。又过了一个月,旱魃横行,少年们作为监察者做得有声有色。此番,众世家才明了天子选择这些少年任职是想要他们充当天子的耳目。这些少年的家族并没有朝中重臣,少年人做起事来自有一套。
“陛下为了应对这一场旱灾与可能的洪涝,真是煞费苦心。”
在三月初,有朝臣这样感叹。但房玄龄与杜如晦都清楚,怕陛下此举的内里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耳目一直处于明晰状态,也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这一场旱灾与即将而来的可能的洪涝。
“或者,当前局势,他早已明了。如今,这旱灾与洪涝是一个挑战,更是绝好的机会,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往朝廷里注入新鲜血液。”杜如晦对房玄龄说。
房玄龄微笑起来,理着髭须道:“若是如此,算是即将要建立的格物院,陛下可真是个深谋远虑之人。”
“陛下从来明晰。如此这般,才能稳固大唐。”杜如晦回答。
而今,眼前这位少年监察者张玮就是当时提拔起来的少年之一,充当着天子的耳目,按照规定,每日都要向朝廷报告灾区情况,没有特别情况,每半月入长安亲自向天子汇报所管辖地区的防灾减灾情况。
“当真处之泰然?”萧瑀追问。
张玮拱手对萧瑀行了礼,不卑不亢地回答:“陛下早就着工部设计蓄水池,挖深水井。如今,在旱区很多水井依旧可以汲水。庄稼虽长势不喜人,但因村村有蓄水水窖,里正亲自督促安排每日给庄稼的用水量,庄稼并未大面积缺水。至于蝗灾,因格物院宣传有方,蝗虫已在幼虫时就被掐灭,各地衙门正在按斤两进行减税登记。”
“真的?”萧瑀还是不信,“去年年初,山东大旱,可是饿殍遍野。虽有朝廷发放的粮食,还是饿死了不少人。”
“丞相且放心。去年秋季,杨氏六房发现了红薯与马铃薯,陛下着户部推广,又亲自着人教百姓储藏。马铃薯与红薯产量丰富,各家挖地窖贮藏不少,即便米粮不多,自家贮藏的马铃薯与红薯足够度日。”张玮继续说。
“呵,萧丞相,张监察是要入朝向陛下汇报的。你在这里听,算什么回事?”一直沉默的长孙无忌忽然冷笑。
萧瑀顿时头皮发麻,冷哼一声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这只是关心百姓。”
长孙无忌不再说话。众大臣却是面面相觑,暗想着萧氏一族跟长孙一族从前不往来,不对付,却也没放到明面上来说。今日,这长孙无忌到底是怎么了?依照他一贯的性子断不会这样公然怼萧瑀呀。
看着逐渐亮起来的天色,排好了队,在宫门洞开时,鱼贯而入,缓缓去上早朝。
天色逐渐亮起,李世民端坐明堂之上,文武百官列队参拜过后,便是对于刚刚归来的出使突厥的使团进行封赏。
封赏是礼部与陛下共同商议下,不会怠慢各家子弟,也不会太出格。各家子弟上殿接受了封赏。最后轮到蜀王与长孙濬,两人不约而同辞了封赏,言明将封赏用于救治灾民。
“如今,旱魃未除;夏季来临,怕洪涝将至,臣实不敢居功。何况此番出使,早得了陛下安排,实在算不得臣的功劳。”翩翩少年朗声于大殿。
“蜀王,你一箭三雕威震草原,这是扬我国威,应得的。”李世民很是高兴。
“回陛下,若说一箭三雕,长孙濬也做得到。若说扬我国威,那就请陛下将这封赏留着,待来日,臣能真正扫平蛮夷,再来请封赏。”李恪拱手道。
“好。既然蜀王有此志气,就依你。”李世民朗声道。
随后,长孙濬也与蜀王一般表明志向,把自己所得的赏赐全数捐给了灾民。尔后,一时之间,使团的其他子弟纷纷效仿。
只不过,赏赐等黄白之物捐献了,这些世家子弟也不心疼。他们每个人经过这一次出使突厥都成长了不少,在官位上也有不小的晋升。
赏赐完昨日傍晚刚刚回到长安城的突厥使团。忽然,魏征就上前一步,众人的心都一紧。魏征这老头只要在早朝这么一迈步子,必定是有重大的事,或者意味着谁要倒霉了。
众人心一紧,李世民不觉间也蹙了眉,暗想:这喜事一桩接一桩的,这老头儿又要在这大喜的日子整出什么事来了?
魏征往前一站,对李世民行了礼,先是向李世民道贺,收得北地山河。而后立马就切入正题,道:“陛下,在这大喜日子里,臣还是有重大的事禀告,这是奏折。”